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98)
2023(10728)
2022(8700)
2021(7892)
2020(6374)
2019(14329)
2018(13977)
2017(26006)
2016(13448)
2015(15049)
2014(14481)
2013(14417)
2012(13407)
2011(12443)
2010(12327)
2009(11905)
2008(11096)
2007(9601)
2006(8846)
2005(8207)
作者
(37865)
(31680)
(31483)
(30244)
(20114)
(15056)
(14088)
(12260)
(12044)
(11202)
(10970)
(10250)
(10056)
(9944)
(9930)
(9780)
(9349)
(9102)
(8973)
(8639)
(7959)
(7605)
(7525)
(7335)
(7234)
(7120)
(6747)
(6494)
(6278)
(6181)
学科
(80375)
经济(80318)
管理(34280)
(30358)
方法(26811)
数学(24018)
数学方法(23882)
(22620)
企业(22620)
中国(21808)
地方(18352)
(16979)
(15169)
贸易(15160)
(14747)
业经(14507)
地方经济(13091)
(13062)
(13027)
农业(11581)
(11513)
环境(10882)
(10836)
金融(10832)
(10430)
银行(10415)
(10154)
(9862)
(9313)
关系(9170)
机构
学院(197104)
大学(196852)
(101506)
经济(100001)
研究(77128)
管理(70478)
理学(60003)
中国(59779)
理学院(59327)
管理学(58524)
管理学院(58153)
(42741)
科学(41548)
(41267)
(38422)
研究所(34670)
经济学(34300)
财经(34137)
中心(33191)
(31228)
经济学院(30647)
(28311)
(27489)
(27326)
北京(26669)
财经大学(25317)
(25064)
师范(24893)
科学院(23923)
业大(23777)
基金
项目(126293)
科学(100943)
基金(94798)
研究(94364)
(82617)
国家(82061)
科学基金(69870)
社会(65171)
社会科(62032)
社会科学(62021)
基金项目(48196)
(45881)
教育(42101)
自然(41144)
自然科(40230)
自然科学(40220)
自然科学基金(39538)
资助(38992)
(38952)
编号(35870)
(29547)
(29320)
成果(29297)
国家社会(29170)
重点(29111)
中国(27073)
(26079)
教育部(25728)
课题(25408)
发展(24790)
期刊
(117752)
经济(117752)
研究(67066)
中国(38812)
(31648)
管理(28449)
(26882)
科学(26814)
学报(26444)
经济研究(22006)
大学(20524)
(19593)
金融(19593)
学学(19464)
农业(18779)
财经(18264)
教育(16619)
技术(16201)
业经(16081)
(16075)
(15270)
问题(15163)
国际(14091)
世界(14020)
技术经济(11235)
(10750)
统计(10609)
经济问题(9309)
(9123)
商业(8897)
共检索到310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志刚  彭方平  
本文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轮驱动下分解经济增长的共同趋势和相依周期,并在共同趋势和相依周期的约束下揭示供给侧和需求侧驱动力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1)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驱动力不仅各自推动经济增长,它们还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周期。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驱动下,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周期都处于下行阶段。(2)新常态下,需求侧支撑的趋势增长率低于供给侧推动的趋势增长率,但供给侧驱动力减弱的幅度大于需求侧驱动力的减弱幅度,因此,当前经济增速趋势下行过程中的供给侧因素更为重要。(3)整体而言,需求侧驱动力和供给侧驱动力存在正向的相互影响,但供给侧的人力资本积累不利于三大需求的增加,需求侧的投资增加不会显著带来供给侧的制度变迁、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持续上升。稳定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要以供给侧为主兼顾需求侧的双轮发力,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相互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志刚  
本文基于国际经济周期理论,使用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的方法检验中国经济波动的国际协同,基于此分解中国经济增长与国际经济增长的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进而针对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分别设定非线性因子模型,以此刻画国际共同冲击、国别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波动的国际协同包括趋势与周期的协同。近期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趋势成分都处于下降通道中,周期成分虽有一定反弹但幅度较小。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且具有恶化的趋势。中国经济波动的国际协同既有外国冲击对中国的溢出效应,也有国际共同冲击的作用。当前的国际共同冲击、外国冲击和本国冲击的综合作用,使得...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郭安娜  吴良荣  
本文运用HP滤波法计算了1962年-2012年浙江省GDP潜在增长率,分析认为这期间浙江可以分为五个明显的中周期,而改革则是驱动增长中周期的关键因素。运用索洛生产函数法的分析则表明,资本是以往30余年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而全要素生产率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之后没有明显的改善。受到投资增速下滑、劳动转移减缓以及可能的结构性减速效应影响,浙江经济增长将会有所放缓,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则是避免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的关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帮喜  赵奕菡  冯志轩  
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出发,利用剩余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结构两个范畴构建了一个关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理解经济增长的一般理论框架,并从经验层面讨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结构性特征。本文分别测算了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两种潜在增长率和大道路径,刻画了中国经济剩余的生产分配以及最优增长结构。通过经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由于持续的资本使用—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中国存在着一般利润率和潜在增长率的长期下降趋势;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显著降低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性;第三,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中国面临着低生产资料投资—低消费的困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结构性问题,这一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得到了解决,并代之以高生产资料投资—低消费的模式。结合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我们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阶段性及周期性特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晓晶  
