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08)
2023(11583)
2022(9649)
2021(8753)
2020(6984)
2019(15300)
2018(14703)
2017(27554)
2016(14756)
2015(15440)
2014(14345)
2013(13738)
2012(12052)
2011(10669)
2010(10380)
2009(9643)
2008(8684)
2007(7009)
2006(5974)
2005(4695)
作者
(40297)
(33790)
(33596)
(31673)
(21536)
(16393)
(15013)
(13182)
(12933)
(11464)
(11449)
(11292)
(10584)
(10578)
(10447)
(10045)
(9981)
(9952)
(9708)
(9689)
(8413)
(8022)
(7806)
(7691)
(7639)
(7341)
(7275)
(7226)
(6897)
(6627)
学科
(52962)
经济(52897)
管理(39687)
(36095)
(28439)
企业(28439)
方法(21340)
数学(18640)
数学方法(18451)
中国(17687)
(15673)
(13057)
业经(12785)
地方(12766)
(11462)
贸易(11459)
(11365)
(11080)
农业(10825)
环境(10391)
(8573)
技术(8246)
(8027)
财务(8007)
财务管理(7996)
(7904)
理论(7781)
城市(7569)
产业(7565)
企业财务(7555)
机构
学院(194787)
大学(191701)
(76189)
经济(74625)
管理(74046)
理学(65745)
理学院(64901)
研究(64695)
管理学(63674)
管理学院(63331)
中国(45825)
科学(42799)
(38335)
(36475)
业大(33014)
(32362)
(31447)
中心(29845)
研究所(29323)
农业(29212)
(27263)
财经(27181)
(26149)
师范(25776)
(25033)
(24872)
(24213)
经济学(23882)
北京(22474)
经济学院(21862)
基金
项目(147224)
科学(117284)
基金(109070)
研究(101519)
(97855)
国家(97083)
科学基金(83851)
社会(68093)
社会科(64689)
社会科学(64676)
基金项目(59221)
(58321)
自然(55981)
自然科(54788)
自然科学(54769)
自然科学基金(53757)
(49669)
教育(46094)
资助(41312)
编号(38977)
重点(33411)
(32004)
(31835)
(30941)
创新(29675)
国家社会(29055)
科研(28609)
成果(28433)
计划(28386)
课题(26907)
期刊
(77103)
经济(77103)
研究(50437)
学报(35368)
(32264)
科学(31745)
中国(31471)
大学(25801)
学学(24993)
管理(24377)
(23064)
农业(22033)
教育(16169)
业经(14903)
经济研究(13522)
技术(13438)
(13364)
金融(13364)
财经(12254)
问题(11743)
(11465)
(10557)
(10401)
科技(10135)
商业(9930)
业大(9506)
资源(9384)
(9177)
现代(8952)
城市(8516)
共检索到2607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银凤  汪德根  沙梦雨  
基于1990、2000、2010和2017年4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分析苏州城市外部和内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并揭示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从城市外部形态演变来看,苏州城市外部用地扩展经历"低强高速"、"中强中速"和"高强低速"3个发展阶段。②从苏州城市内部形态演变来看,全局集成核规模不断扩大且集成核形态逐渐完善,由树状单中心集成核向轮状多中心集成核转变。③苏州城市内外部形态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性,基于道路交通系统和用地扩展的城市内外部空间形态演变呈同步性;外部和内部维度均凸显出城市形态呈"条带状多核"→"组团状行政型多核"→"组团状功能型多核"演变趋势。④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导致苏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龚富华  杨山  
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和形态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基于1984-2013年间7个时相的TM遥感影像数据提取苏州市建设用地,采用形态指数分析苏州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在梳理开发区快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开发区不同时段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独特作用。结果表明:1984-2013年间,苏州市各开发区建设造成城市空间显著差异化扩展,沿开发区所在区域东西向迅速扩展;开发区建设使得苏州市从最初单中心的空间结构演变成大城市核轴完整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开发区对苏州城市形态影响过程可以分为低水平变化、突变转换和高水平稳定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城市形态指数既反映开发区建设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也显现出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的状态;开发区对形态的影响过程表明,科学合理地布局开发区、调控开发区规模及时序以提高城市形态稳定性和紧凑性是城市开发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龚富华  杨山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勇  李广斌  施雯  
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城市空间生产的特征与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苏州城市空间生产呈现从"空间中物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从资本空间化到空间资本化,从权力空间化到权力关系再生产的演化特征。在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过程中,资本和权力间的耦合成为推动苏州城市空间生产及演化的根本动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德根  孙枫  刘昌雪  钱佳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游憩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游憩点对游憩流的集散能力,但公共交通系统压缩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值,从而提升游憩点的游憩集散能力。(3)在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游憩流模式以"点对点"单一目的地游憩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为主,游憩空间呈现"双核"格局;而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下,游憩空间行为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线型游模式、旅行链模式、区域游模式和营区基地模式,游憩空间呈现"多核"格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德根  孙枫  刘昌雪  钱佳  
