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97)
- 2023(15368)
- 2022(13105)
- 2021(12003)
- 2020(10490)
- 2019(24041)
- 2018(23779)
- 2017(46474)
- 2016(24836)
- 2015(27902)
- 2014(27910)
- 2013(27499)
- 2012(25012)
- 2011(22339)
- 2010(22066)
- 2009(20680)
- 2008(20668)
- 2007(18326)
- 2006(15409)
- 2005(14072)
- 学科
- 济(100814)
- 经济(100675)
- 管理(77810)
- 业(73362)
- 企(62375)
- 企业(62375)
- 方法(49246)
- 数学(43509)
- 数学方法(42940)
- 财(31320)
- 农(25649)
- 中国(24208)
- 制(22955)
- 业经(21865)
- 务(20552)
- 财务(20487)
- 财务管理(20440)
- 学(19634)
- 企业财务(19515)
- 贸(18697)
- 贸易(18693)
- 易(18206)
- 地方(18020)
- 农业(16793)
- 银(16654)
- 银行(16621)
- 融(16283)
- 金融(16278)
- 技术(15825)
- 理论(15759)
- 机构
- 大学(356283)
- 学院(354265)
- 济(146185)
- 经济(143193)
- 管理(139932)
- 理学(121580)
- 理学院(120294)
- 管理学(118148)
- 管理学院(117468)
- 研究(112954)
- 中国(85590)
- 京(72701)
- 财(70769)
- 科学(68472)
- 财经(56439)
- 农(56311)
- 所(55838)
- 中心(53654)
- 江(52333)
- 业大(51965)
- 经(51247)
- 研究所(50583)
- 经济学(45608)
- 北京(44644)
- 农业(44294)
- 范(44212)
- 师范(43736)
- 财经大学(42249)
- 经济学院(41331)
- 州(41327)
- 基金
- 项目(241777)
- 科学(192290)
- 基金(179155)
- 研究(174334)
- 家(155777)
- 国家(154562)
- 科学基金(134314)
- 社会(112757)
- 社会科(107063)
- 社会科学(107032)
- 基金项目(95089)
- 省(94029)
- 自然(88042)
- 自然科(86100)
- 自然科学(86070)
- 自然科学基金(84554)
- 教育(81523)
- 划(79238)
- 资助(73015)
- 编号(69501)
- 成果(56256)
- 部(54598)
- 重点(54367)
- 创(50989)
- 发(50350)
- 创新(47728)
- 教育部(47431)
- 制(47345)
- 课题(47281)
- 国家社会(47251)
共检索到5096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群勇 苗培 李月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双边投资协定(BITs)网络的历史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BITs网络大致经历了初步形成、迅猛发展和结构调整三个阶段,呈现出一个较完整的S型增长,网络核心—半核心—边缘结构实现了由“金字塔”向“橄榄球”的转变。以多维邻近性为视角,运用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对BITs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维邻近性是驱动BITs网络形成的重要力量,经济和制度邻近性对BITs关系的形成有负向影响,贸易水平、地理和社会邻近性对BITs关系的形成有正向影响。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改变了BITs网络的结构特征,金融危机后BITs网络呈现分散化、多边化发展趋势,某些邻近性变量影响不再显著,社会环境类因素成为影响BITs网络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晓燕 李金鹏 单晓红 杨娟
技术交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挖掘演化过程中交易关系形成和解散的动因,可以从主体行为的角度揭示影响交易的机理,进而提升技术交易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文章借助可分离的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从地理、组织、社会、制度、技术5个维度的邻近性视角出发探究集成电路产业不同时段技术交易网络的演化动力。研究发现:在技术交易关系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下多维邻近特征作用的显著性不同,但都表现为有利于交易联系建立的积极影响;在关系形成后,邻近性特征于调整阶段才开始产生影响,制度、技术与社会间的邻近性有利于关系长久维持的同时,地理和组织上的邻近则会对交易关系解散产生促进作用。该结论明确了技术交易网络演化的驱动力,有助于引导合理的交易行为选择,维护网络关系稳定。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粲 韩霞 史冬梅 张煜
基于城市创新主体间共同申请专利和专利权转移数据,通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创新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从多维邻近性视角出发进一步探索创新网络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地理邻近、制度邻近、认知邻近对城市间协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重视多维邻近性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不断优化城市群创新环境,放大中心节点城市创新溢出和辐射功能,并完善城市群内部创新资源配置和激励机制。
关键词:
创新网络 三大城市群 协同创新 邻近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阮平南,王文丽,刘晓燕
研究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是否伴随创新网络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而呈现出不同演化特征,对创新网络内部伙伴选择、关系治理和创新绩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BM专利合作网络数据,运用Feature Selection方法,从地理邻近、社会邻近、技术邻近、组织邻近和制度邻近5个维度分析技术创新网络多维邻近性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生命周期视角下,在创新网络创生阶段,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主要考虑技术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成长阶段主要考虑地理邻近性,成熟和衰退阶段主要考虑社会邻近性;②演化视角下,地理邻近性与技术邻近性曲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江凯乐 梁双波
区域创新网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运用长江经济带城市间专利转移与合作数据,引入K-means聚类、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与合作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索了不同类型城市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所扮演角色变化,并分析了专利流向的发展规律、多维邻近性对技术转移与合作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的技术创新网络呈现明显的异质性特征,表现在网络密度分布和重要节点分布两个方面;(2)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城市节点类型与特征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演变,技术创新网络一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3)专利净流入量与专利申请量、人均GDP呈现倒U形的关系。认知邻近、社会邻近、制度邻近、经济邻近、产业邻近、技术邻近和地理邻近都对技术转移与合作产生影响,但在不同时期其影响的强度和显著性存在差异,并且不同邻近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增强作用。
关键词:
专利 创新网络 多维邻近性 长江经济带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红军 谢富纪
产学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多维邻近性作为创新主体获取外部知识的关键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多维邻近性视角,采用京津冀28个高校和492家企业2009—2018年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联合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数据,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理邻近性对产学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制度邻近性对产学主体协同创新具有积极正向作用;(3)技术邻近性对产学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倒U型作用;(4)技术邻近性与地理邻近性的交互作用会对京津冀产学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5)技术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的交互作用对京津冀产学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6)地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的交互作用对京津冀产学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正向作用但不显著。