本文基于长周期的视角,通过考察大宗商品价格的百年变化及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增长的历史,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周期性调整。文章随后考察了过去30年中国增长的轨迹,从多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不可避免;并指出,本轮调整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如宏观调控)占主导,这也决定了中国经济有较大的"可控性",不会进入低增长周期。文章最后表明,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防止周期重叠造成调整过度、完善价格体系、摆脱"高增长依赖症",实现发展方式转型,是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建伟  
周期性波动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任何周期性波动均存在瞬时均衡值,经济增长周期的瞬时均衡值取决于内部结构性因素和财政支出及出口等外生变量,随影响因素的变化呈动态发展状态。动态化索罗模型本身即是一个内生性周期性波动模型,其稳定均衡增长状态与经济增长周期的动态均衡增长状态是一致的。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和新古典主义的均衡增长理论分别反映了经济增长周期的周期性波动及其动态均衡增长状态。从我国实际经济运行看,短期波动总是围绕长期波动展开,并以长期波动为动态均衡值。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增速将保持周期性下降趋势,但年均GDP增速仍能保持在6.5%左右的较快增长状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解三明  
一、经济周期理论及国外 经济波动研究 (一)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研究 经济周期系指国民经济活动周而复始地变化,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通常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当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下降而向后反弹,就是所谓的古典型周期。即:一个周期包括同时发生在许多经济活动中的扩张,接下来是同样一般性的衰退、紧缩和复苏,复苏又融入下一周期的扩张之中;这一系列的变化是周期性的,但并不是定期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后,2008年将进入关键的一年。为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周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和通货膨胀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将于2008年6月21~22日在北京红螺寺宾馆(北京市怀柔区)隆重召开"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08)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经济导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会议将邀请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以及包括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内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与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全  王大勇  
我国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经济周期的形式和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今后的持续增长过程中将由“峰前谷后”的极度非对称性周期逐渐向以自然率为平均增长水平的对称性周期转变。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长尾特征必然带来经济“软着陆”后的“软扩张”。目前经济增长的总需求驱动、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虚拟经济和实际经济之间的和谐影响等,都将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中的代表性属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金全  付一婷  王勇  
本文利用均值—条件异方差模型检验了我国产出增长率中的条件波动性(条件标准差)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并且利用结构VAR模型的冲击反应函数描述了增长率波动性和经济增长率水平之间交互影响的动态传导路径。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波动性对经济增长水平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体现出经济周期波动性与经济增长趋势之间的正相关性。由此说明,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和市场发展规模,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顺周期性质,特别是经济处于回升时期的经济政策方向与经济周期的扩张方向基本一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性与经济增长趋势之间的正相关性预示着我国新出现的经济波动将是一轮上升型经济波动,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范瑶  
文章在开放经济RBC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随机增长趋势的RBC模型。同时,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本文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校正并且对中国经济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带有随机增长趋势的RBC模型能够对中国的经济情况进行适当的模拟。特别是,模型能够解释经济变量波动呈现的产出<消费<投资的现象,同时模型也能够对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刻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一鸣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受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期经济增长将回稳到7%—8%的区间。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扩张放慢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中期稳增长也将提出诸多新的挑战。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推动经济转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斌  
三方面原因促成此轮中国经济的调整:国内宏观经济周期、外部冲击以及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力的变化。在当前较高通货膨胀的压力下,短期内的周期调整势在必行,情况可能会因为外部冲击加重,短期内中国经济减速在所难免。中国经济高增长所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环境下资本和劳动投入至少不会像以前那样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率形成如此有力的支持,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也面临严峻挑战,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为了避免由于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增长趋势下滑,中国需要积极推进增长模式的转变。当前尤其突出的是推进国有行政垄断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和减少对贸易品部门的政策优惠,这些供给面的改善会提供广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