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25)
- 2023(4819)
- 2022(4022)
- 2021(3683)
- 2020(3136)
- 2019(6975)
- 2018(6773)
- 2017(12843)
- 2016(7149)
- 2015(7709)
- 2014(7701)
- 2013(7653)
- 2012(7276)
- 2011(6678)
- 2010(6524)
- 2009(5854)
- 2008(5939)
- 2007(5402)
- 2006(4585)
- 2005(4281)
- 学科
- 济(30351)
- 经济(30311)
- 管理(20137)
- 业(17213)
- 企(14020)
- 企业(14020)
- 方法(12482)
- 数学(11012)
- 数学方法(10866)
- 学(8935)
- 财(7239)
- 中国(6814)
- 农(5736)
- 制(5576)
- 房(5304)
- 地产(5303)
- 房地(5303)
- 房地产(5303)
- 融(4756)
- 金融(4753)
- 银(4753)
- 银行(4719)
- 业经(4662)
- 行(4539)
- 务(4476)
- 财务(4470)
- 财务管理(4455)
- 企业财务(4339)
- 技术(4200)
- 理论(4134)
- 机构
- 大学(104508)
- 学院(102033)
- 研究(41602)
- 济(38380)
- 经济(37522)
- 管理(33708)
- 中国(29739)
- 科学(29267)
- 理学(28988)
- 理学院(28558)
- 管理学(27780)
- 管理学院(27615)
- 农(26905)
- 所(23536)
- 京(23005)
- 农业(21908)
- 研究所(21791)
- 业大(20464)
- 财(18667)
- 中心(18100)
- 江(15842)
- 院(15107)
- 财经(14883)
- 省(14421)
- 北京(14230)
- 农业大学(13826)
- 经(13757)
- 室(13554)
- 科学院(13155)
- 业(12725)
- 基金
- 项目(72813)
- 科学(55898)
- 基金(53662)
- 家(51024)
- 国家(50660)
- 研究(45050)
- 科学基金(41088)
- 自然(29870)
- 自然科(29244)
- 自然科学(29224)
- 自然科学基金(28737)
- 省(28225)
- 社会(27809)
- 基金项目(27758)
- 社会科(26347)
- 社会科学(26336)
- 划(25419)
- 资助(23113)
- 教育(21010)
- 重点(17359)
- 计划(16827)
- 部(15919)
- 编号(15275)
- 发(15204)
- 创(14959)
- 科研(14957)
- 科技(14926)
- 创新(14126)
- 业(13464)
- 性(13127)
共检索到152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卢芳
用双荚槐和伞房决明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通过低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它们的相对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拐点值来估计其半致死温度,探讨它们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双荚槐的半致死温度为-6.27℃,伞房决明的半致死温度为-11.13℃;伞房决明的抗寒性大于双荚槐;在徐州地区引种这2个树种,冬天须保护越冬.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何小勇 柳新红 袁德义 谭晓风 赵思东 张琳 魏来
以5个种源的翅荚木叶为材料,采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制片技术观测叶片结构特征、电导率法测定其半致死温度、差示热量扫描仪测定其过冷点温度,并结合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种源翅荚木苗期的抗寒性及其与叶片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通道翅荚木种源抗寒性最强,苗期在湖南株洲无冻害,在浙江丽水冻害率为4·83%,极显著低于其他种源;其叶片半致死温度为-5·34℃,过冷点温度为-15·04℃,均低于广东翁源和广西忻城种源。不同种源翅荚木叶片细胞结构紧密度(CTR)和疏松度(SR)与种源的抗寒性有一定的关系,CTR值越大、SR值越小,种源的抗寒性越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任惠 王小媚 刘业强 苏伟强
利用半致死温度(LT50)探讨广西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育出的大果甜杨桃1号、大果甜杨桃3号、大果甜杨桃4号与土种酸杨桃品种枝条的抗寒适应性和抗寒能力。以3、5、7年树龄杨桃枝条为试材,分别进行4、2、0、-2、-4、-6℃不同温度的低温胁迫处理,测定相对电导率,并拟合应用LogisTic方程计算4种杨桃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对照组不作低温处理),评价这4种杨桃的抗寒性。研究结果表明,4个杨桃品种的相对电导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同一杨桃品种不同树龄之间,随树龄的增加,当年生发育枝的抗寒性增加;同一杨桃品种不同枝龄之间,随枝龄的增大,抗寒性增强。不同杨桃品种抗寒性存在差异性,抗寒性顺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柳新红 何小勇 苏冬梅 魏来 袁德义 王军峰
