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248)
2023(18443)
2022(15329)
2021(13871)
2020(11647)
2019(25720)
2018(25312)
2017(47998)
2016(25235)
2015(27555)
2014(26563)
2013(26209)
2012(23534)
2011(20906)
2010(20899)
2009(19278)
2008(18327)
2007(16255)
2006(14145)
2005(12561)
作者
(68310)
(57482)
(57432)
(54069)
(36448)
(27162)
(25693)
(22174)
(21663)
(20223)
(19505)
(19233)
(18040)
(18003)
(17678)
(17485)
(17169)
(16491)
(16433)
(16424)
(13883)
(13834)
(13754)
(13277)
(12934)
(12660)
(12587)
(12328)
(11324)
(11260)
学科
(125471)
经济(125366)
(95874)
管理(88844)
(85806)
企业(85806)
方法(50239)
数学(41058)
数学方法(40596)
业经(33766)
(32440)
(31655)
中国(27874)
地方(25089)
技术(24080)
农业(23155)
(22690)
财务(22641)
财务管理(22614)
企业财务(21435)
(20155)
环境(20096)
(19698)
(19392)
理论(19387)
(18933)
贸易(18919)
(18695)
(18347)
(17368)
机构
学院(356253)
大学(347791)
(160240)
经济(157527)
管理(145328)
理学(125582)
理学院(124446)
管理学(122612)
管理学院(121952)
研究(112475)
中国(87138)
(70315)
(70289)
科学(64751)
财经(56605)
(53491)
(53292)
(53112)
中心(52451)
(51536)
经济学(49702)
业大(48994)
研究所(48221)
经济学院(44665)
北京(43055)
财经大学(41826)
农业(41449)
(41378)
(41366)
(41263)
基金
项目(239285)
科学(192702)
研究(177412)
基金(176807)
(152205)
国家(150952)
科学基金(133533)
社会(117880)
社会科(112155)
社会科学(112131)
(95166)
基金项目(93318)
自然(84658)
自然科(82881)
自然科学(82864)
自然科学基金(81418)
教育(80891)
(77537)
资助(70705)
编号(69857)
(55202)
重点(53465)
成果(52950)
(52946)
(52749)
创新(50882)
国家社会(49745)
课题(47371)
教育部(46430)
人文(46270)
期刊
(180407)
经济(180407)
研究(102236)
中国(64663)
管理(60829)
(57484)
(49169)
科学(46966)
学报(45653)
大学(36749)
技术(36737)
学学(35346)
农业(34179)
(30917)
金融(30917)
教育(30651)
业经(30306)
经济研究(29630)
财经(28664)
(24929)
问题(22610)
技术经济(22051)
(20606)
(17715)
统计(17697)
商业(17518)
科技(17459)
现代(17426)
(17411)
世界(17172)
共检索到5248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简冠群   贾腾飞  
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我国乳业在发展与改革方面面临空前压力,肩负着助力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使命。而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全产业链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乳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基于此,文章选取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利”)为案例,探究其在“双碳”背景下,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因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伊利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为其带来了明显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成效,传递出绿色技术创新对我国乳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对乳业日后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志红  邓鑫懿  张丽  
绿色技术创新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驱动力,在“双碳”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对于新疆严控能源消费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使用2001—2020年新疆14地州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有效的MS-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新疆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间的非线性动态关联关系,结果显示:新疆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够降低能源消费,但是在不同的区制之间仍具有差异。在“快速增长区制”,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呈负相关关系,绿色技术创新减少了能源消费。在“平缓增长区制”,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能源消费。该结论为新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有关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一定的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志红  邓鑫懿  张丽  
绿色技术创新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型驱动力,在“双碳”背景下,绿色技术创新对于新疆严控能源消费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使用2001—2020年新疆14地州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有效的MS-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新疆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间的非线性动态关联关系,结果显示:新疆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够降低能源消费,但是在不同的区制之间仍具有差异。在“快速增长区制”,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呈负相关关系,绿色技术创新减少了能源消费。在“平缓增长区制”,绿色技术创新与能源消费呈正相关关系,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能源消费。该结论为新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有关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一定的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曾丽萍  
本文通过构建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采用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序走势和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呈良好上升趋势。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商贸流通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耦合关系,呈现出下游最高,中游次之,上游较低的发展特征。且耦合协调度具有一定的空间自相关性,邻接省域耦合协调度具有相互促进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加快实施商贸流通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同作用、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张书华   刘雯   侯棚文   王新宇  
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考虑绿色技术创新成本补贴、减排量奖励两种政府补贴政策下异质品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博弈模型,分析企业最优绿色技术创新和产品数量决策,探讨补贴政策对企业决策和利润的影响。从碳排放角度研究政府和企业策略对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企业利润和环境及社会福利的影响,与企业品牌地位、产品初始碳排放和绿色技术创新难度密切相关。不论优势企业还是劣势企业,都可能因为绿色竞争加剧使得企业利润被竞争对手侵占。政府补贴绿色技术创新较难行业,企业受益最高,但环境效益改善不明显。政府补贴绿色技术创新难度适中的中低污染行业,能够实现利润-环境-社会福利三赢。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庭强   何雯   刘梦   李世收  
