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2)
2023(7977)
2022(6639)
2021(6308)
2020(5014)
2019(11814)
2018(11397)
2017(21773)
2016(11872)
2015(13350)
2014(13315)
2013(13312)
2012(12583)
2011(11635)
2010(11497)
2009(10472)
2008(10202)
2007(8965)
2006(8137)
2005(7386)
作者
(32829)
(27345)
(27286)
(26239)
(17505)
(13133)
(12335)
(10867)
(10603)
(9872)
(9527)
(9143)
(8905)
(8849)
(8612)
(8560)
(8249)
(8029)
(7894)
(7832)
(7072)
(6700)
(6578)
(6283)
(6254)
(6243)
(5969)
(5960)
(5583)
(5516)
学科
(52342)
经济(52297)
管理(35424)
(30079)
(23475)
企业(23475)
方法(22169)
数学(20553)
数学方法(20287)
中国(17768)
(14414)
环境(13487)
(12900)
贸易(12894)
(12706)
(12584)
(10431)
(10009)
(9597)
业经(9502)
农业(9024)
(8756)
银行(8752)
(8705)
地方(8704)
(8514)
(8180)
及其(8031)
(7819)
金融(7819)
机构
大学(170033)
学院(169417)
(82532)
经济(81165)
管理(65877)
研究(64897)
理学(55946)
理学院(55374)
管理学(54679)
管理学院(54369)
中国(51255)
(36714)
(36646)
科学(35755)
(32041)
研究所(29059)
财经(28671)
中心(28630)
(26332)
经济学(26319)
(24818)
(24190)
北京(24052)
(23682)
经济学院(23605)
(21853)
师范(21727)
业大(21389)
财经大学(21179)
科学院(19410)
基金
项目(110883)
科学(89225)
研究(83940)
基金(82789)
(71732)
国家(71228)
科学基金(60953)
社会(55442)
社会科(52824)
社会科学(52812)
基金项目(41859)
(40277)
教育(38048)
自然(37377)
自然科(36499)
自然科学(36489)
自然科学基金(35847)
资助(35410)
(35249)
编号(32255)
成果(26776)
(26694)
重点(25343)
(25171)
中国(24130)
国家社会(23924)
课题(23561)
教育部(23052)
(22504)
人文(21778)
期刊
(89329)
经济(89329)
研究(55994)
中国(34492)
(26270)
管理(24630)
科学(22759)
(22165)
学报(21133)
(18341)
金融(18341)
教育(17580)
大学(16832)
农业(15715)
学学(15711)
经济研究(15518)
技术(14977)
财经(14244)
(12513)
(12411)
业经(12252)
问题(11629)
国际(11375)
世界(10831)
(9540)
技术经济(9385)
统计(9328)
资源(8426)
(8336)
决策(7670)
共检索到2623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晓春  吴子珺  孙群  周瑛  
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碳排放政策体系的保障,因此分析中国碳排放政策,对于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加快建立健全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通过采用文本挖掘的方式构建了中国碳排放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PMC指数模型,对中国碳排放“1+N”政策体系中的代表性减碳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政策样本的PMC指数均值为6.38,整体处于可接受状态;碳排放政策样本中的完美政策与不良政策最少,可接受政策最多,优秀政策次之;各项政策在政策时效、作用层面和政策功能方面表现较好,但存在政策激励不足、发布机构单一和公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期刊] 改革  [作者] 史丹  李鹏  
"双碳"目标是中国当前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通过构建动态多区域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重点量化分析工业对"双碳"目标的贡献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中国总体上能够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对应的峰值为120亿吨左右,但仅依靠能源效率和温和的绿色技术进步不足以实现碳中和目标,还需要辅之以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第二,在强政策情景下,工业整体于2029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相对于2020年碳排放下降61%,其实际减排量占减排总量的55%左右。将高耗能行业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中国提前于2028年实现碳达峰,对应的峰值更低,且推动智能化转型能够增强这一效应。第三,对工业具体行业的模拟结果显示,"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部门受到的冲击最大,多数制造行业产出受到负面冲击,各区域之间以及内部呈明显分化趋势。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与较早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省份将率先实现碳达峰,是全国碳减排的主要贡献来源。第四,实现"双碳"目标,除必要的能源效率、绿色技术进步外,还需要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定逐年提升的碳价,短期内征收碳税的减碳效应更加显著,但长期内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效果更为突出。预计2060年全国碳价超过2000元/吨,且需要针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别性碳定价。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在加大节能增效力度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加强绿色自主技术创新、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工业智能化转型,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环境承载能力,有序扩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面。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郭丰   任毅   柴泽阳  
在数字经济时代,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实现减污降碳的重要手段,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工作。因此,基于2009—2020年中国27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本文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评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这一结论经过共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表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3)异质性结果表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东中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力度较强和数字经济发展越好的城市中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在其碳减排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建议扩大“宽带中国”在西部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的试点范围,因地制宜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战略,更大力度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欧阳振益  谢花林  乐文年  
本文基于“双碳”视角,结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建立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的生态农产品供给、生态修复与价值提升、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等相关对策。
关键词: 生态产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区域差异化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高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在参考情景下,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彦明  刘士显  
在核算中国30个省份的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基于综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设计基准情景和“双碳”目标情景,区域差异化预测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发展趋势。研究显示,近15年来全国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高速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387.429百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916.999百万吨,平均增长率为5.9%;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呈现出空间集聚特点。在参考情景下,碳排放量在预测期内以约2%的速度持续增加,而“双碳”目标情景下碳排放量变化趋于稳定,但2030年前仍没有出现拐点。这表明在交通领域,中国降碳减排干预政策策略发挥一定作用,但低碳转型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娟丽  郝艳  
