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51)
- 2023(9802)
- 2022(8314)
- 2021(7575)
- 2020(6288)
- 2019(13908)
- 2018(13719)
- 2017(26543)
- 2016(14274)
- 2015(15713)
- 2014(15639)
- 2013(15098)
- 2012(14170)
- 2011(12846)
- 2010(13620)
- 2009(13135)
- 2008(12870)
- 2007(11672)
- 2006(10967)
- 2005(10221)
- 学科
- 济(75454)
- 经济(75387)
- 管理(44636)
- 业(39001)
- 企(32222)
- 企业(32222)
- 方法(21394)
- 地方(19536)
- 财(18648)
- 中国(18596)
- 数学(18439)
- 数学方法(18110)
- 农(17785)
- 业经(14920)
- 制(14546)
- 地方经济(13151)
- 学(13144)
- 策(11863)
- 银(11683)
- 银行(11681)
- 农业(11591)
- 务(11396)
- 贸(11396)
- 贸易(11386)
- 财务(11362)
- 财务管理(11338)
- 行(11168)
- 易(10969)
- 融(10908)
- 金融(10907)
- 机构
- 学院(205497)
- 大学(200910)
- 济(95163)
- 经济(93098)
- 管理(75027)
- 研究(72633)
- 理学(62474)
- 理学院(61820)
- 管理学(60780)
- 管理学院(60393)
- 中国(58108)
- 财(46771)
- 京(41836)
- 科学(39365)
- 所(36468)
- 财经(35248)
- 江(33279)
- 中心(33189)
- 研究所(31882)
- 经(31622)
- 经济学(29848)
- 农(27299)
- 北京(27134)
- 范(27081)
- 师范(26910)
- 州(26555)
- 经济学院(26282)
- 院(25655)
- 财经大学(25537)
- 业大(23696)
- 基金
- 项目(120722)
- 科学(95684)
- 研究(94135)
- 基金(86378)
- 家(72744)
- 国家(72081)
- 科学基金(62291)
- 社会(61079)
- 社会科(57816)
- 社会科学(57806)
- 省(47639)
- 基金项目(43712)
- 教育(43222)
- 编号(39399)
- 划(38908)
- 自然(37153)
- 资助(36321)
- 自然科(36266)
- 自然科学(36259)
- 自然科学基金(35554)
- 成果(33771)
- 课题(28150)
- 发(27813)
- 重点(27333)
- 部(26721)
- 性(25170)
- 国家社会(24663)
- 创(24504)
- 项目编号(23852)
- 年(23768)
- 期刊
- 济(122884)
- 经济(122884)
- 研究(71916)
- 中国(41579)
- 财(37511)
- 管理(31206)
- 农(26693)
- 融(25841)
- 金融(25841)
- 科学(23855)
- 学报(23503)
- 教育(22640)
- 经济研究(20933)
- 业经(19081)
- 大学(18854)
- 财经(18559)
- 技术(18532)
- 学学(17769)
- 农业(17609)
- 经(16177)
- 问题(15272)
- 贸(12909)
- 国际(11386)
- 技术经济(11165)
- 世界(10585)
- 统计(10350)
- 现代(10004)
- 商业(9782)
- 经济问题(9650)
- 理论(9556)
共检索到337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纲 张曙光 王利民
5.1992—1993:面对新一轮的波动 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与此同时,经济也迅速地开始趋于过热。我们回顾、分析以往的波动,目的就是要通过与过去的比较,更好地认识当前中国的经济体制与过去相比,哪些方面已发生了变化,哪些还没有发生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宏观稳定政策。 5.1 “已变”和“未变”首先,我们应该看到与1987—1988年相比,我国的经济体制又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1)非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在工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50%,它们作为面向市场、自我约束较强的经济主体,对于稳定经济起着积极的作用,(2)对外开效进一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纲 张曙光 王利民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是先不触动许多既得利益,先不对旧的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是先在旧体制的旁边(或在“边际上”)发展新体制,因而必然会出现一种“体制双轨”的局面,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双轨制过渡”最终完成改革。渐进式改革的根本特征,可以说就是较长的双轨过渡期。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如何减轻宏观经济不稳定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而在不同的改革方式下,宏观经济不稳定又有特殊的原因,需要采取特殊的对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经历了三次大小不等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从1992年起,经济增长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张昌彩
实行利率双轨过渡加强投资宏观调控张昌彩一、我国近年的“负利率”现象就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决策而言,只有当投资项目预期中的投资收益水平高于银行利率时,该投资项目才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就宏观角度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各种潜在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水平总是高低不等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朱明春
一、当前的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总量控制的条件下调整结构,既要防止经济过热,又要实现结构合理化,是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989年以来的市场疲软和经济滑坡,经两年多的多方启动,目前已可以说得到基本扭转。1991年,在总量继续保持基本平衡的条件下,GNP增长约7%,工业增长更达约13.2%,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分别增长约13%和约14.6%,因此,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经济启动问题,相反,结构矛盾未能同步解决使得启动中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很不正常的状态,甚至可以说已出现低效益水平上经济过热的危险苗头,只有把调控重点真正落实在结构优化上,进一...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瑞龙
本文首先对价格机制转换的初始条件——价格双轨制进行剖析,认为牌市差价会影响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的实际实现额,进而影响增量供给和市价。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需求不变与需求过度条件下价格机制转换的经济效应,认为通过调整牌价和数量指标难以克服价格双轨制的固有缺陷,双轨价格向市场价格过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那种认为放开牌价必然引发通货膨胀的观点是缺乏充分依据的。事实上,价格总水平是否持续上涨与控制还是放开价格无关,而与是否存在过度需求有关。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贾宪军
