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02)
- 2023(17776)
- 2022(15280)
- 2021(14272)
- 2020(11913)
- 2019(27096)
- 2018(26962)
- 2017(51986)
- 2016(27956)
- 2015(31273)
- 2014(30999)
- 2013(30351)
- 2012(27740)
- 2011(25085)
- 2010(25303)
- 2009(23381)
- 2008(22130)
- 2007(19205)
- 2006(16834)
- 2005(14729)
- 学科
- 济(127723)
- 经济(127609)
- 管理(77522)
- 业(70103)
- 企(58196)
- 企业(58196)
- 方法(52331)
- 数学(45835)
- 数学方法(45088)
- 地方(30534)
- 中国(30112)
- 农(30036)
- 学(27026)
- 业经(26267)
- 财(25741)
- 农业(20338)
- 制(19962)
- 理论(19654)
- 贸(19481)
- 贸易(19467)
- 易(18736)
- 环境(18511)
- 和(18279)
- 地方经济(17309)
- 融(16222)
- 金融(16218)
- 技术(16156)
- 银(15916)
- 银行(15873)
- 务(15732)
- 机构
- 学院(392379)
- 大学(391325)
- 济(159296)
- 经济(155878)
- 管理(152660)
- 研究(132910)
- 理学(132576)
- 理学院(131003)
- 管理学(128388)
- 管理学院(127677)
- 中国(97458)
- 科学(83473)
- 京(82831)
- 财(69673)
- 所(66283)
- 研究所(60634)
- 农(59977)
- 中心(59716)
- 业大(57217)
- 江(56992)
- 财经(56333)
- 范(53597)
- 师范(53129)
- 北京(52221)
- 经(51043)
- 院(49097)
- 经济学(48373)
- 州(48110)
- 农业(46688)
- 经济学院(43284)
- 基金
- 项目(270708)
- 科学(213112)
- 研究(197505)
- 基金(195369)
- 家(170152)
- 国家(168780)
- 科学基金(145372)
- 社会(124303)
- 社会科(117772)
- 社会科学(117740)
- 省(106472)
- 基金项目(103548)
- 自然(94964)
- 自然科(92731)
- 自然科学(92710)
- 教育(91312)
- 自然科学基金(91002)
- 划(89427)
- 资助(80820)
- 编号(80750)
- 成果(64695)
- 重点(61029)
- 部(58636)
- 发(58609)
- 课题(56064)
- 创(55753)
- 创新(52031)
- 科研(51419)
- 国家社会(50676)
- 教育部(50420)
- 期刊
- 济(178425)
- 经济(178425)
- 研究(115405)
- 中国(72017)
- 学报(60474)
- 科学(56766)
- 管理(56515)
- 农(53979)
- 财(51846)
- 大学(45641)
- 教育(44440)
- 学学(43005)
- 农业(37320)
- 技术(35908)
- 融(30840)
- 金融(30840)
- 经济研究(29558)
- 业经(28598)
- 财经(27093)
- 经(23300)
- 问题(22701)
- 图书(20120)
- 技术经济(19976)
- 业(19396)
- 统计(18840)
- 资源(18711)
- 科技(18415)
- 商业(17615)
- 现代(17521)
- 版(17518)
共检索到5711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海飞
双核结构理论完全可以突破临海或临江条件的限制,拓展应用到内陆地区。基于兰州和西宁两城市的空间距离、区位条件和城市定位,认为兰州—西宁经济区是以兰州、西宁为双核心构成的双核结构模式,同时分析了构建兰州—西宁经济区双核模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进而提出了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联动的三种模式,即双核联动、双圈内联和轴线联动,每种形式的联动存在各自的规律。加速三种形式的联动,是优化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结构和促进经济区崛起的关键。
关键词:
双核结构 兰州—西宁经济区 空间联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海飞
运用ArcGIS方法对兰州—西宁经济区36个县级行政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时空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0年来兰州—西宁经济区发展比较缓慢,强经济增长中心表现为兰州、西宁和白银三足鼎立的格局,经济区空间结构表现为两主一副态势。根据区域经济水平的综合测度,将经济区划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欠发达区和不发达区。经济发达区域呈散状斑块分布,欠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呈大面积的连续分布。这说明,一方面经济区发展总体上比较缓慢,且经济塌陷区域覆盖面较大;另一方面,两大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能力较弱。夯实两大核心城市的实力,加速经济区内欠发达和不发达区域的隆起,是兰州—西宁经济区联动发展的重要任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海飞
从持续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出发,立足于兰州—西宁经济区面临的经济和政策环境、地缘条件、资源基础和产业基础,并通过分析经济区联动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济区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架,即夯实双核、产业联动、空间联动、市场联动、生态联动和行政联动。这些战略和思路的提出,对继续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政府区域发展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兰州—西宁经济区 联动发展 战略构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丁生喜 甘佩娟 霍海勇
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为基础,调查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西宁、银川三城市及其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明确该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备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新时期兰西银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模式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与合作方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辉 段汉明 谢元礼 范熙伟
应用不平衡指数、全局空间关联指数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采用Arcgis9.2技术,对兰州—西宁区域31个城市进行城市化空间格局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①兰州—西宁区域城市体系为倒"丁"字形规模等级结构,而不是金字塔型;②兰州—西宁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呈现"Y"字形,以西宁—兰州—陇西段陇海铁路和景泰—白银—兰州铁路为中心轴线,城市化水平从轴线向外围按照距离规则逐渐降低,其中西宁、兰州、白银是轴线上的极点;③近几年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极化性增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城市化不平衡指数在增大。同时,区域城市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较小,区域城市化空间关联弱,城市化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演化趋势。
关键词:
城市化 空间统计分析 空间格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杨敬宇 聂华林
