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50)
- 2023(8516)
- 2022(7094)
- 2021(6299)
- 2020(5000)
- 2019(10880)
- 2018(10652)
- 2017(20886)
- 2016(11010)
- 2015(11642)
- 2014(11004)
- 2013(10921)
- 2012(9682)
- 2011(8716)
- 2010(8431)
- 2009(7536)
- 2008(6737)
- 2007(5800)
- 2006(4954)
- 2005(4252)
- 学科
- 济(47693)
- 经济(47657)
- 管理(33337)
- 业(31302)
- 企(25507)
- 企业(25507)
- 方法(18560)
- 数学(16040)
- 数学方法(15886)
- 农(13659)
- 业经(12544)
- 中国(11778)
- 环境(11732)
- 财(11180)
- 产业(10398)
- 地方(10088)
- 学(9357)
- 农业(8946)
- 制(8654)
- 贸(8418)
- 贸易(8415)
- 易(8166)
- 技术(8015)
- 划(7654)
- 务(7214)
- 财务(7202)
- 财务管理(7190)
- 和(7111)
- 结构(7099)
- 企业财务(6854)
- 机构
- 学院(149706)
- 大学(144748)
- 济(67090)
- 经济(66052)
- 管理(58458)
- 理学(51255)
- 理学院(50782)
- 管理学(49989)
- 管理学院(49739)
- 研究(48695)
- 中国(35624)
- 京(28792)
- 财(28341)
- 科学(28326)
- 财经(23305)
- 所(22963)
- 农(22692)
- 中心(22243)
- 经济学(21738)
- 业大(21316)
- 经(21251)
- 江(21026)
- 研究所(20948)
- 经济学院(19827)
- 院(18152)
- 范(18151)
- 师范(17949)
- 农业(17796)
- 财经大学(17486)
- 北京(17191)
- 基金
- 项目(106262)
- 科学(85885)
- 研究(79960)
- 基金(78179)
- 家(67914)
- 国家(67432)
- 科学基金(58832)
- 社会(53311)
- 社会科(50877)
- 社会科学(50871)
- 省(42916)
- 基金项目(40998)
- 自然(36386)
- 教育(35857)
- 自然科(35559)
- 自然科学(35552)
- 划(35322)
- 自然科学基金(34946)
- 编号(31631)
- 资助(30850)
- 发(25495)
- 重点(24514)
- 创(23493)
- 成果(23420)
- 部(23340)
- 国家社会(22734)
- 创新(21910)
- 课题(21759)
- 发展(21032)
- 制(20997)
共检索到207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茂初 赵天爽
为研究碳减排的政策效应,探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合理路径,根据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份26个行业的碳排放数据,基于Kaya恒等式LMDI分解法和变异系数法(CV),可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区域产业同构会弱化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增长的负向驱动作用;我国主要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明显且整体呈扩大趋势,依据碳生产率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大的碳减排空间;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应兼顾产业区域分工,将碳生产率比较优势和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作为产业政策和碳减排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赵会宁 于维洋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对河北省三个产业碳排放强度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二产业的碳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同其他两个产业相比都是最大的;在第二产业中工业的碳排放量总量和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比建筑业大。为此,加强对河北省碳排放强度指标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河北省工业内部各行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关键词:
河北省 碳排放 产业结构 调整与优化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从碳排放规模与碳排放强度两个维度分析1997年以来京津冀的碳排放特征,探讨了京津冀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碳排放规模相差很大,河北省碳排放份额占近八成,京津冀减碳需以河北省为重点;钢铁和电力是河北省碳排放规模扩大、碳排放强度增强的重点行业,应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特别是优化河北省产业结构,推动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将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京津冀 产业结构优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殷红 张龙 叶祥松
本文采用有向无环图(DAG)方法和带有时变参数的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识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全要素生产率(TFP)间的动态因果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高级化、工业结构技术化及服务业结构生产化对TFP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且产业结构高级化与TFP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从时变效应来看,不同经济时期产业结构高级化对TFP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TFP提高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冲击效应存在时变性,近年来TFP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带动作用开始凸显。另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工业结构技术化调整更有利于TFP提高,而服务业结构生产化对TFP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仍有待提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大丰
我国的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建立在碳生产率基础上的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可以降低碳排放,但是由于经济系统存在复杂的产业关联,这种产业结构调整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构成较大的冲击。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既要考虑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又要考虑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力。运用投入产出数据,计算各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碳排放的影响力系数,综合考虑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和碳排放的影响力,指出既可以降低碳排放、又可以保持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产业关联 投入产出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宏岳 陈然
随着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全球气候变化促使低碳经济走上世人面前。中国产业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但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也给中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中国能够避免走西方国家的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走出一条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低碳经济为依托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将转向更为高效的制造业和低碳产业结构,这有利于中国保持国际贸易领域的持久竞争力,同时可以避免国外的碳关税而有利于出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贾立江 范德成 武艳君
