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7)
- 2023(1623)
- 2022(1457)
- 2021(1271)
- 2019(2678)
- 2018(2659)
- 2017(5175)
- 2016(2517)
- 2015(3059)
- 2014(3150)
- 2013(3119)
- 2012(3048)
- 2011(2837)
- 2010(2991)
- 2009(2799)
- 2008(2817)
- 2007(2621)
- 2006(2519)
- 2005(2354)
- 2004(2165)
- 学科
- 贸(16044)
- 贸易(16037)
- 易(15573)
- 济(13538)
- 经济(13529)
- 方法(6609)
- 出(5773)
- 管理(5571)
- 口(5368)
- 出口(5366)
- 出口贸易(5366)
- 关系(4966)
- 数学(4958)
- 数学方法(4879)
- 业(4855)
- 财(3954)
- 中国(3763)
- 企(3763)
- 企业(3763)
- 国际(3673)
- 贸易关系(3519)
- 概况(3474)
- 进出(3455)
- 进出口(3455)
- 进出口贸易(3455)
- 地方(3221)
- 农(3214)
- 各国(3181)
- 国际贸易(3088)
- 国贸(3031)
- 机构
- 学院(42799)
- 大学(42729)
- 济(24048)
- 经济(23737)
- 研究(15755)
- 管理(13845)
- 中国(11724)
- 理学(11640)
- 理学院(11511)
- 管理学(11262)
- 管理学院(11190)
- 财(10019)
- 贸(8911)
- 京(8762)
- 经济学(8164)
- 所(8097)
- 财经(7952)
- 科学(7798)
- 经济学院(7533)
- 江(7101)
- 研究所(7079)
- 经(6986)
- 中心(6461)
- 农(6368)
- 国际(5863)
- 院(5809)
- 财经大学(5643)
- 贸易(5615)
- 北京(5554)
- 州(5370)
共检索到74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韩淑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与世界主要贸易伙伴的统计数据存在的差异越来越大,由此而造成的贸易摩擦增多。为此,作者从国际贸易统计理论和方法上探讨了国与国贸易统计数据产生差异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本刊希望广大的统计专家、学者进一步讨论研究这个问题,以期得出正确的结论,欢迎来稿。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胡珊
近年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统计数字差异越来越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尤以中美贸易统计数字最为明显,已严重影响到两国的贸易关系。对于两国外贸数字统计的原则、产生差异的原因和如何解决差异的方法等,《中美贸易统计差异及解决办法》一文对此都作了分析说明。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石慧敏
在新古典贸易理论一般均衡的框架之下,运用1997—2014年中美两国的投入产出、贸易和工资数据,本文定量考察了中美制造业产品的双边贸易同美国制造业相对工资差距的关系。结果发现,美国从中国的净进口对美国制造业非熟练劳动力和熟练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扩大存在影响,但影响幅度较小,贸易并不是引起相对收入差距扩大的唯一原因。但随着中美双边制造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美中贸易对美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可能越来越大,以保护非熟练劳动力为名对中国产品实施贸易限制的呼声将会更高。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姜书竹
1994年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简称NAFTA)正式生效,开始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墨西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NAFTA后,同美国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并已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研究墨美贸易快速增长的原因既可以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扩大对美国出口提供参考依据,又可以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依据。
关键词:
NAFTA 贸易互补性 原产地规则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镇
本文分析制度对于双边贸易的影响。将不良制度和制度距离作为隐形贸易成本的两个来源,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制度变量的扩展引力模型。以153个国家和地区为样本的经验研究表明,制度质量越差,双边贸易越不活跃;制度距离对于双边贸易起阻碍作用。在制度质量变量中,影响强度较大的是市场规范程度、私有财产保护程度和货币政策;在制度距离变量中,工资控制程度距离、货币政策距离和贸易政策距离的影响强度较大。上述发现对于我国今后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
制度 制度距离 国际贸易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胡晓伟
举世公认,无论是从地理位置来讲,还是基于市场潜力来考虑,中国都应该成为日本产品的一个潜在大市场。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现状及两国的贸易发展规模与发展潜力相比极不相称:中国对日出口仅占日本进口总额的5.3%,日本对华出口仅占日本对外出口总额的3.1%。且双边贸易额仍呈下降趋势。据中方的统计数字,中日双边贸易额(含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已由1985年的30%锐降至1990年的15.1%。不仅如此,在历经十几年之后,日本对华投资规模也并未出现重大改观,与日本私营企业在亚洲地区的投资及其它国家在华投资规模相比,日本相形见绌。据统计,日本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樊莹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中的中方顺差一直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新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及由中欧生产要素的结构差异导致的国际产业转移等。日趋严重的中欧贸易失衡不仅使表面上拥有贸易逆差的一方在贸易谈判中获得了有利的谈判地位,同时也进一步助长了全球经济失衡,并强化了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着的严重缺陷。
