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71)
- 2023(5422)
- 2022(4682)
- 2021(4463)
- 2020(3745)
- 2019(7959)
- 2018(7920)
- 2017(14192)
- 2016(8050)
- 2015(9116)
- 2014(8522)
- 2013(7800)
- 2012(6720)
- 2011(6061)
- 2010(6226)
- 2009(5892)
- 2008(5399)
- 2007(4743)
- 2006(4225)
- 2005(3674)
- 学科
- 济(22140)
- 经济(22116)
- 管理(19729)
- 业(16975)
- 企(13953)
- 企业(13953)
- 教育(10073)
- 方法(8958)
- 中国(8952)
- 农(7700)
- 数学(7528)
- 数学方法(7427)
- 财(6447)
- 制(6390)
- 理论(6111)
- 业经(5656)
- 研究(5403)
- 教学(5033)
- 农业(5030)
- 贸(4854)
- 贸易(4851)
- 易(4725)
- 地方(4494)
- 学(4491)
- 生(4395)
- 务(4027)
- 度(4015)
- 财务(4014)
- 制度(4012)
- 财务管理(4006)
- 机构
- 大学(103878)
- 学院(99287)
- 济(35731)
- 管理(35371)
- 经济(34660)
- 研究(33959)
- 理学(30583)
- 理学院(30210)
- 管理学(29461)
- 管理学院(29275)
- 中国(21963)
- 京(21588)
- 科学(19497)
- 财(17299)
- 范(16347)
- 师范(16209)
- 江(15730)
- 所(15578)
- 中心(15023)
- 农(14630)
- 研究所(14047)
- 业大(13958)
- 财经(13790)
- 教育(13526)
- 北京(13365)
- 院(12951)
- 师范大学(12875)
- 经(12517)
- 州(12456)
- 技术(11509)
- 基金
- 项目(67622)
- 研究(53797)
- 科学(53337)
- 基金(46937)
- 家(39856)
- 国家(39483)
- 科学基金(34189)
- 社会(33200)
- 社会科(31344)
- 社会科学(31338)
- 教育(28314)
- 省(28175)
- 基金项目(24245)
- 编号(23711)
- 划(23382)
- 自然(20803)
- 自然科(20331)
- 自然科学(20324)
- 成果(20072)
- 自然科学基金(19923)
- 资助(18881)
- 课题(17626)
- 重点(15751)
- 大学(15693)
- 年(15285)
- 部(15208)
- 创(14981)
- 发(14510)
- 项目编号(14407)
- 性(13688)
共检索到151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柴国俊 邓国营
利用2008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抽样数据,在同时纠正就业与否和部门选择两种选择性偏差的前提下,利用Neumark分解方法测算了公、私部门的工资差异构成,并分性别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211"院校毕业、有良好家庭背景或来自于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进入公有部门,专业为法学、理学或来自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更不容易找到工作;选择偏差项对公有部门没有影响,但对私有部门的影响显著为正;部门工资差异仅为18%,但分割效应占61%,男女子样本略有区别。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部门工资差异 双重选择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琦
在分析就业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了就业满意度、职业健康和可行能力三维度的就业质量指标。利用大学生微观调查数据,从整体和分维度两方面对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整体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特别是职业健康和可行能力方面。分群体比较结果表明,学历越高,整体就业质量越高,但职业健康状况越差。男性和女性在整体就业质量方面差异不显著,但男性在可行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女性。无论是整体还是分维度,党员和国有部门员工的就业质量均更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就业质量 就业满意度 职业健康 可行能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柴国俊 邓国营
本文利用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抽样调查数据,分析高、低收入行业的就业选择与工资收入的影响因素,并测算行业工资差异的大小及构成。结果发现,男性、211院校毕业或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大学毕业生更容易进入高收入行业工作,能力对行业选择与工资收入影响显著;行业工资差异高达41%,其中超过80%的差异归因于行业分割,余下差异中地区因素占主导地位;去除垄断性行业能够降低高、低收入行业工资差异与分割比重,并提升能力解释力。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爽
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亟待解决,在复杂而庞大的就业体系中找到合理的研究切入点十分关键。文章以人与组织匹配理论为基础,从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过程入手,运用系统观构建一个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匹配机理研究的操作框架,为未来开展大学毕业生与用人组织合理匹配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系统观 大学毕业生 用人组织 匹配机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抗私 刘翠花
本文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微观调查数据,基于性别和院校层次视角对大学毕业生工资决定方程进行估计,并对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分解。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大学生教育收益率与院校层次呈正相关,同一院校层次中男大学生教育收益率高于女大学生。工资差异分解表明,性别工资差异与院校层次呈负相关,院校层次越低,性别工资差异越大;在总差异中,市场歧视部分远高于禀赋特征差异,性别歧视现象严重,分解项中受教育年限差异是造成男女大学毕业生工资差异和市场歧视的重要因素,且工作经验对于男大专生更重要,政治面貌对于女大学生更关键。
关键词:
教育收益率 性别工资差异 院校层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抗私 刘翠花
本文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微观调查数据,基于性别和院校层次视角对大学毕业生工资决定方程进行估计,并对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分解。计量回归结果显示,大学生教育收益率与院校层次呈正相关,同一院校层次中男大学生教育收益率高于女大学生。工资差异分解表明,性别工资差异与院校层次呈负相关,院校层次越低,性别工资差异越大;在总差异中,市场歧视部分远高于禀赋特征差异,性别歧视现象严重,分解项中受教育年限差异是造成男女大学毕业生工资差异和市场歧视的重要因素,且工作经验对于男大专生更重要,政治面貌对于女大学生更关键。