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衡量翅荚木单项抗寒能力大小的6个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些指标转换成综合指数,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评价体系。根据指标权重和隶属函数值,求得翅荚木各个种源抗寒性的综合指数值,依照综合指数的大小判定不同种源的抗寒性强弱的排序为:湖南通道>贵州兴义>广西忻城>广东英德>湖南江华>广西靖西。通过聚类分析,将翅荚木种源划分为3类:湖南通道和贵州兴义种源为一类,抗寒性较好;广西忻城和广东英德种源为一类,抗寒性一般;湖南江华和广西靖西种源为一类,抗寒性较差。
关键词:
翅荚木 种源 抗寒性 综合评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积铭 张耀文 郭安强 翟兰菊 李和平 李爱国
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寒旱区冬油菜抗寒性研究进展,对寒旱区冬油菜育种与生产提供理论支撑。从选择指标与方法、遗传规律、选育方法、筛选效果、种质分类、分子机理研究等6个方面和选育方法、育成品种、品种的抗寒性分级和品种的适应性筛选等4个方面分别对冬油菜的抗寒性、抗寒性品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途径创制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筛选出核心种质、开展抗寒机理研究和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建设、构建育种体系多途径开展抗寒性品种选育、综合筛选提高品种的适应性、推行配套栽培技术促进品种产量水平的发挥提高效益等6项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寒旱区油菜的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许绍惠 边立琪 郭泳 周永斌 才淑英
通过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沈阳地区白皮松(PinusbungeanaZucc.)幼苗不能正常越冬的主要原因是冻害引起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及细胞内膜系统等结构破坏和严重失水所致。据此,以置地膜或罩地膜加盖草帘的防寒措施效果最好,可使越冬幼苗的保存率达81%—97.5%。进行白皮松抗寒育苗关键技术:一是播前种子处理,以温水浸种0—3℃下沙藏25天左右:二是4年生幼苗在4月下旬移栽,移栽后注意保持苗床湿润;三是对1—2年生播种苗和移栽后第1—2年的幼苗应采用罩地膜防寒,而后可采用覆盖稻草或玉米秆防寒,6—7年生以上幼苗在沈阳地区基本能正常越冬。此外,用BR(0.01μg/ml)浸种和喷洒幼苗,可提高...
关键词:
白皮松,抗寒性,防寒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永学 樊军锋 龚月桦
采用大量野外调查数据,对美国黄松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验手段测定了其抗寒性相关指标,对抗寒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美国黄松苗木根系发达,垂直根生长能力强,植苗成活率高,地径生长量明显大于油松。幼树生长进程与油松基本一致,造林后第7年进入速生期,树高年均生长量45 cm,而且仍处于上升阶段。美国黄松胸径年生长量和总生长量都大于油松,而树高小于油松,18年生单株材积0.0177 m3,比油松大10%。不同引种地美国黄松胸径生长量存在显著差异,年均生长量介于0.30~0.94 cm。气象因素对生长有一定影响,随着活动积温、日照时数的增加生长量明显增大。树高与胸径、新梢长、冠幅存在显著...
关键词:
美国黄松 油松 生长特性 抗寒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龚月桦 樊军锋 周永学 孙群 杨俊峰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引种栽培的奥地利黑松、花旗松和乡土树种油松的针叶进行冰冻后测定其电导率,比较三者间的抗寒性;并对3个树种与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探讨其抗寒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的抗寒性与油松接近,而花旗松的抗寒性比二者稍强;花旗松的束缚水/自由水比值和组织中K+含量非常高,奥地利黑松的可溶性糖和脱落酸(ABA)含量较高,油松则是K+和ABA含量较高。另外,油松较高的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比值可能也对抗寒性有贡献。可见,3个树种虽然都是抗寒树种,但其抗寒机理有差异。
关键词:
奥地利黑松 花旗松 油松 抗寒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海清 肖国超 邹应斌 熊远福
为探明抗寒种衣剂的作用效果,研究了2个早稻品种经4种抗寒种衣剂(代码分别为HET,YKJ,YKZYJ和ABA)包衣处理后在寒流低温胁迫下(8~10℃,4d)秧苗的生长和若干生理效应.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抗寒种衣剂处理使成苗率、单株根数、百株鲜、干重增加,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维持较高水平,苗体内蛋白质降解延缓,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受害株率大幅下降,说明抗寒种衣剂增强了秧苗抵抗低温胁迫的能力.4种抗寒种衣剂的抗寒效果以YKZYJ种衣剂最优,YKJ和ABA种衣剂次之,HET种衣剂再次之.
