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28)
2023(13572)
2022(11578)
2021(10705)
2020(8848)
2019(20440)
2018(20115)
2017(37965)
2016(21011)
2015(23683)
2014(24029)
2013(23468)
2012(22108)
2011(20331)
2010(20731)
2009(19202)
2008(19346)
2007(17626)
2006(15701)
2005(14492)
作者
(61940)
(52040)
(51890)
(50040)
(33249)
(24986)
(23730)
(20095)
(19554)
(18880)
(17901)
(17347)
(16878)
(16660)
(16408)
(16216)
(15634)
(15215)
(15155)
(15006)
(13248)
(12953)
(12620)
(11964)
(11822)
(11750)
(11646)
(11474)
(10629)
(10294)
学科
(103560)
经济(103458)
管理(56812)
(53521)
(43134)
企业(43134)
方法(38977)
数学(34216)
数学方法(33864)
中国(25736)
(25551)
(24934)
地方(23695)
(21231)
(21134)
业经(20883)
农业(16984)
(15979)
贸易(15972)
(15685)
银行(15654)
(15493)
金融(15490)
(15435)
(15363)
(14965)
理论(14817)
地方经济(14652)
(14390)
财务(14361)
机构
学院(308353)
大学(307661)
(134072)
经济(131192)
研究(110099)
管理(110002)
理学(93131)
理学院(91981)
管理学(90334)
管理学院(89715)
中国(83118)
科学(66001)
(64975)
(63686)
(57267)
(52407)
研究所(51462)
中心(49492)
财经(49450)
(49390)
(44622)
业大(43753)
经济学(42974)
(41841)
北京(41483)
师范(41404)
农业(40750)
(39061)
(38672)
经济学院(38489)
基金
项目(193390)
科学(150852)
研究(143530)
基金(137873)
(119969)
国家(118924)
科学基金(100324)
社会(90853)
社会科(85997)
社会科学(85971)
(76297)
基金项目(71876)
教育(67416)
(63619)
自然(62330)
自然科(60814)
自然科学(60793)
自然科学基金(59748)
编号(58892)
资助(57033)
成果(49667)
重点(44359)
(43345)
(43219)
课题(42029)
(39592)
(38662)
国家社会(37629)
创新(37113)
教育部(37110)
期刊
(159699)
经济(159699)
研究(98578)
中国(64791)
(51788)
学报(48853)
(48129)
科学(43456)
管理(40750)
教育(37844)
大学(36888)
学学(34539)
(31435)
金融(31435)
农业(31339)
技术(27878)
经济研究(26724)
财经(26132)
业经(24507)
(22712)
问题(20642)
技术经济(16519)
(16345)
(16138)
统计(15480)
(14956)
商业(14565)
理论(14319)
世界(13906)
图书(13779)
共检索到480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宏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并注重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探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变迁问题,为分析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与推进路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分析范式。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生产力维度的物质产品供给结构失衡与生产关系维度的制度供给结构失衡的双重困境。因此,适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向着手探讨其推进路径。其中,物质产品供给结构改革构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性内容,制度供给结构改革则构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性内容。将二者有效结合起来,既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任重  
自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这个新词开始在我国财经界频繁地提及。11月3日,公开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培育发展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思锦  杜晴  范从来  
生产过剩是生产条件和实现条件相矛盾产生的结果,归结于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就体现为缓解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消费力依托于生产力,因此解决好生产力与消费力的矛盾关键在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在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提高生产力的核心在于解决好驱动企业创新的问题,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由于创新型企业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大和投资周期长等特点,根据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则,除了发展传统的信用形式外,资本型金融(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金融力量。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文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运用其经济危机理论、按比例发展规律和社会再生产理论论证了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进而提出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寻找资源配平新的实现方式;结构调整与结构性改革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亡羊补牢,而后者是防患于未然;市场的决定作用必须伴有政府更好的协同作用,这个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市场事后作用的事前导向、过程控制、边界约束和修补矫正;科学高效的规划管控体系,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一种重要理论探索和伟大创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陶启智  冯青琛  刘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提升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不仅要继续深化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基本措施,也要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落实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吴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新发展理念"。城镇化的"新发展"也应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创新,但要素、体制、各类利益主体的生产关系构成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模型化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后备军和土地后备军分别主导的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并着重探讨了农村土地产权性质变更带来的生产关系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以及土地后备军对产业后备军替代的可持续性。文章指出,需要把这些发展的力量和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找到一条成本代价更低、发展模式更多元、利益关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丁任重  李标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供给和需求具有同一性,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基于此辩证关系,中共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提法与西方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超越并丰富了西方供给理论。