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6)
2023(1414)
2022(1251)
2021(1129)
2019(2108)
2018(2098)
2017(3777)
2016(2326)
2015(2684)
2014(2576)
2013(2477)
2012(2437)
2011(2312)
2010(2441)
2009(2398)
2008(2492)
2007(2515)
2006(2290)
2005(2198)
2004(2096)
作者
(8198)
(6997)
(6627)
(6519)
(4429)
(3281)
(3101)
(2647)
(2575)
(2532)
(2460)
(2313)
(2294)
(2266)
(2232)
(2160)
(2051)
(2002)
(1998)
(1956)
(1785)
(1713)
(1667)
(1639)
(1578)
(1577)
(1548)
(1474)
(1436)
(1381)
学科
(8776)
经济(8763)
管理(6674)
(6148)
(5429)
企业(5429)
(4606)
理论(3060)
方法(2762)
中国(2653)
教育(2627)
(2361)
(2348)
业经(2329)
(2142)
(1938)
(1815)
金融(1814)
(1788)
(1726)
银行(1721)
地方(1683)
(1654)
数学(1646)
(1598)
贸易(1596)
(1589)
农业(1563)
数学方法(1543)
(1529)
机构
大学(41416)
学院(39284)
研究(14045)
(12589)
经济(12266)
管理(11020)
科学(10135)
中国(9955)
理学(8822)
(8776)
理学院(8654)
管理学(8393)
管理学院(8322)
(7986)
(7496)
(7442)
师范(7357)
(7310)
研究所(7222)
(7015)
中心(5941)
农业(5921)
师范大学(5824)
(5702)
业大(5686)
财经(5620)
北京(5397)
教育(4977)
(4922)
(4879)
基金
项目(21689)
科学(17044)
基金(15856)
研究(14986)
(14212)
国家(14047)
科学基金(11589)
(8941)
社会(8924)
社会科(8334)
社会科学(8331)
自然(8037)
自然科(7866)
自然科学(7865)
基金项目(7803)
(7798)
自然科学基金(7711)
教育(7403)
资助(6338)
成果(6106)
编号(5690)
重点(5111)
课题(4695)
(4547)
(4529)
计划(4487)
科研(4264)
(4203)
(3988)
创新(3947)
期刊
(17880)
经济(17880)
研究(14064)
学报(10321)
中国(8380)
科学(7818)
(7622)
大学(7228)
教育(6980)
学学(6664)
(6609)
管理(5299)
农业(4647)
财经(4347)
(3775)
(3350)
金融(3350)
(3278)
图书(3272)
技术(2745)
书馆(2713)
图书馆(2713)
问题(2681)
(2425)
业经(2298)
经济研究(2207)
(2132)
业大(2095)
社会(2059)
(1950)
共检索到648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炳中  
在五四新文学的反传统进向中,传统实际上从未退场,"影响的焦虑"常迫使作家运用各种修辞策略为两者的关系作出调适。以此观照郁达夫小说集《沉沦》可发现,作品中的大胆暴露与病态描写虽然惊世骇俗,但作者也为之作了精心的"审美辩护"。主人公基督徒般的忏悔,目的在于引导读者进入其可理解与同情的内心世界,为其外在的行为作合乎逻辑的归因。基于此导向叙事,《沉沦》各篇的"审美辩护"构成了一个有机推进的"三部曲":《银灰色的死》主要借助传统家庭伦理为主人公的逾矩行为开脱,《沉沦》篇进一步把主人公个人的"堕落"归因于国家的贫弱,而《南迁》则是对前两篇小说"审美辩护"所留下裂隙的缝合。此外,通过引诗入文,诗歌形而上的玄思及反复性节奏与小说形而下的感抒及持续性节奏形成鲜明的形式落差,后者的情欲与颓废描写由此被前者所净化和升华。"审美辩护"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对于我们重审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叙事修辞具有方法论的启示,也可为校正文学批评标准、敞亮作家的精神世界以及重建当下的文学生活提供更为有效的认知方式。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易国定  
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可以概括为“自我小说” ,它和日本的“私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相似之处 ,但由于中日两国国情、文化心理和文学传统的不同 ,郁达夫的“自我小说”和日本的“私小说”这两种文学现象在内容上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莉莎  
从小说《茫茫夜》文本对"同性爱"的书写中,可以发现郁达夫基于传统文人心态对个人欲望的表达。作者把异性恋爱的发展模式套用在对同性爱的叙述中,有意为故事中的于质夫和吴迟生构造男性(强)/女性(弱)的二元对立属性,促使于质夫在对吴迟生的权力想象中,修复国族贫弱的困境下受损的男性主体意识。此外,尽管大胆借助同性情爱题材的创作,呈现现代青年落寞无助的生存体验,但异性爱缺失下对同性爱表达的被动选择,也表明郁达夫并未对同性爱给予价值立场上的认可。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赵达雄  
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一生酷爱读书 ,比邻浙江图书馆建风雨茅庐 ,藏书两万册。先生是图书馆的热情读者 ,更是图书馆的一大知音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卢起凤  