关键词:
教育收益率 性别工资差异 院校层次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潘昆峰 崔盛
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以高考成绩和大学英语四级成绩作为学生语言能力的代理变量,分析了大学毕业生的语言能力对就业薪酬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语言能力中的汉语能力和英语能力对就业薪酬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汉语能力的平均影响力更强;但在工资水平较高的子群体中,英语能力对工资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数学能力对工资的影响效应均不明显。汉语能力和英语能力产生的工资溢价在学生毕业三年内具有持续效果。研究还发现,大学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如党员身份、实习经历与证书并不足以解释语言能力对工资溢价的效果。
关键词:
语言能力 高考成绩 工资溢价 人力资本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柴国俊 邓国营
不同规模的城市通常平均工资水平不同,这可能源于能力群分、生活成本差异或者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本文利用全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抽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差异并检验多种理论假说。我们发现,各种假说均能不同程度地解释直辖市与副省级城市相对于地级城市的工资溢价,但城市集聚经济假说最为重要,其次是生活成本差异,这与发达国家能力群分和集聚效应明显的经验事实相区别。稳健性检验进一步支持分析结果。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城市规模 工资溢价 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常进雄 项俊夫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工资、教育收益率及长期变化趋势,并重点考察了扩招的影响。研究发现:(1)虽然扩招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2)与欧美国家的年龄一工资呈现倒"U"形关系不同,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年龄一工资呈正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工资越高;(3)由于扩招适应了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扩招对大学毕业生工资和教育收益率的影响有限。在扩招背景下,"上大学"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能断言当前高校规模过大。此外,扩招和大学教育收益率的提高有助于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转型发展。
关键词:
扩招 大学毕业生 工资 教育收益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谭远发 邱成绪
基于麦可思对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调查和毕业三年后的职业发展调查,研究保留工资落差对大学毕业生转换工作和首职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1)四成以上大学毕业生的保留工资有落差,近七成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转换过工作,四成以上大学毕业生的首职持续时间不到一年;(2)保留工资落差对工作转换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保留工资偏高群体转换工作的发生比率是偏低群体的0.80倍,前者的首职持续时间也因而比后者长3.158个月;(3)较之保留工资落差,学用匹配、毕业学校类型、毕业即失业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转换工作和首职
关键词:
保留工资落差 工作转换 首职持续时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许文刚
当下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取向中存在地域差异,这集中表现为优先考虑留在城市放弃农村地区工作的思考等。导致这一心理产生的因素包括生源地因素、性别因素、学历层次以及专业差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对此,需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以引导大学毕业生根据自身实际确立正确的就业选择以顺利就业。
关键词:
地域差异 大学毕业生 择业取向 就业指导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孟大虎 曾凤婵 杨娟
基于2009届大学毕业生抽样数据,本文利用Probit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特征和社会资本特征对大学毕业生求职渠道选择的影响,我们用学习成绩和取得的等级资格证书作为衡量人力资本的指标,结果发现:人力资本越高,选择校内招聘会和老师作为求职渠道的可能性越大;人力资本越低,选择家人或亲朋作为求职渠道的可能性越大;反映人力资本特征的不同变量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社会招聘会、网络和社会实践这四种求职渠道的选择的影响不尽相同。我们用亲戚数量、朋友数量和熟人数量三个指标来反映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状况,研究发现:亲戚越多,越可能选择家人或亲朋这一求职渠道;朋友越多,选择社会招聘会的概率越大;熟人数量对选择社会招聘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何亦名
本文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有明显的单位偏好、职业偏好和地区偏好。实证分析表明,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为正规部门、工作地点在东部大城市时,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将较高。正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初次就业对于就业部门和收益的锁定效应,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出现明显的偏好。因此,要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就要尽量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
关键词:
分割劳动力市场 就业偏好 大学毕业生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明明
据《纽约时报》2010年5月21日报道,与2009年相比较,美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好转。或许这种好转的局面大部分要归因于2009年是美国历史上就业形势最糟糕的一年。全美学院和雇主联盟(the National Association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最新的调查显示,2010年美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比2009年提高了5个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