二者存在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制度基础、政市关系与经济背景三个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突出。既存在总需求不足与需求转移外溢并存的供需间不对称,也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与相对过剩并存的供需内部不对称;三次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改善的空间依然较大;传统产品供给过剩,以需求为核心、精益求精的新兴产品供给不足;供给端质量安全制度建设的滞后加剧结构失衡。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是优化经济结构。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树立正确的宏调思路,需求与供给两侧同时发力;做好加减乘除法,优化经济结构;正视投资与转型的关系,增投资与调结构并举;多角度推进科技创新,全力培育供给新优势;以多元化改革为抓手,优化供给端的制度环境。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丁任重  李标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吴垠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新发展理念”。城镇化的“新发展”也应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创新,但要素、体制、各类利益主体的生产关系构成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点。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模型化了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后备军和土地后备军分别主导的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并着重探讨了农村土地产权性质变更带来的生产关系调整对城镇化的影响,以及土地后备军对产业后备军替代的可持续性。文章指出,需要把这些发展的力量和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找到一条成本代价更低、发展模式更多元、利益关切更倾向广大劳动人民的城镇化道路,让城镇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永动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镇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陶启智  冯青琛  刘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提升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不仅要继续深化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基本措施,也要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落实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郑尚植  王怡颖  
自中共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有学者从西方经济理论出发对其进行解释,如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供给学派等,但都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和解释困境,并没有真正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本质和实践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本文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分别从生产与消费、生产与交换、生产与分配三个方面解读当前中国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与现实困境,从而能够真正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本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郑尚植  王怡颖  
自中共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有学者从西方经济理论出发对其进行解释,如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供给学派等,但都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和解释困境,并没有真正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本质和实践逻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本文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原理,基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分别从生产与消费、生产与交换、生产与分配三个方面解读当前中国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表现与现实困境,从而能够真正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凤义  曲佳宝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然而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理解尚不一致。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供求关系分析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方经济学关于供求关系的分析仅仅反映交换领域关系,抽象掉了社会生产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注重研究供求背后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西方经济学认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资源配置似乎都是在交换领域通过价格机制完成的;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供求关系只能"调节"价格而不是"决定"价格,市场经济中的真实经济关系是价值决定价格,同时又调节供求关系,进而实现资源配置。西方经济学宏观领域研究的供求分析只是总量问题,并不区分个量与总量在性质上的差别,更没有认识到数量背后深层的结构和比例关系;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认为社会再生产在"数量"的背后还包括了结构和比例问题。其重要启示在于:认识供给侧不能停留在交换领域的供给数量,而是要深入生产领域的生产端;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忽视需求侧;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遵循"质量法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罗丹  王守义  
伟大的经济理论孕育在伟大的经济实践中,伟大的经济实践又必须由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来支撑和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改革措施集中体现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微观的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宏观的马克思制度演化理论到中观的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三个不同视角,对我国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和隐藏在改革思路背后的理论逻辑进行再思考,这种再思考目的是为了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路径,找到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从而更进一步、更深层次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余斌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其主要表现是增长速度的下降,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虽然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但是,人均产值和收入还很落后,到我国人均产值达到世界第二,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如果说,扩大内需是在供给的产品不变的前提下,为这些产品增加需求,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供给的结构来满足外溢的需求,把消费能力留在国内。当然,通过创新来提供新的产品也可能满足另外一些潜在的需求,开拓出新的市场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