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15)
2023(5312)
2022(4413)
2021(4237)
2020(3580)
2019(8273)
2018(7861)
2017(15056)
2016(7372)
2015(8086)
2014(7781)
2013(7626)
2012(6831)
2011(6252)
2010(6268)
2009(5768)
2008(5558)
2007(4930)
2006(4527)
2005(3830)
作者
(19709)
(16530)
(16407)
(15584)
(10649)
(7833)
(7597)
(6385)
(6319)
(5812)
(5610)
(5457)
(5364)
(5133)
(4971)
(4947)
(4929)
(4807)
(4752)
(4727)
(4121)
(3901)
(3880)
(3866)
(3629)
(3620)
(3593)
(3569)
(3386)
(3327)
学科
(28815)
经济(28665)
管理(21911)
(19708)
(18940)
企业(18940)
方法(11186)
中国(8989)
业经(8745)
理论(8351)
(7968)
(7785)
(7532)
(7316)
数学(6802)
数学方法(6635)
技术(5614)
地方(5567)
(5502)
(5016)
贸易(5013)
(4850)
(4838)
关系(4759)
农业(4719)
教育(4598)
企业经济(4556)
经济理论(4550)
(4522)
社会(4243)
机构
大学(104287)
学院(100975)
管理(40027)
(39824)
经济(38974)
研究(35070)
理学(34717)
理学院(34272)
管理学(33616)
管理学院(33402)
中国(25064)
(21885)
科学(20418)
(19507)
(16677)
中心(16183)
(15907)
师范(15820)
财经(15396)
(15269)
研究所(14983)
(14014)
(13889)
北京(13710)
业大(13166)
师范大学(13129)
(12949)
经济学(12280)
(12160)
财经大学(11582)
基金
项目(70158)
科学(56334)
研究(53924)
基金(51906)
(45021)
国家(44589)
科学基金(38567)
社会(37168)
社会科(34052)
社会科学(34038)
基金项目(27207)
(25861)
教育(24704)
自然(23090)
自然科(22640)
自然科学(22634)
(22398)
自然科学基金(22255)
编号(22065)
成果(19673)
资助(19672)
(15870)
重点(15585)
国家社会(15434)
(15048)
课题(14592)
项目编号(14549)
(14426)
教育部(14190)
(14011)
期刊
(45437)
经济(45437)
研究(32140)
中国(23030)
学报(16235)
教育(16006)
管理(15824)
(15623)
科学(15243)
(12998)
大学(12935)
学学(11704)
农业(8488)
技术(7987)
财经(7934)
经济研究(7699)
图书(7665)
(7394)
金融(7394)
业经(7312)
(6966)
问题(5593)
书馆(5330)
图书馆(5330)
(5196)
(5194)
科技(5169)
情报(4926)
理论(4533)
现代(4518)
共检索到1557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宇  
从"儿童中心批判"的分析入手,可以发现儿童与知识、社会在教育取向上的对立,其深层根源在于近代以来对理性的"畸形"理解与片面运用。恢复理性的原初意义,为儿童与知识、社会的整合提供了一条思路,且帮助确立起一种为了儿童理性精神培育的教育理想。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冉亚辉  易连云  
儿童中心论下的教育在追求教育民主的同时,降低了教育的严谨和效率。儿童中心论是西方个体本位论在教育上的体现,适应于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西方社会,它在实践中有着与此类社会相适应的道德法律体系的支撑。在中国实践儿童中心论,则可能导致个体本位论的教育与社会本位论的道德法律体系相冲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锋  
日益普及的大众媒介正影响着儿童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然而,当媒介环境完全代替儿童的自然环境时,儿童就有可能失去其天真本性,主体发生异化。本文正是针对儿童生活在媒介环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诉求儿童自我异化的原因,分析儿童媒介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策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周皓,章宁  
文章主要是着眼于流动儿童成长过程,采用社会学的整合视角,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考察了流动儿童与迁入地社会的整合状况,并对影响整合状况的原因做了探索性的分析。结论认为,从总体来说,流动儿童群体内部的整合较好。但流动儿童与其居住的社区之间的整合程度并不十分理想。尽管时间在整合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他方面如生活背景、家庭背景等都对这种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宇  
参与式儿童研究,是儿童以研究主体、合作研究者、研究伙伴身份,参与到对自身生活、经历之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相对于以往以儿童为对象的儿童研究,儿童在参与式儿童研究中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得到重视和回应,体现出在儿童研究中对儿童参与权的肯定,对于儿童作为有能力的社会行动者或社会主体的认同。对于参与式儿童研究而言,儿童的角色转变是核心,整合传统研究方法和"参与式工具"的研究方法创新是关键,而儿童与成人之间广泛存在的权力不平衡,则始终挑战着参与式儿童研究的实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丁道勇  
学校教育的发达同时意味着对学生时间的大量挤占,这造成了学生生活经验的单调、偏颇、虚假等问题。儿童参与的缺失对于儿童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这种儿童参与的缺失,正是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已有的关于儿童参与的研究,更强调的是儿童的自主决策,未能直接面向这种日常参与的缺失问题。文章通过概念比较和分析,提出一种儿童参与的规范性用法,并把儿童的日常参与作为一种观察教育的视角。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伟  