本文在剖析人民币跨境流动双轨制特征的基础上,对开放条件下的IS-LM模型进行重新构建,并运用模型分析不同情境下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宏观效应。结果表明,如果在允许境外人民币通过证券投资项目回流的同时,并不减少投资者使用外汇资金投资境内资本市场,则与人民币国际化推行之前相比,现行模式将放大境内外利差对国内货币供应的影响,增加资本跨境流动的波动性。
关键词:
人民币跨境流动 双轨制 货币供给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今早
一、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正确把握现阶段体制转轨时期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15年来的改革成就已为世界所公认,但是,十分明显的是中国仍然处在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即由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这种体制转轨或过渡在现阶段至少呈现四个特征。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朱耀华
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简论朱耀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要使我国经济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大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尤为重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建立和...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曹远征 宦国渝 何晓明 陈海春 林门福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的宏观调控问题研究(下)——1990~1995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宏观调控课题组三、对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运作成效的若干因素分析(Ⅱ)(四)关于“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无疑是宏观经济调控中至关重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京文
一、当前,中国为什么强调加强宏观调控?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1989—1990年的低谷,1991年的回升之后,1992年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1992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2.8%,其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也都比较理想,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1993年上半年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国民生产总值又比上年同期增长14.1%。根据我们采用宏观经济模型的测算和定性分析,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下半年虽将有所回落,但今年仍将保持在13.5%左右,明年(1994年)将保持在10%左右。夏粮生产获得丰收,农村经济继续发展;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5.1%,国有企业的亏损额下降了16.5%;市场繁荣,社会商品零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海龙 宋剑奇
目前,我国经济中的双轨制在理论分析上体现为体系、机制和体制三层涵义。中国的经济改革发端于价格双轨制,并最终将中国经济化为机制和体制双轨的状态。在这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双轨制既有启动并推动经济改革的历史功绩,也衍生出腐败、寻租以及经济效率和福利损失等体制问题。在演进理性主义的思想以及开放的市场经济实践背景下,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有关双轨制困局的双刃剑,法制建设是破解双轨制的制度保障;双轨制的最终破除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经济增长是破除双轨制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
双轨制 特征 对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连飞
文章探索构建带有利率双轨和利率并轨特征的DSGE模型,研究中国利率"双轨制"并轨对货币政策传导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以及在利率并轨过程中,逐步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放松对银行的高存款准备金率约束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效果的差异。研究表明:利率并轨后,利率传导渠道更为顺畅,目标利率的调控政策能更深度地影响经济动态;正向货币冲击在利率并轨时导致存贷款利率下降较少,货币供给的激励传导到经济活动中的程度减小;利率并轨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更有效抑制技术进步冲击导致的经济波动;随着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管制利率冲击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强;利率并轨后,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传导效果更好;当经济受到利率冲击时,利率并轨在短期内增加了福利损失;面对货币冲击和技术冲击,利率并轨可以促进金融系统的稳定,社会福利水平得到更好的提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扬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准确把握其中的核心因素,完善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对于保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较快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宏观调控的分析框架、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金融监管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范式调整、资本市场发展等六个方面,对此展开了讨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焦耘
20世纪80年代初,宏观经济增长的起伏,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制度转化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开始,社会对此的反应较为强烈,甚至衍生出大面积、非理性的恐慌型抢购。随后,政府在调节经济中表现出令行禁止、快速见效的能力,宏观经济似乎可以被政府随意左右,可以依据经典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比西方国家
关键词:
结构性 GDP 宏观经济调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霞辉
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面临复杂的形势,本文在分析有关各方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的宏观政策应以静制动,谨慎为宜。结构上,要在稳定房价预期的基础上改变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以使国民经济在一个更为合理的平台上运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