基于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绿色技术创新成为降低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之一。论文基于对绿色化工技术创新现实背景和特征表现的理论梳理,着重从污染“零排放”、双维“低碳化”、绿色“新技术”等角度分析了绿色化工技术特征,并从产业内部创新机制、市场外部创新机制以及政府干预机制等层面,深度剖析了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内部创新为主、外部创新协助和政策创新引导的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并基于自主研发与人才激励并行、市场导向与信息建设并重以及低碳导向与金融扶持并举等方面为中国化工产业绿色创新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庭强   何雯   刘梦   李世收  
基于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绿色技术创新成为降低化工产业碳排放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之一。论文基于对绿色化工技术创新现实背景和特征表现的理论梳理,着重从污染“零排放”、双维“低碳化”、绿色“新技术”等角度分析了绿色化工技术特征,并从产业内部创新机制、市场外部创新机制以及政府干预机制等层面,深度剖析了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内部创新为主、外部创新协助和政策创新引导的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路径,并基于自主研发与人才激励并行、市场导向与信息建设并重以及低碳导向与金融扶持并举等方面为中国化工产业绿色创新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陶克涛   任静   冯泰文   宝恩德尔  
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亟需进行绿色创新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而绿色创新的一个关键逻辑是进行绿色创新搜索。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运用211家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以探究绿色创新搜索对绿色创新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绿色创新搜索深度与广度均对探索式绿色创新、利用式绿色创新、非环保遗忘和环保改变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非环保遗忘与环保改变均对绿色创新搜索两个维度(深度与广度)与两种类型绿色创新(探索式绿色创新和利用式绿色创新)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内部整合的调节效应未得到验证。本研究丰富了绿色创新的相关理论研究,揭示了绿色创新搜索如何影响绿色创新的“黑箱”,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于绿色创新的理解,要突破单一绿色技术创新的狭义视角,从绿色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综合视角考察。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于绿色创新的理解,要突破单一绿色技术创新的狭义视角,从绿色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综合视角考察。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沈菲  陶启智  张云  
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动力,也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03—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从企业声誉的角度研究了董事海外背景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归董事注重企业的声誉管理,会增加绿色技术创新占企业总体技术创新的比例,加大绿色技术创新产出的数量,提高绿色技术创新产出的质量,从而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海归”董事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会产生正外部性,这将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是政策监管与行政执法,这将导致巨大的财政压力,而重视“海归人才”在我国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为“碳中和”“碳达峰”背景下我国财政减负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源   温作民  
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相关性检验与空间计量模型,从主观与客观驱动因素两方面出发,探究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整体看,在剔除外部环境因素与随机变量后,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均值明显提高;分区域看,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区域空间差异,东部区域最高,东北区域最低。进一步看,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主观驱动因素主要为企业研发投入、科研机构研发投入、高校研发投入,客观驱动因素主要涵盖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源   温作民  
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相关性检验与空间计量模型,从主观与客观驱动因素两方面出发,探究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整体看,在剔除外部环境因素与随机变量后,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均值明显提高;分区域看,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区域空间差异,东部区域最高,东北区域最低。进一步看,中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主观驱动因素主要为企业研发投入、科研机构研发投入、高校研发投入,客观驱动因素主要涵盖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哲华  钟若愚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城市低碳转型速度与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引擎。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中的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及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城市低碳转型,且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与城市低碳转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在利用滞后一期被解释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以及通过更换回归模型、更改样本量与更换控制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成立。数字经济对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对中部地区、普通地级城市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以城市规模为门槛变量情况下,数字经济对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现为边际递增的变化趋势。因此,我国在经济绿色转型关键阶段,应深挖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优化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差异化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城市间人口流动机制,以加速推进城市低碳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龙海雯  
选取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碳减排约束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大规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提升碳减排约束强度,有效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据此,提出建立数智化创新研发机制,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绿色技术创新引擎;完善专业化绿色服务体系,增强碳减排约束力度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