儿童哲学的兴起对儿童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儿童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浪漫主义化倾向却不得不谨慎提防。文章认为,存在着两种面孔的儿童哲学,这两种面孔的儿童哲学都有可能走向浪漫化,对"作为普遍哲学的儿童哲学"、"儿童的哲学"以及"作为隐喻的儿童哲学"来说尤其如此。儿童哲学的浪漫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感性自我的确立、通过艺术获得解放以及重新发现自然三个方面。文章通过对儿童哲学的法理分析,在法权与伦理、独立性的界限、自由的限度三个层面,反思与批判了这种浪漫化倾向。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苏慧丽  于伟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以否定之否定为核心内质,基于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人的否定性精神特征的认知能力。控制取向、求齐取向与结果取向的教育约束了儿童的否定性精神发展,限制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多样性与可能性,抑制了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基于儿童的否定性精神特征与儿童年龄特征,以情境创设、逻辑引导、对话省思为基本维度的教学策略更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同时为儿童思维的发展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向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赖小林  丁振源  
“做中学”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作为儿童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精神。“做中学”的教学流程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基本模式。历经三年的“做中学”研究成果表明:“做中学”不仅能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牛利华  
教育承担着塑造完满人格的责任。然而 ,人在教育中被异化、奴化、物化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的儿童承载着过大的生存压力 ,成为社会上生存最艰难的群体之一。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以儿童理想的生存状态作为参照 ,使儿童现时过上完满生活。它也应作为现时代的教育理想之一 ,成为广大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席小莉  黄甫全  
伴随着当代人类的赋权解放和儿童权利运动,新兴儿童观及新童年社会学孕育起了"儿童作为研究者"的新的研究取向。它承认儿童作为积极的社会角色,认可儿童在研究中的参与、合作乃至领导地位,以儿童的个体生活及广泛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内容,采用儿童适宜性的研究方法,旨在凭借知识的社会建构而实现儿童解放;它呼吁重建儿童主体的研究观念,确立双重的研究关系,获取多方面的外部支持,探索情境化的操作模式,考量儿童适切性的研究伦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彩丽  张翠娥  
在留守儿童的研究与实务中,家庭分离大多作为一个问题呈现。本文聚焦于分离本身,在反思留守儿童研究的问题取向基础上,明确亲子分离特征与类型,指出重新认识家庭分离、在分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此,提出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面向上关注分离的不同类型,倡导将家庭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和干预单位,探索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许彩丽  张翠娥  
在留守儿童的研究与实务中,家庭分离大多作为一个问题呈现。本文聚焦于分离本身,在反思留守儿童研究的问题取向基础上,明确亲子分离特征与类型,指出重新认识家庭分离、在分类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是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前提和依据。基于此,提出应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实践面向上关注分离的不同类型,倡导将家庭整体作为基本分析和干预单位,探索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路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许倩倩  高振宇  
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和儿童研究理论的发展,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兴起了一股"与儿童一起研究"的热潮。与以往的儿童研究传统相比,"与儿童一起研究"主张重构儿童在研究中的角色与地位,倡导儿童研究方法的创新与综合,并尤为重视儿童研究的伦理问题,对促进儿童研究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华  
儿童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生存状忿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儿童的内在价值被尊重并获得不同于成人的独特价值时,他们在社会中就居于主体地位,也自然允分享有生活的权利、探究的权利。这既是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反之,当儿童的内在价值被忽视,儿童就只剩下附属价值、工具价值而被动地依附于成人,他们就在社会中居于工具地位,没有生活的权利而只能为生活做准备,没有探究的权利而只能被动接受成人安排好的一切。这既是社会文明程度低的标志,同时也阻碍了社会文明的继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