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1)
- 2023(11718)
- 2022(9461)
- 2021(8613)
- 2020(7230)
- 2019(15822)
- 2018(15592)
- 2017(30706)
- 2016(16316)
- 2015(17710)
- 2014(17518)
- 2013(17511)
- 2012(15878)
- 2011(13894)
- 2010(14098)
- 2009(13325)
- 2008(13418)
- 2007(12386)
- 2006(10810)
- 2005(9830)
- 学科
- 业(88048)
- 企(71299)
- 企业(71299)
- 济(70958)
- 经济(70864)
- 管理(60714)
- 农(45384)
- 农业(30360)
- 方法(29134)
- 业经(29106)
- 财(26105)
- 数学(21366)
- 数学方法(21217)
- 务(20023)
- 财务(20014)
- 财务管理(19995)
- 企业财务(19051)
- 中国(18535)
- 技术(17083)
- 制(16783)
- 策(15154)
- 体(13507)
- 划(12973)
- 贸(12572)
- 贸易(12567)
- 理论(12498)
- 易(12271)
- 和(12241)
- 地方(11119)
- 企业经济(10942)
- 机构
- 学院(238478)
- 大学(228827)
- 济(105247)
- 经济(103517)
- 管理(99376)
- 理学(86338)
- 理学院(85597)
- 管理学(84607)
- 管理学院(84168)
- 研究(72294)
- 中国(59132)
- 农(53976)
- 财(48599)
- 京(45510)
- 科学(41726)
- 农业(41051)
- 财经(38816)
- 业大(38649)
- 江(36945)
- 所(35425)
- 经(35416)
- 中心(34629)
- 研究所(31694)
- 经济学(31447)
- 经济管理(29272)
- 州(28624)
- 经济学院(28605)
- 财经大学(28369)
- 商学(28012)
- 商学院(27761)
- 基金
- 项目(157496)
- 科学(127419)
- 研究(118231)
- 基金(117611)
- 家(100835)
- 国家(99768)
- 科学基金(88499)
- 社会(79887)
- 社会科(75487)
- 社会科学(75470)
- 省(63048)
- 基金项目(62692)
- 自然(55442)
- 自然科(54274)
- 自然科学(54261)
- 自然科学基金(53391)
- 教育(51702)
- 划(50323)
- 编号(47598)
- 资助(45530)
- 业(38238)
- 成果(36870)
- 创(36372)
- 部(35608)
- 发(34778)
- 重点(34068)
- 国家社会(33606)
- 创新(33084)
- 制(33017)
- 性(32127)
- 期刊
- 济(124350)
- 经济(124350)
- 研究(65649)
- 农(57650)
- 中国(46795)
- 财(40397)
- 农业(38716)
- 管理(38473)
- 科学(33593)
- 学报(33253)
- 业经(28078)
- 大学(26916)
- 学学(26195)
- 融(24693)
- 金融(24693)
- 技术(20425)
- 业(19973)
- 财经(19534)
- 经济研究(17879)
- 经(16910)
- 问题(16833)
- 教育(16478)
- 农村(14060)
- 村(14060)
- 技术经济(14012)
- 农业经济(13755)
- 世界(13232)
- 版(12689)
- 现代(12274)
- 商业(12258)
共检索到352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丁守海
一、隐蔽性失业与剩余劳动力是两个貌合神离的概念在劳动剩余经济学里,各派对隐蔽性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处理是截然不同的。古典学派认为,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可以分为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两种情况。前者指当从农业部门抽取一部分劳动力时,农业产出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这种绝对剩余的劳动力就构成了严格意义上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开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曾使1.5亿农业剩余劳动力得以就业,从而缓解了农民就业的压力。这种特有的就业机会的创造,堪称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但由于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基数比较大,目前,仍剩余劳动力1.5亿,据估算未来10年,每年还将以1000万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吴坤
本文基于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比较突出的就业机会问题、能力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的分析,研究从信息化角度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可能途径,指出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是可行的途径又是一次机遇,并提出了以信息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信息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斌 曾令香 吴浙
文章从实用的角度出发 ,对促进农村再就业的主要思路进行了综合分析 ,指出了这些思路的潜力和问题。同时 ,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以便人们对农村再就业工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从而使人们在促进农村再就业实践中 ,更注重用系统的方法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罗斌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比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据官方数据"十三五"期间每年会有近300万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文化状况与科技水平都很低。未受过较高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其创新能力、适应能力较差,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薄,通常只能滞留于依靠传
关键词:
劳动力 新生代农民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莎莉 丁福云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然而 ,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其成因不同 ,转移模式也就不同。因此 ,探究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成因 ,对于选择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
城市化 农业剩余劳动力 转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玉玲 赵锡平
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情况,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收入。在中国实现小康的过程中,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姜雅丽
本文从“阳光工程”这一培训转移劳动力的有效措施出发,通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人力资源现状以及农民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得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实施“阳光工程”,开展农民培训,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举措。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农村教育培训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开展农民培训、科学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