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33)
- 2023(18264)
- 2022(15136)
- 2021(13958)
- 2020(11498)
- 2019(25911)
- 2018(25356)
- 2017(47869)
- 2016(25828)
- 2015(28855)
- 2014(28085)
- 2013(27770)
- 2012(25347)
- 2011(23026)
- 2010(22428)
- 2009(20609)
- 2008(19663)
- 2007(16672)
- 2006(14376)
- 2005(12441)
- 学科
- 济(102792)
- 经济(102687)
- 管理(72063)
- 业(66337)
- 企(53585)
- 企业(53585)
- 方法(46763)
- 数学(40587)
- 数学方法(40193)
- 中国(29409)
- 贸(27913)
- 贸易(27900)
- 农(27643)
- 易(27138)
- 业经(24743)
- 财(24312)
- 学(22803)
- 环境(19026)
- 地方(18595)
- 农业(18531)
- 制(17151)
- 和(16228)
- 理论(15633)
- 银(15594)
- 银行(15528)
- 技术(15411)
- 务(15122)
- 财务(15056)
- 财务管理(15036)
- 行(14865)
- 机构
- 大学(365925)
- 学院(364183)
- 济(149444)
- 经济(146624)
- 管理(141181)
- 研究(127212)
- 理学(123385)
- 理学院(122006)
- 管理学(119889)
- 管理学院(119273)
- 中国(93306)
- 科学(80131)
- 京(77571)
- 农(64083)
- 所(63919)
- 财(63478)
- 研究所(59119)
- 业大(58346)
- 中心(56032)
- 财经(52266)
- 农业(50896)
- 江(49410)
- 北京(48803)
- 经(47867)
- 范(46986)
- 院(46484)
- 师范(46440)
- 经济学(45553)
- 经济学院(41337)
- 州(40342)
- 基金
- 项目(258628)
- 科学(202191)
- 基金(188512)
- 研究(184729)
- 家(167246)
- 国家(165937)
- 科学基金(140799)
- 社会(117640)
- 社会科(111598)
- 社会科学(111571)
- 基金项目(99725)
- 省(99084)
- 自然(92210)
- 自然科(90060)
- 自然科学(90031)
- 自然科学基金(88420)
- 划(84673)
- 教育(83606)
- 资助(77068)
- 编号(73751)
- 重点(58358)
- 成果(58280)
- 部(56620)
- 发(55452)
- 创(54033)
- 创新(50555)
- 课题(50485)
- 科研(50101)
- 国家社会(49320)
- 教育部(48182)
- 期刊
- 济(154094)
- 经济(154094)
- 研究(103587)
- 学报(64485)
- 中国(63683)
- 农(57622)
- 科学(56565)
- 管理(49156)
- 大学(47760)
- 财(45446)
- 学学(45219)
- 农业(40568)
- 教育(36255)
- 技术(28182)
- 融(27401)
- 金融(27401)
- 经济研究(27240)
- 业经(25669)
- 财经(24456)
- 贸(21715)
- 业(21675)
- 经(21007)
- 问题(20881)
- 国际(19115)
- 图书(19042)
- 科技(18522)
- 版(17693)
- 业大(16680)
- 技术经济(16446)
- 世界(16418)
共检索到517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施雄天
数字贸易作为现代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在当前“双碳”战略背景下,多促进碳减排、推动低碳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维度深入剖析数字贸易在碳减排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同时结合产业集聚与低碳试点政策,探讨对数字贸易碳减排效应的调节作用。利用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模型进行严谨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贸易水平对碳减排具有显著影响,且其区域异质性特征明显,碳排放作用自东部向西部呈递减趋势;在生产侧,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对碳减排的推动作用显著超过结构效应;在消费侧,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显著,而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则呈现出促进碳排放的趋势;在调节效应方面,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数字贸易的碳减排效果,而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则有助于强化数字贸易在碳减排方面的积极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瑶
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取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物流对流通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物流对我国流通业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这一影响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数字物流对流通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数字物流对东部地区流通业碳排放的影响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门槛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物流对流通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亚飞 刘静
数字贸易是数字技术与贸易融合的时代产物及数字经济的重要形态,充分发挥数字贸易的碳减排效应,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研究同时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端”和“消费端”纳入数字贸易与碳排放分析框架,讨论数字贸易对碳减排的影响机制,基于2011至2020年中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及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应,该效应在地区之间呈现出北方强于南方、中西部强于东部的异质性特征;生产端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贸易通过产出规模效应会削弱碳减排效应,而通过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增强碳减排效应;在消费端方面,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增强效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表现为碳减排削弱效应。
关键词:
数字贸易 碳减排效应 动态空间计量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曾嘉懿
本文采用2011-2022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贸易发展对流通业碳减排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贸易发展对流通业碳减排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数字贸易发展对东中部地区流通业碳减排效果较为明显,对西部地区碳减排影响还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贸易发展可以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这两条路径对流通业碳减排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璇 孙明松 朱启荣
中国是进口贸易大国,在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进口贸易对国内碳减排的积极作用。文章利用2020年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与各部门能源消费量数据,测算了中国进口贸易的碳减排量,并运用线性规划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扩大进口以进一步减少国内碳排放的方法与效果,结果显示:不同部门进口贸易的碳减排强度存在较大差异;2020年中国进口贸易的碳减排量是11.06亿吨,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部门碳排放总量的12.9%;碳排放密集型行业产品进口在中国总进口中的占比较小,削弱了中国进口贸易的碳减排作用。
关键词:
进口贸易 碳减排 投入产出分析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会强 杨倩 吴晓迪
数字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从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需求引致效应理论分析数字贸易对我国区域碳减排的传导路径,并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贸易显著降低了本地区碳排放强度。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2)从传导路径看,数字贸易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改善,降低本地区碳排放强度。(3)一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不仅受本地区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的负向影响,也受到邻近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基于此,应大力支持数字贸易建设,利用数字贸易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和低碳技术进步,优化区域间高水平协调发展格局,进而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贸易 碳减排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溢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田园