在碳达峰目标下,碳排放影响评价已经成为环评领域的新课题。碳排放影响评价的国家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立场为指引,以国内碳减排刚性需求为参照,形成强导向性的行业制度风向标,地方政策也围绕国家政策对环评工作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当前法律规范还未对碳排放影响评价做出规定,技术性的评价模式仍需实践探索,二氧化碳是否认定污染物属性还存在争议,环评行政管理与监督措施还不够完善。这些都制约着碳排放影响评价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进程。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构建需要环评制度的理念转型,需要更新排污许可制度、清洁生产制度,新设碳排放数据公开制度,还需要对环评技术、参照标准进行修订或细化,并合理运用司法审查保障碳排放影响评价的良性运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娟丽  郝艳  
在碳达峰目标下,碳排放影响评价已经成为环评领域的新课题。碳排放影响评价的国家政策以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立场为指引,以国内碳减排刚性需求为参照,形成强导向性的行业制度风向标,地方政策也围绕国家政策对环评工作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当前法律规范还未对碳排放影响评价做出规定,技术性的评价模式仍需实践探索,二氧化碳是否认定污染物属性还存在争议,环评行政管理与监督措施还不够完善。这些都制约着碳排放影响评价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进程。碳排放影响评价制度构建需要环评制度的理念转型,需要更新排污许可制度、清洁生产制度,新设碳排放数据公开制度,还需要对环评技术、参照标准进行修订或细化,并合理运用司法审查保障碳排放影响评价的良性运行。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王道平   刘琳琳   刘杨婧卓  
“双碳”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科学量化我国碳中和进程,并考察相关政策效果,总结分析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本文首先从区域总体、人均和能源消耗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能够反映我国各省份碳中和进程的指数体系,总结了其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并以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省级经验数据,深入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推进我国各地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并通过碳排放和碳吸收(即碳汇)两端产生积极的政策效果;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通过改善能源结构和提升能源效率两个渠道促进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本文研究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健全中国碳市场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实证证据和政策支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黎毅   漆银  
文章以我国三批低碳试点城市为例,基于2006—2020年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DID模型探讨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总就业及不同产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总体上能显著提升城市就业水平,但在不同产业之间存在差异,其对于第二、第三产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显著,采用多种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产出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是影响就业的两个重要传导机制,其中产出效应有利于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而要素替代效应则会阻碍第三产业就业水平提升;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不同规模、区位和资源类型城市中对就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改革  [作者] 毛涛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作为碳排放大户的工业领域应加快低碳转型步伐,这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有效路径。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使用行政、市场、社会化管制措施,中国营造出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业低碳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是,由于存在认识偏差、制度体系不健全、部分领域积重难返等问题,还难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度挖掘企业减碳潜力。更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以正确的认识、健全的制度、重点的突破,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步伐。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丛建辉  石雅  高慧  赵永斌  
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统碳排放责任界定无法核算要素供给端的碳排放责任,导致资本、资源输出型省域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亟待引入"收入者责任"视角以丰富"双碳"目标下的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文章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方法(MRIO)构建多维碳排放责任核算模型,核算和分析了"收入者责任"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的时空变化与部门特征,并同其他两类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格局,资源和资本输出型省域碳排放责任相对更高,这也与其减排潜力或减排能力相匹配;从时间维度看,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因产能扩张、产业转移引起的要素供给重构等因素而在各省域间出现不平衡变动;部分省域的金融部门和能源供应部门,因产业链关联引致下游省域碳排放而应承担较高的碳排放责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将"收入者责任"纳入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资源型省域有补偿的高碳减排责任路径、建立基于生产要素关联的省际协同减排机制、强化能源与金融业等要素供给部门的碳减排责任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丛建辉  石雅  高慧  赵永斌  
基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传统碳排放责任界定无法核算要素供给端的碳排放责任,导致资本、资源输出型省域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亟待引入"收入者责任"视角以丰富"双碳"目标下的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文章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方法(MRIO)构建多维碳排放责任核算模型,核算和分析了"收入者责任"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的时空变化与部门特征,并同其他两类视角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呈现"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格局,资源和资本输出型省域碳排放责任相对更高,这也与其减排潜力或减排能力相匹配;从时间维度看,省域收入者碳排放责任因产能扩张、产业转移引起的要素供给重构等因素而在各省域间出现不平衡变动;部分省域的金融部门和能源供应部门,因产业链关联引致下游省域碳排放而应承担较高的碳排放责任。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将"收入者责任"纳入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探索资源型省域有补偿的高碳减排责任路径、建立基于生产要素关联的省际协同减排机制、强化能源与金融业等要素供给部门的碳减排责任等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编者  
“双碳”目标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专题从碳资产管理角度介绍了财政新政策如何在企业中落地,以及跨国企业融入碳减排战略的经验借鉴等,详解企业应如何增强碳资产管理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海霞  于浩  邓思怡  
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天然气供需量将进一步扩大,进口LNG成为短期内弥补供需缺口的重要增量,我国LNG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作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和LNG进口国,为降低我国LNG进口风险以保障能源安全,从资源、政治、经济、运输、市场方面识别LNG进口风险因素,设计LNG进口风险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对15个主要来源国家的进口风险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16-2021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安哥拉、尼日利亚、秘鲁的综合风险程度较高,每个国家五个维度的风险值因年而异。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从来源国选择、资源、运输、市场等方面降低我国LNG进口风险:建议对高、中、低风险国家分别采取慎重、稳固、加强合作策略;加大对国内天然气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风险评估以降低资源风险;加强LNG运力建设,以保障运输安全;加快建设中国天然气交易市场,提高LNG进口定价的话语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