考试焦虑是大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考试焦虑研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来源及其心理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调适方法。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雷杰妮  
在弋舟小说集《丁酉故事集》中,作者通过悲凉的笔调书写现代人普遍的生存忧虑和精神困惑,冷静地向读者诉说着人们在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里的困顿与挣扎。弋舟作品呈现着真实生活图景的悲凉,也满含作家对现实的忧虑和对人性的批判。作家始终将目光投注在挣扎于生活泥潭中的普通人身上,以悲悯情怀来审视普通人生存与精神的双重困境,试图为他们找寻救赎之道,展现了一位作家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何诗鸣  
《奔月》是鲁敏对"生存者与现代性焦虑"这一社会性关系的诠释和思考。文章通过文本将目光聚焦于眼下,关注社会现代性产生的焦虑,并重点使居于其间的人通过自救和他救的途径最终生成新的认识,达成与现代性的和解。从生存者与现代性焦虑达成和解的角度解读文本,揭示作家对当下现代性社会的反思以及对生存者的内在理性热烈而真挚的肯定意味。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宾文高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已规定了指定辩护制度,我们应正确认识其与法律援助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制度的贯彻执行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法制不断健全的进程中,完善指定辩护制度是必要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孙瑱  
引言近年来,我以澳门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几篇英文学术论文,无论是在文本的书写及国际论坛介绍研究对象时,还是在回应论文匿名评审专家的修改意见中,时常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当我研究澳门时,我在研究什么?一个非西方身份的研究者同非西方的地理空间相遇,在西方主导的学术话语中,似乎总会遭遇一些审视与疑问。倘若非西方身份的研究者与非西方时空的研究对象在民族国家或地缘政治的身份上具有一致性,这样的研究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苏辛  
这些年来,常有研究者谈到制约非正规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歧视"。尽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两条腿走路"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高等教育法》的"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也说得非常明白,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被认为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但正如本刊卷首曾指出的,这两条腿的境遇实在大相径庭。主要开展非正规高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易晓明  
文章考察师范院校学生焦虑、抑郁现状,从四川省四所全日制师范类高校抽取60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师范院校学生焦虑、抑郁总均分都较高,检出为焦虑、抑郁的比例较高;师范院校学生焦虑的性别、年级差异不显著,抑郁的性别差异不大,但年级差异显著。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状况可以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帆  
金钱下的沉沦──局长受贿犯罪透视杨帆作为公安战士的杰出代表,公安局长无疑带有一层神秘的色彩。人民赋予了他们神圣的权力,这本是他们服务人民的条件。然而,遗憾的是,极少数人未能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他们把权力变成了为自己谋取财富的资本,变成了巧取豪夺的魔...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仵凤清  高林  
自恋型领导有时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或危机,所以对领导者的自恋型风格予以批判和否定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自恋型领导真的就那么一无是处吗?你自恋吗?如果有人向你提出这个问题,你肯定会坚决予以否认。"自恋"常用来形容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到无法自拔,极富贬义色彩,理所当然任何人都不想自己与自恋有丝毫联系。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仅自恋型领导本人对于被贴上"自恋"的标签感到十分苦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陈勇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