文章以苏州城区22个游憩点为例,从平均空间距离通达性和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分析单一公交车系统条件下和公共交通系统条件下游憩点通达性变化,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游憩流的空间分布变化,探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对游憩点通达性的影响程度及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苏州城区城市游憩空间对策。结果表明:(1)苏州城区各游憩点空间距离通达值决定了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公共交通系统导向下,各游憩点的平均时间距离通达性显著提高,位于轨道交通沿线上游憩点的时间距离通达性提升明显,公共自行车对游憩点通达性提升也起到一定作用。(2)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泰   卫嫚   席建超  
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促使舒适性成为旅游者空间流动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可以化解城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从舒适性视角解析大城市生态旅游演变规律可为构建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撑。文章基于城市舒适性理论和场景理论,以苏州市区为例,利用最小阻力模型、空间连续小波变换、空间计量模型等多元集成方法,解析2010—2020年大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格局演变与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苏州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逐渐提升,舒适性类型由生态主导型向综合型演变。(2)苏州城市生态旅游舒适性核心区为城市边缘的生态聚集型,通过舒适性增长的空间溢出带动其他区域共同发展,且空间溢出随距离增加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3)苏州应营造以“核心区—联动区—辐射区—边缘区”为圈层、以生态旅游源地为节点,通过生态旅游舒适性核心廊道联通的生态旅游舒适性空间。文章对协调大城市发展与保护的共生关系、推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泰  保继刚  戴学军  
城市游憩场点系统是和谐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对象,也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本文选取随机聚集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网格维数三项指标,以苏州市区为例,对新时期我国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分形及优化进行了系统论证与解析。研究发现:①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具有分形特性的;②各分维指标能够准确地刻画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异,也为环城游憩带理论及城乡二元游憩结构分异现象等提供了分形解释依据;③苏州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核心松散—外围紧致、自组织能力离心化现象比较严重的结构递变趋势,这种结构模式与游憩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基本吻合,它准确反映了成熟型游憩场点系统的空间发展态势,也说明加强对游憩场点系统的自组织能力的引导和提升,是和谐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④与以往研究结论相对比,发现游憩场点系统与旅游景区(点)系统在空间结构上存在合理的分形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娜  许有鹏  陈爽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下垫面的改变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共同作用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城市地区的降雨。位于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地区的苏州城市化发展迅速。在分析了苏州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特点及1953~2000年降雨时间序列特征基础上,采用同时期城区(苏州站)与郊区(望亭站)雨量横向对比、城市化发展不同时期同一站雨量纵向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城市化对该地区降雨量、降雨年内分配、降雨发生次数等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化对年雨量、汛期雨量和最大日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作用,其中对最大日雨量的影响最显著;受城市化影响,降雨年内分配有集中的趋势;城市化使不同类型降雨发生次数均增加,其中对暴雨发生次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仙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要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的总体改革新思路,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的路径,同时也为苏州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上一个新台阶,打好体制机制的基础。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仙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要以市场化改革为重点的总体改革新思路,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新的路径,同时也为苏州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上一个新台阶,打好体制机制的基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黄明华  
苏州市城市交通存在着道路等级较低、公共交通不发达和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未来苏州的区位、人口、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变化会诱发新的交通需求 ,需要解决产生的问题 ,推动新的交通格局形成 ,建立适合苏州发展的城市交通模式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平  
我国城市地下管线长度快速增加,但集约化程度偏低,存在各自为政、年久失修、管理低效等现象,资源浪费、环境损害和城市安全隐患问题突出。本文就此全面介绍苏州综合管廊建设在机构设置、制度完善、融资模式、技术保障和收费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为各地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冯雁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并轨,既要体现其高等性又要突出职业性的特色。苏州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基础弱、轻特色、缺少职业性以及存在应付现象等不足,因此,可以以名城苏州丰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融入苏州城市精神,借助城市的文化品牌,快速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丁金华  马程林  胡中慧  韩雨薇  
城市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但是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生境破碎、生态功能脆弱问题日益严重。绿道是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手段,研究基于生态保护原理的绿道规划方法具有现实意义。以苏州为例,结合城市生态结构特征,以生态保护理论为指导,分别从构建以生态维育为目标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倡导以生态功能为导向的绿色廊道体系设计,强调以生态服务为提升的慢行系统设计等不同层面规划绿道网络体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