本文将我国30个省份划分为高对外依存度地区、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地区和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地区,分析了国际贸易水平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实证发现: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全国以及各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对高贸易依存度地区有显著正向影响。当一个区域中所有个体的平均对外贸易依存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时,则这个地区进口和出口对碳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当一个区域某个个体的平均对外贸易依存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时,则这个地区进口和出口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帅传敏 郭晴
随着世界温室气体(GHG)大量排放和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人类自身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威胁。因此,世界各国采取强有力的碳减排措施已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必将受到挑战。本文基于经典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和H-O理论模型,采用理论推演和比较分析方法,构建了加入碳要素后的李嘉图模型和H-O理论模型,并与传统的李嘉图理论和H-O理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考虑碳要素以后,原有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格局被打破,原来的贸易方向发生改变,原来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变成了具有比较劣势的国家。(2)在原有的要素禀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考虑碳要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琦 闫婷
本文基于我国2007-2022年200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实施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有助于降低商贸流通业碳排放水平,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是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促进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重要机制。此外,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非资源型城市商贸流通业碳减排过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向宝惠
<正>2020年9月,我国提出了力争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随着“双碳”战略的推进,各行各业纷纷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碳排放量。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旅游业是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强,也是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重要领域,但旅游业的快速成长亦消耗大量能源,其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已不容忽视~((1))。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汪克亮 赵斌
数字金融作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能够通过提高区域创新水平进而深刻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效率,最终作用于生态环境。本文在梳理数字金融对能源效率的理论机制基础上,基于2011-2018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是数字金融影响能源效率提升的重要传导机制;第二,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区域创新水平提升对不同分位数处的能源效率存在不同异质性影响,能源效率对邻近地区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金融与区域创新对邻近地区能源效率的提升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一是要加强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要加快我国自主创新进程,以创新驱动我国能源效率的提升;三是要充分借助数字金融的发展以促进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同时借助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数字金融发展,逐步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段玉婉 蔡龙飞 陈一文
本文提出并建立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囊括能源市场和碳减排的多地区多行业的一般均衡模型,将生产中能源的使用、碳排放、碳税、碳关税以及全球生产网络纳入模型,为在全球化背景下量化研究低碳政策的福利和排放效应奠定方法基础。本文利用结构式方法估计了模型的主要参数,量化研究了中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和欧盟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和碳排放的影响,并提出了新颖的渠道分解方法。结果表明中国实施碳市场可以降低中国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但将通过降低出口竞争力为中国带来一定的福利损失。由于存在碳泄漏问题,中国实施碳市场对全球碳排放的降低影响有限。欧盟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将对中国出口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有限,对全球碳减排贡献有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顾高翔 王铮
本文采用集成评估模型CIECIA,以提高研发投资、增加知识资本存量,进而驱动过程技术进步的方式实现了包括低碳节能技术进步在内的过程技术进步的内生化,通过设置不同的研发投资情景,模拟了研发投资率的提高对各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影响,对其实现国家自主贡献(INDC)目标和全球气候保护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俄罗斯、印度和除美国、欧盟外的发达国家可通过提高研发投资率实现INDC目标,而占未来全球碳排放量50%以上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无法通过提高自主技术创新速度实现INDC目标,进而导致研发投资情景无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顾高翔 王铮
本文采用集成评估模型CIECIA,以提高研发投资、增加知识资本存量,进而驱动过程技术进步的方式实现了包括低碳节能技术进步在内的过程技术进步的内生化,通过设置不同的研发投资情景,模拟了研发投资率的提高对各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影响,对其实现国家自主贡献(INDC)目标和全球气候保护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俄罗斯、印度和除美国、欧盟外的发达国家可通过提高研发投资率实现INDC目标,而占未来全球碳排放量50%以上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无法通过提高自主技术创新速度实现INDC目标,进而导致研发投资情景无法实现全球2100年升温控制目标。但是,研发投资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从碳治理角度出发,可与经济损害型减排措施集成,提高碳减排政策的可行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顾高翔 王铮
在《巴黎协议》框架下,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支持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对合作减排的重要诉求。本文将一个基于个体模仿的技术转移机制引入集成评估模型CIECIA,对低碳技术转移下全球地表升温和碳减排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低碳技术转移具有显著的减排和升温控制效果。发达国家之间的低碳技术转移具有很高的减排潜力,专利保护制度是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障碍;中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储备和研发学习能力有限,其对研发加速度的提高更为敏感。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转移实现碳减排的冲击较大,而美国退出可能带来的技术共享环境恶化等连锁反应对发展中国家碳减排的影响更大。对中国而言,短期内应加大研发投资,提高技术学习能力,以更高效地学习先进技术,而积极参与实现低碳技术共享机制是其未来通过技术转移进一步降低碳排放的制度性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