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9)
- 2023(1810)
- 2022(1540)
- 2021(1421)
- 2020(1111)
- 2019(2749)
- 2018(2509)
- 2017(4946)
- 2016(2298)
- 2015(2620)
- 2014(2511)
- 2013(2420)
- 2012(2202)
- 2011(2099)
- 2010(2080)
- 2009(1852)
- 2008(1958)
- 2007(1686)
- 2006(1572)
- 2005(1426)
- 学科
- 贸(16231)
- 贸易(16224)
- 易(15787)
- 济(10412)
- 经济(10410)
- 出(5398)
- 方法(5230)
- 关系(5228)
- 出口(5166)
- 出口贸易(5166)
- 口(5166)
- 管理(4581)
- 业(4438)
- 数学(4028)
- 数学方法(4017)
- 企(3720)
- 企业(3720)
- 国际(3643)
- 贸易关系(3507)
- 概况(3193)
- 进出(3172)
- 进出口(3172)
- 进出口贸易(3172)
- 各国(3131)
- 国贸(3023)
- 国际贸易(2970)
- 对外(2775)
- 地方(2629)
- 农(2518)
- 中国(2177)
- 机构
- 学院(35230)
- 大学(34348)
- 济(20205)
- 经济(20011)
- 研究(11669)
- 管理(11655)
- 理学(10165)
- 理学院(10077)
- 管理学(9988)
- 管理学院(9931)
- 贸(8434)
- 中国(7795)
- 财(7006)
- 经济学(6772)
- 经济学院(6327)
- 京(6143)
- 国际(5991)
- 财经(5949)
- 贸易(5466)
- 经(5376)
- 所(5272)
- 科学(4982)
- 研究所(4718)
- 中心(4716)
- 江(4715)
- 院(4545)
- 商学(4390)
- 商学院(4345)
- 财经大学(4328)
- 范(4056)
共检索到53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陶涛 肖迎春
本文提供一种双边贸易的新分解方式,将双边贸易中所有增加值的生产环节分离出来,显示双边贸易中各国各行业分别贡献了多少增加值,以及这些增加值在这一双边贸易中平均跨境多少次——本文称之为双边跨境次数。这一分解将双边贸易依存关系分解为增加值视角的贸易依存度和生产分工依赖程度两个部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存在跨境生产网络情形下的双边经贸关系的特征与联系程度。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从双边视角在国家行业层面上还原了全球生产网络,可以用于区域、全球生产网络等问题研究。利用这一框架的分析表明,英法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没有像德国那样享受到区域内成本下降带来的生产分工深化收益,这为英法两国的区域一体化困局提供了一种解释。
关键词:
双边跨境次数 贸易分解 跨境生产网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红 包群 李港
国际游资跨境流动已经严重干扰一国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与健康运行,然而其行为具有高度隐蔽性导致难以被准确识别与监管。基于贸易伙伴国双边统计数据存在巨大差异的典型化事实,本文利用2010—2017年中国与167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镜像数据,以“811汇改”事件为政策冲击,考察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通过贸易渠道进行国际游资跨境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确给资本跨境流动带来了套利机会,在资本不能跨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国际游资会借助贸易渠道,通过错报贸易数据实现跨境转移,从而导致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存在大量差异。贸易伙伴国的异质性检验表明,贸易伙伴的收入水平和贸易规模会影响汇率对双边贸易数据差异的边际效应,而套汇虚假贸易与错报行为不因距离远近而有不同,与同质产品相比投机者更倾向通过差异化产品的错报来实现国际游动资本的跨境流动,相对于低价值产品,投机者更趋向于选择高价值商品进行进出口错报。本文为有效防范与监管国际游动资本跨境转移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借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洪胜 潘钢健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承载"互联网+外贸"的贸易新业态,通过交易模式变革、交易环节简化、交易流程优化,推动贸易成本下降。本文基于2012年跨境电商(CBEC)相关政策作为拟自然实验,通过测算双边非对称贸易成本,利用CBEC政策清单等多种方法识别处理组,研究了跨境电商对中国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研究表明:(1)跨境电商显著降低中国出口和进口贸易成本。(2)跨境电商更有利于降低中国与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出口规模和强度以及百度搜寻指数更小的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成本,表明CBEC显著降低了搜寻成本,且对出口中的企业搜寻成本降低效应大于对进口中的消费者搜寻成本的影响;跨境电商更有利于降低中国与物流绩效更弱国家的贸易成本,表明CBEC显著降低了跨境物流成本,且对出口中的跨境物流成本降低效应更大。(3)跨境电商的贸易成本降低效应在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之间更强,体现了跨境电商的"普惠贸易"特征。(4)跨境电商改善了贸易绩效,降低了出口产品价格,通过升级进口产品结构提高了进口产品价格,还促进了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本文为近年来实施的跨境电商支持政策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为今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提供了思路。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胡晓伟
举世公认,无论是从地理位置来讲,还是基于市场潜力来考虑,中国都应该成为日本产品的一个潜在大市场。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现状及两国的贸易发展规模与发展潜力相比极不相称:中国对日出口仅占日本进口总额的5.3%,日本对华出口仅占日本对外出口总额的3.1%。且双边贸易额仍呈下降趋势。据中方的统计数字,中日双边贸易额(含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已由1985年的30%锐降至1990年的15.1%。不仅如此,在历经十几年之后,日本对华投资规模也并未出现重大改观,与日本私营企业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及其它国家在华投资规模相比,日本相形见绌。据统计,日本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金凯