如何针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和面板协整模型,探讨了各个行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在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通过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作用于单位GDP碳排放的间接通径系数,也说明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下降,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上升是目前最为有效的一个方式。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调整以实际工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弹性较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对碳排放强度影响较低的行业进行调整,如有色金属、化纤、食品行业进行调整。而对实际工业总产值和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弹性较低、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对...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诗一 严法善 吴若沉
本文对中国1995-2007年间的二氧化碳排放按6个产业部门、30个省市自治区和3种能源种类进行了三维驱动因素分解,发现居民生活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较低,未来应该围绕生产部门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碳减排政策设计,即通过转变资本驱动型的增长模式、提高能源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来切实实行碳减排。
关键词:
碳排放 资本深化 能源生产率 结构调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大丰
利用投入产出数据,本文计算并比较了沪陕两地的碳生产率,发现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表明各地区实施侧重点不同的低碳经济结构调整可以有效降低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地区内部的低碳经济结构调整除应该关注碳生产率的行业差异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产业关联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行业影响力低、碳排放的影响力高的行业是沪陕两地低碳经济结构的重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雅楠 罗岚 陈伟 王博文
论文采用EIO-LCA模型对中国各行业部门从生产到供应链再到消费环节的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进行分析,并构建碳减排潜力模型评价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基于能源消费的中国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部门、其他服务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与住宿业。(2)从生产链视角来看,建筑业是隐含碳排放最大的行业,进一步对其隐含碳排放来源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生产链中的通信专业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及煤炭采选产品3个行业部门的排放量对建筑业隐含排放量的贡献最大。(3)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居民消费需求的隐含碳排放占比最大,政府消费需求、资本形成和出口的占比维持在20%左右。(4)中国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潜力较大的行业部门位于供应链上游。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慧 邓小乐
本文以1995-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收敛特征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碳生产率提升的重点区域是资源型区域。虽然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存在差距,但从收敛速度可以看出,资源型区域只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就能缩短追赶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的进程。同时我国的区域碳生产率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但由于资源型区域低碳试点工作起步较晚,没有有效发挥出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资源型区域对于相邻资源型区域的溢出效应。今后在资源型区域中建立资源型产业低碳示范园区
关键词:
资源型产业与碳经济 生产率收敛 生态损益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丽峰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既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又能控制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产业及内部结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产业节能率和产业的碳排放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排放 低碳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晓辉 闫二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当前我国碳排放主要呈现以工业碳排放为主、西部地区工业碳排放增长速度最快、第三产业的碳减排效果优于第二产业的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工业碳排放峰值LEAP模型,设置基准情形(BAU)和结构调整情景(SA),并将产业和能源结构设置为高、低模式两种情景,分析我国工业碳排放峰值调节机制。研究结论为:(1)我国工业碳排放量在2035年达到峰值,未来工业碳排放量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2)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有效降低我国的工业碳排放峰值,但对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影响。(3)能源结构调整对降低工业碳排放量具有显著效果且对第二产业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能源结构调整对工业碳排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红旗 马峥 张兆锋 林毅
关注“双碳”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中职业学者这一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以及作为减碳、降碳、固碳重要科技和工程基础的理工类学科的“双碳”研究发展状况,为学科发展和科技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从科学生产率视角出发,引入“职业学者”概念,根据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确定11个与“双碳”相关的理工学科,基于期刊学科映射表选择学科重要期刊,通过采取关键词统计、专家经验、分类算法等确定相关论文,并根据发文量特征确定作者中的职业学者,形成可供进一步分析的数据,然后从人员投入、论文产出、知识创新效率3个方面设计指标,分析、对比职业学者群体在各学科领域的发展特征,找出“双碳”科研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结果显示:我国理工类“双碳”科技人才、论文产出在总体上增长较快。职业学者方面,其“双碳”论文产出处于明显的支配地位,是学科新知识的主要贡献者,但其创造新知识的速度与普通作者相比要差一些;其科学生产率也远超过普通学者,且其科学生产率变化一般要显著优于全部作者,只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是个例外。但同时存在理科发展受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等4个工科学科知识创新效率下降较快的问题,特别是化学、大气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的职业学者的科学生产率明显下降问题,并针对此提出采取措施重视理科学科的“双碳”科研发展、提高学者的科学生产率和充分发挥现有工科学科的人才和成果优势等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姜红
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低碳发展已成为各行业重要的转型方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旅游业是由食、住、行、游、购、娱等多要素组成的综合性产业,与工业、农业及服务业等具有较强的联动效应,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高敏感行业。旅游业作为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凭借其较强的综合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成为绿色低碳产业的新引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