关键词:
水稻 抗寒种衣剂 低温胁迫 抗寒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庆昕 张玉霞 陈卫东 刘庭玉 王显国 王东儒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生境中不同末次刈割时间紫花苜蓿抗寒性及其与低温胁迫下糖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关系,为科尔沁沙地苜蓿抗寒越冬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于2020年8月25日—11月5日进行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处理,每处理间隔10 d,以未刈割为对照;于封冻前期(11月15日)挖取不同处理苜蓿越冬器官(根颈)分别进行-10,-15,-20,-25,-30℃低温冷冻处理,以4℃处理为对照,测定各处理紫花苜蓿根颈的相对电导率及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利用相对电导率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的半致死温度,并对半致死温度与糖类物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未刈割和8月25日、9月5日、9月15日、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及11月5日末次刈割处理苜蓿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8.03,-17.61,-17.03,-16.59,-15.80,-15.82,-16.83,-16.34和-17.12℃,表明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不同末次刈割时间苜蓿的抗寒性表现为:未刈割>8月25日刈割>11月5日刈割>9月5日刈割>10月15日刈割>9月15日刈割>10月25日刈割>10月5日刈割>9月25日刈割;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苜蓿根颈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蔗糖含量变化因刈割时间不同表现有别,果糖含量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双峰型变化趋势,淀粉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紫花苜蓿根颈的半致死温度与-10,-20,-30℃下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5和-20℃下的蔗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15℃下果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5和-20℃下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末次刈割时间可调控苜蓿根颈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进而通过蔗糖和果糖等可溶性糖协同作用来维持细胞的渗透压,进而提高苜蓿的抗寒性。
关键词:
苜蓿 刈割时间 抗寒性 糖类物质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斌 林芳柯 李丹 刘嘉鹏 黄玉吉 程春振
以‘天宝蕉’为材料,研究印度梨形孢和CaCl_2处理对香蕉抗寒性的影响.将香蕉苗分别进行2 g·L~(-1) CaCl_2喷施叶片(T1)、印度梨形孢根系定殖(T2)、T1+T2复合(T3)处理,以未作处理的香蕉苗为对照(CK),比较4组香蕉苗在28和4℃处理12 h后的表型及叶片的相对电解质渗透率、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氢(H_2O_2)浓度、丙二醛(MDA)浓度的差异.结果表明:28℃下,3种处理对香蕉表型均无明显影响,但均可以降低叶片电解质渗透率,提高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H_2O_2浓度、MDA浓度;4℃处理后,3个处理组香蕉苗的冷害症状均轻于CK组.4℃下,T1组叶片的电解质渗透率低于CK组(P>0.05,相比对照组下降19.9%),T2和T3组的电解质渗透率显著低于CK组(P<0.05,相比对照组,分别下降47.8%和52.6%);T1、T2和T3组的可溶性糖含量和H_2O_2浓度均显著低于CK组(P<0.05),MDA浓度也均低于CK组.结果显示,根系定殖印度梨形孢和叶片喷施CaCl_2处理均能提高香蕉苗的抗寒性,二者复合处理的效果最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广林 曹婷 梅梅
为鉴定红花槭和自由人槭的抗寒性,以不同年龄的观赏树种红花槭(4a生苗、3a生苗)和自由人槭(1a生苗)的1a休眠枝条为材料,以当地乡土树种五角枫(3a生苗)的1a休眠枝条为对照,通过测定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和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相关生理指标(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变化来探究各树种抗寒性的强弱及生理生化基础。LT50分别由不同冷冻处理(-10,-15,-20,-25,-30,-35,-40℃)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钾离子(K+)相对渗出率的Logistic曲线方程计算得出。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得红花槭4a生苗、红花槭3a生苗、自由人槭和五角枫枝条LT50分别为-30.1,-24.1...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兹苓 包宏 郭会玲
对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水稻、玉米等从生物膜膜脂的组成和配比的角度来探讨抗寒机理已有很多的报告,对多年生木本植物的研究还不很多。以前的研究结果大部分都支持了脂肪酸不饱和度与抗寒性的相关性,但各种植物也不尽相同,甚至有一些相反的结论。为了比较杨树耐寒品种和不耐寒品种在化学和生理特性上的差别,本研究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测定了耐寒欧美杨(45杨)和不耐寒美洲黑杨(69杨)的膜脂总脂肪酸、磷脂组分的配比和总磷脂含量,为判别杨树无性系新品种的抗寒能力提供了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亚青 张钢 郤书鹏 祝良 邸葆 靳秀梅
用电阻抗图谱法(EIS)和常规的电导法(EL)测定抗寒锻炼期间不同种源白皮松茎和针叶的抗寒性,比较2种方法的相关性,完善EIS法测定植物抗寒性技术。抗寒锻炼期间,对北京十三陵苗圃的北京蟒山、甘肃两当和山西孝义3个种源的8年生白皮松茎和针叶的抗寒性进行电阻抗法分析和电导法分析。未经冷冻处理的白皮松茎和针叶的阻抗图谱分别用Double-DCE模型和Model-A模型表示。冷冻处理后的样本,用EIS法和EL法测定其抗寒性。未经冷冻处理样本的弛豫时间τ1(茎)、胞内电阻率ri(茎和针叶)与抗寒性有较高的相关性(R2=0.79~0.86);冷冻处理后的茎和针叶的胞外电阻率re、针叶细胞膜时间恒量τm与抗...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敏 龚吉蕊 张梓瑜 王忆慧
干旱和低温是制约北方干旱区栽培草地发展的限制因子。文章对北方干旱区常见的紫花苜蓿、羊草、老芒麦、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和冰草6种牧草的抗寒性、抗旱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并从外部形态、生产力、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就不同牧草品种对低温和干旱的适应性以及反馈机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牧草抗性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