本文基于Hofstede提出的国家维度文化理论和马氏距离法测算多维文化异质性指数,并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文化异质性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文化异质性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文化异质性的影响程度甚至大于汇率波动和自由贸易协定等,忽略文化异质性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将可能导致模型存在一定的偏误,以及结算货币选择模型的解释能力不足;在传导机制方面,文化异质性主要通过双边贸易流和专业化分工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产生影响,文化异质性对双边贸易流产生了负向影响,抑制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文化异质性对专业化分工产生了正作用,促进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且双边贸易流机制的作用强度约为专业化分工的3倍。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文化异质性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自由贸易协定显著减弱了文化异质性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响;本币互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文化异质性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负效应但影响有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任福 刘小明 邵艳红
本文采用跨境电子商务的有关政策作为模拟自然实验,通过计算双边非对称交易成本,以及利用跨境电子商务政策清单等不同方式确定处理组,建立了研究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和双边进出口交易成本之间相关性的DID模型,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研究了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并通过平行趋势检测、以多种方式确定处理组、安慰剂测试等方式,检验了基准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显著降低了中国进出口交易成本。而进一步通过异质性数据分析后表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能够显著降低贸易成本,且在减少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交易成本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反映了跨境电子商务具有“普惠贸易”的特点。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蒋庚华 林丽敏
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对1995~2011年间中日双边贸易按最终流向和价值含量的国别来源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中日双边贸易以中间产品贸易为主,最终产品贸易为辅,中间产品贸易和通过双边贸易间接出口到第三国的贸易量显著上升,中国对日出口的最终产品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的中间产品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日本对华出口的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双边贸易出口中价值含量来源上则表现为本国价值均占绝大多数,东亚地区的价值在中日双边贸易中所占比重较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葛明 赵素萍 林玲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重复计算和价值转移问题影响了双边贸易利益的识别。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框架下,文章拓展了双边贸易增加值的分解模型,从总量、国别、产业等三个层面解构了1995~2011年中美双边贸易利益的分配格局。结论表明:(1)平均而言,中美出口额的23%、进口额的13%、贸易差额的25%是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转移创造的,多边贸易利益已深度融入双边贸易格局;(2)中美双方在2011年互为最重要的中间要素支持国,双边贸易互补性增强,贸易利益相互交织程度增加;(3)中国大部分产业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显著低于美国,特别是电子及光学设备等主要顺差的产业,国外价值贡献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文章利用WWZ模型及扩展引力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农业双边贸易进行了完全分解和潜力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国内增加值比重明显高于美国,意味着中国农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较低,出口贸易中较少使用中间品。(2)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和返回增加值比重上升趋势明显,表明中国农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有所攀升。(3)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返回增加值比重显著低于美国,说明中国农业位于全球价值链中相对下游位置,很少会有出口增加值返回。(4)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国外增加值主要体现于最终品,而美国农业出口贸易中国外增加值主要体现于中间品。(5)中美农业贸易中来自于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比重明显高于来自于国内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表明中美农业国际生产分工程度高于国内生产分工。
关键词:
中美 农业贸易 全球价值链 增加值贸易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利用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和WIOTs数据,对2000—2014年中美双边贸易进行了完全分解与失衡分析。研究表明:①中美双边贸易中国内增加值份额均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国内增加值份额明显低于同期美国,表明中美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虽在提升,但中国出口获益能力却较低;②中国出口中以最终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份额高于美国,而以中间品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份额却低于美国,表明中国出口主要用于最终需求,而美国出口主要用于中间投入;③中国出口中返回增加值份额低于同期美国,说明中国从事的主要是全球价值链中相对下游环节,而美国从事的主要是全球价值链中相对上游环节;④中美双边贸易中纯重复计算部分份额均呈上升态势,表明中美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均在不断增多,其价值链变得越来越长;⑤贸易增加值统计大大缩减了中美双边贸易失衡水平,但中间品贸易失衡的缩减程度要明显高于最终品贸易;⑥中美制造业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均表现为顺差状态,而农业、服务业中间品和最终品贸易却表现为逆差状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利用WWZ模型及扩展引力模型,对2000-2014年中美农业双边贸易进行分解和潜力分析。研究表明:(1)总值贸易统计的中美农业双边贸易明显高于增加值贸易统计,表明中美农业双边贸易中隐含着大量的重复计算或国外价值成分。(2)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以中间产品出口国内增加值占比低于美国,而以最终品出口国内增加值占比却高于美国,表明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主要是用于最终需求。(3)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返回增加值占比明显偏低,表明中国农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位于相对下游位置,少有出口增加值返回。(4)中国农业出口贸易中国外增加值占比低于美国,表明中国农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相对较低。(5)中美农业双边贸易中纯重复计算部分占比上升态势明显,意味着中美农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都在不断增加。(6)经济规模、要素禀赋、共同区域贸易组织等促进双边贸易,而经济体间地理距离、全球金融危机等抑制双边贸易。(7)中美农业双边贸易同属于"潜力开拓型",双边贸易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开拓空间。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姜彬 郑乐凯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究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状况,研究发现,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且中间品贸易占主导地位,双边贸易结构趋于优化。其中,中国出口到东盟产品和服务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接近90%,从东盟地区进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则在70%以上,初级和资源型行业的增加值进出口占比逐年减少,而制造业总体增加值进出口占比逐年增加,并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内增加值的主要贡献来源。另外,细分行业和要素密集度来看,中国资本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国内出口增加值逐年增加,日益成为出口东盟的优势产业。最后,还发现中国与东盟双边服务贸易虽有较快增长幅度,但规模相对较小。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增加值 东盟 贸易结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丹青 于津平
文章通过构建以出口产品最终吸收为标准的双边国家、部门及一国对外总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框架,弥补了现有研究依赖产出或出口内生变量核算增加值的不足。在利用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美双边贸易增加值构成及利益分配进行重新测度后发现:中国对美出口创造了全球生产模式下的"多赢"格局,但贸易利益分配越发不利于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不断下降揭示出中国以传统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获利能力正逐渐减弱;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已成为中美双方贸易利益分配的主要领域;培育和提升服务业价值增值能力是未来中国获得更大贸易利益的关键。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双边贸易 贸易利益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邢予青
本文基于中国(指中国大陆地区,下同)与51个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1993-200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加工贸易在中国双边贸易平衡中的作用,以及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1)在此期间中国每年的贸易顺差,都来自于加工贸易;(2)中国的加工贸易呈现明显的区域偏好——在2008年77%的加工贸易进口来自于东亚经济体,但是只有29%的加工贸易出口面向东亚经济体;(3)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都具有负面影响——人民币实际升值10%,不仅会使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下降9.1%,也会导致加工贸易进口下降5.0%.因此,人民币的适度升值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以及整体贸易平衡的改善作用有限。
关键词:
加工贸易 汇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红
中澳双边贸易特点及贸易利益研究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张建红实质性的中澳贸易始于60年代。1972年12月中澳正式建交后,两国的双边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澳双边贸易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绝对量来看,中澳双边贸易发展迅猛,但相对于中国对外贸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