因此,京津冀应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投资,加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完善制度和市场一体化政策的实施和管理,发挥多维邻近性对协同创新绩效的交互作用,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优化聚集,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大飞 孙守恒 胡倩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选取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业2001—2020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多维邻近性及交互性对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的动态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业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呈现阶段性扩大特征。区域内部合作创新网络由“单核—边缘型”向“双核—多重点—边缘”型演变,跨区域合作创新网络由“一轴两点”型向“菱形”格局演变;(2)知识邻近性与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具有倒U型关系,社会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网络演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制度邻近性的影响不显著;(3)社会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具有显著替代效应,知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知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交互项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提高合作创新绩效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展亚荣 谷人旭
数字经济时代,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的虚拟空间对实体地理空间的影响不断加剧。论文基于2016—2020年中国网络游戏项目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负二项式重力模型等探究网络游戏产业的城市合作网络结构及其多维邻近性机制,以揭示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为探索新时期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的发展强化了网络游戏产业的分散化和集聚趋势,外部网络在网络游戏项目运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小城市对跨地域合作网络更为依赖;(2)城市间基于网络游戏产业价值链分工合作的联系比较稀疏,合作网络呈现不均衡的“菱形”格局,网络层级基本遵循中国现有的城市体系,核心节点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地方行政中心在合作网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3)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城市产业规模、对外连通性、人力资本等对网络游戏产业合作网络的构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地理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作用不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戴靓 纪宇凡 王嵩 朱青 丁子军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分析中国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的网络结构并探讨其背后的邻近性机制对提高城市创新效率、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论文合作发表和专利联合申请的截面数据,综合构建了2011年和2019年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分析其结构演化特征,并采用多元回归的二次指派程序(MRQAP)从邻近性视角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2011—2019年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密度增强,择优链接弱化,呈现出多中心发展趋势,合作格局由北京和上海主导转变为北京上海引领与区域中心带动相结合,从而形成多个区域网。(2)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除了受城市经济水平、科教支持力度、行政等级的正向影响外,也受地理、组织、文化、社会、制度邻近的显著促进,邻近性机制对中国城市知识创新网络演化具有较强解释力。(3)不同维度邻近性对城市知识创新网络的影响是动态的和交互的,过度的地理、社会、认知邻近会阻碍城市间知识合作创新,认知邻近可弥补地理距离,而社会邻近往往伴随着地理邻近。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城市协同创新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国庆 曾刚 顾娜娜
本研究利用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进行检索整理,采用社会网络多元回归和纵向网络分析方法,就地理邻近和社会邻近对创新网络及其演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处于初级阶段,地理邻近的作用趋于稳定,仍是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基础及演化的首要驱动因子。社会邻近丰富了行为主体间的知识流动渠道,逐渐发展成为寻求创新合作伙伴的重要方式。最后,提出了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
地理邻近 社会邻近 创新网络 演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阮平南 栾梦雪 刘晓燕
选取OLED产业2007—2016年专利数据,构建40家组织的显、隐性知识转移网络,采用QAP分析法探究地理、技术和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影响。3种邻近性对其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且多维邻近性间存在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技术、社会邻近性均正向影响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地理邻近性对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无显著影响,但能正向调节技术、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郭建科 田冬翠
基于2000—2020年海洋产业合作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城市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格局和邻近性机理。结果表明:(1)拓扑结构方面,2000年和2001年城市创新网络不具备无标度网络特征;2002—2020年,网络规模逐渐扩大,城市间合作增加,网络以2011年为分界点由松散转为集聚阶段。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和小世界性逐渐明显,并由“双核心”结构逐渐发育为以北京为单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2)空间格局方面,核心城市和中介城市均表现出区域性特征,主要集聚在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创新网络形成了以三角结构为支撑的四边形空间格局。(3)城市专利合作由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扩展,但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主要依靠深圳、青岛、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和北京、武汉等少部分内陆城市。(4)社会邻近性对城市创新网络的解释力最高,地理距离对城市合作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不同邻近因子间均存在非线性增强的两两交互作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叶光辉 余中洁 李明倩
[目的/意义]为发掘影响美国科研协作的各个因素,提出各维度邻近性对美国城市间科研协作影响的假设。[方法/过程]以WoS中IS&R等主题期刊论文为测度数据,构建美国城市科研协作网络,探测网络结构和特征;利用参与科研协作城市节点的期刊数据、专利数据、地理数据、经济数据等构建各维度邻近矩阵,利用QAP分析测度四个邻近维度对美国城市间科研协作强度的影响。[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地理邻近、经济邻近、实力邻近、技术邻近与科研协作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各维度影响程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琳 王晓峰
文章通过探讨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对高新区创新的影响机理,以我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对高新区创新绩效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理邻近对高新区创新绩效影响呈现"S"形变化特征;认知邻近对高新区创新绩效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地理和认知邻近的组合对高新区创新产生交互影响,且交互影响表现为互补效应;此外,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经费支出对高新区创新产生显著正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