关键词:
中国 欧盟 贸易不平衡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骆许蓓
重力模型广泛应用于双边贸易的研究。然而,该模型的重要解释变量之一距离的定义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通常,学术界使用“直线距离”作为运输成本的近似衡量标准。但是,这一近似衡量标准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重力模型中的“排斥力”因素。本文将对重力模型中几种距离的定义展开讨论,除直线距离外,本文还引入了实际距离(区分海运距离和陆运距离)。此外,综合运输网络密度对运输成本的影响,笔者进一步提出“调整距离”的概念。本文通过计量经济方法比较了各种距离概念在重力模型中作为“排斥力”衡量标准的优劣程度,对传统重力模型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
双边贸易 重力模型 距离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黄新飞 翟爱梅 李腾
双边贸易壁垒除了地理距离之外还应包括跨国间文化异质性程度带来的贸易成本。本文选择民族间距其最近的共同祖先所过去时间—遗传距离作为文化异质性的度量指标并阐述其有效性,并采用民族加权法计算了我国与110个国家的遗传距离,在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对1996-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地理距离等变量后,遗传距离对双边贸易流量起着显著的阻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递增趋势,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存在替代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遗传距离对我国与24个发达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负向效应更显著。本文引入公元1500年主要民族间遗传距离作为工具变量,面板IV估计较好地克服了解释变量的...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允斌
一、中德双方统计数字比较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1年我国与德国双边贸易总额为540432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19%.其中我向德出口235559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26.9%;进口304872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13.6%.中方逆差69313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3386万美元.按德国联邦统计局统计,1991年德中贸易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邢予青
本文基于中国(指中国大陆地区,下同)与51个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1993-2008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加工贸易在中国双边贸易平衡中的作用,以及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1)在此期间中国每年的贸易顺差,都来自于加工贸易;(2)中国的加工贸易呈现明显的区域偏好——在2008年77%的加工贸易进口来自于东亚经济体,但是只有29%的加工贸易出口面向东亚经济体;(3)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都具有负面影响——人民币实际升值10%,不仅会使中国加工贸易出口下降9.1%,也会导致加工贸易进口下降5.0%.因此,人民币的适度升值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以及整体贸易平衡的改善作用有限。
关键词:
加工贸易 汇率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红
中澳双边贸易特点及贸易利益研究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张建红实质性的中澳贸易始于60年代。1972年12月中澳正式建交后,两国的双边贸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澳双边贸易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绝对量来看,中澳双边贸易发展迅猛,但相对于中国对外贸易...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陶涛 肖迎春
本文提供一种双边贸易的新分解方式,将双边贸易中所有增加值的生产环节分离出来,显示双边贸易中各国各行业分别贡献了多少增加值,以及这些增加值在这一双边贸易中平均跨境多少次——本文称之为双边跨境次数。这一分解将双边贸易依存关系分解为增加值视角的贸易依存度和生产分工依赖程度两个部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存在跨境生产网络情形下的双边经贸关系的特征与联系程度。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从双边视角在国家行业层面上还原了全球生产网络,可以用于区域、全球生产网络等问题研究。利用这一框架的分析表明,英法在欧盟一体化进程中没有像德国那样享受到区域内成本下降带来的生产分工深化收益,这为英法两国的区域一体化困局提供了一种解释。
关键词:
双边跨境次数 贸易分解 跨境生产网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光溪 贾秀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