我国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为推进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适应国家经济重心战略调整与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基于西北河湟谷地城市密集区完整的经济地理区域,提出了建立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区的构想,并从区域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实验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推进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从而推动整个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一体化 试验区 兰州—西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丁 冶小梅 汪胜兰 陈强
采用ESDA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为研究对象,选取10项经济指标数据,对2000—2008年密集区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变趋势、特征与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相当的县域之间集聚度不断提升,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的主要趋势,产业结构、集聚效应、边界效应为其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HH型、LL型县域分别趋于向密集区北部和南部集中,南北差异为该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表征;密集区北部(核心区)对南部区域的空间极化作用持续增强,以西宁市区为中心的局部空间扩散作用显现。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快满 石培基
文章以兰州经济区为例,对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进行研究。在分析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特性的基础上,将中心城市吸引辐射、区内紧密分工协作和兼顾行政区界完整作为组织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的主要原则。通过对比分析已有城市经济区范围划分所采用的方法,结合欠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在采用城市断裂点法界定兰州经济区范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兰州市区与周边县区的经济联系强度、通勤率等因素后,最终确定了兰州经济区范围。
关键词:
城市经济区范围 划分 兰州经济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红 刘光柱 丁嵩
结合种群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和区域一体化的多中心发展趋势,提出了区域多中心共生的概念,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通过城市经济能级指数和共生密度等指标分析了经济区多中心共生与辐射的状况及机制,进而依据共生集聚与辐射关系提出了由"一个区域主中心、三个区域副中心以及两个集中区"构成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132"空间战略结构和网络运作模式。
关键词:
区域多中心共生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焦世泰 石培基 王世金
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区域以及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现状,认为行政区经济、产业结构趋同、交通通达度不高是制约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战略构想。具体包括构建"两心、三轴"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区域优势产业分布新格局,以点轴开发模式构建城镇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实施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构建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确立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意识;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盛科荣 孙威
区域双核结构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地理现象。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论文构建模型,分析了规模经济和对外贸易推动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生成过程和经济机理。模型研究表明,规模经济和对外贸易是塑造区域双核结构模式的基本力量:规模经济的增强放大了本地市场效应,导致了区域核心城市的出现;对外贸易影响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地理优势,决定着港口区位核心城市和内陆地区核心城市的并存。山东半岛济南—青岛双核结构模式生成过程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双核结构模式是制造业活动完成由以手工业为主导向现代化大生产为主导转变、区域发展环境完成由相对封闭向相对开放转变之后才产生的经济地理现象。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学文 张青超
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是大国经济发展特有的现象,在大国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本文从区域金融政策角度入手,以环渤海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为例,探寻区域金融政策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和模式,进而探寻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期揭示区域金融政策、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模式,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提供有用的借鉴。
关键词:
区域金融 金融政策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志斌 师安隆
以兰州城市开发区为例,在对其发展阶段进行系统梳理和客观划分的基础上,分别从城市形态、新城建设、人口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分异等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所产生的影响,以期对兰州城市开发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及城市的合理规划和有序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开发区 城市空间结构 发展演化 兰州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金根
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极化和扩散。城市对外围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为扩散效应,而对外围的经济发展起制约作用则为极化效应。所谓极化是物质、能量、信息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过程,这种集聚过程既有人才、资金、原材料、能源等流入造成外围地区缺少人力物力财力而降低发展速度的极化效应,又有因城市经济实力增强而促进外围地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扩散效应的正影响和极化效应的负影响迭加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宇硕 白永平 李慧
基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2000-2008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密集区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发展较好的县域集中于湟水谷地、兰—青铁路沿线一带;密集区经济空间格局呈核心—外围空间结构,遵循空间距离衰减规律,且具有东西分异、南北分异和低值集聚、高值分散特征;2000—2008年,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县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其中兰州市区、红古区、白银区和西宁市区保持区域经济核心地位不变,中等水平县域由数量少、斑块状的分散布局转变为范围广、集聚性强的面状空间形态,低增长型县域呈组团式集聚分布于密集区南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