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56)
- 2023(8607)
- 2022(7373)
- 2021(6517)
- 2020(5303)
- 2019(12028)
- 2018(11745)
- 2017(21866)
- 2016(12021)
- 2015(13262)
- 2014(13184)
- 2013(13298)
- 2012(13248)
- 2011(12181)
- 2010(12473)
- 2009(11415)
- 2008(11126)
- 2007(10180)
- 2006(9481)
- 2005(8910)
- 学科
- 济(58622)
- 经济(58558)
- 管理(29426)
- 业(28966)
- 地方(20748)
- 企(20633)
- 企业(20633)
- 中国(18916)
- 方法(18313)
- 农(16622)
- 数学(15726)
- 数学方法(15546)
- 学(14706)
- 业经(13214)
- 地方经济(12496)
- 农业(11840)
- 发(10350)
- 融(10251)
- 金融(10250)
- 银(10054)
- 财(10045)
- 银行(9989)
- 贸(9830)
- 贸易(9818)
- 行(9812)
- 制(9773)
- 环境(9564)
- 易(9390)
- 和(8177)
- 技术(8091)
- 机构
- 学院(179119)
- 大学(177989)
- 研究(74526)
- 济(72855)
- 经济(71291)
- 管理(60598)
- 中国(55360)
- 理学(50693)
- 理学院(49950)
- 科学(49187)
- 管理学(48832)
- 管理学院(48544)
- 农(42692)
- 所(41181)
- 京(41152)
- 研究所(37419)
- 农业(33635)
- 财(32297)
- 中心(32235)
- 业大(31948)
- 江(30223)
- 院(27157)
- 北京(26691)
- 省(26663)
- 范(24843)
- 师范(24427)
- 财经(24376)
- 州(23939)
- 科学院(23467)
- 经(22018)
- 基金
- 项目(117736)
- 科学(90701)
- 基金(83133)
- 研究(79716)
- 家(76458)
- 国家(75802)
- 科学基金(62099)
- 社会(49132)
- 省(47823)
- 社会科(46482)
- 社会科学(46474)
- 基金项目(43256)
- 自然(42122)
- 自然科(41097)
- 自然科学(41081)
- 划(40780)
- 自然科学基金(40359)
- 教育(35897)
- 资助(35055)
- 发(32137)
- 编号(30438)
- 重点(28041)
- 成果(24911)
- 发展(24830)
- 部(24572)
- 展(24386)
- 计划(24166)
- 创(24014)
- 课题(23721)
- 科研(22690)
共检索到293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航 迟德富 陈海一 宇佳 李晓灿
采用触角电位(EAG)、"Y"型嗅觉仪和风洞的方法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对14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筛选出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的植物挥发物,为该害虫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稀释102、103倍的薄荷精油和1 mol.L-1的香叶醇能引发双斑长跗萤叶甲强烈的EAG反应(P
关键词:
双斑长跗萤叶甲 EAG 行为反应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马艳 史黎央 赵艺 徐华潮
为探索能影响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行为反应的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挥发物,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吸附法收集不同受害状态(健康、天牛取食、天牛产卵和天牛钻蛀后)山核桃释放的挥发物,并运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测量系统(GC-EAD)及Y型嗅觉仪技术分析鉴定出对云斑天牛有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的挥发物。结果表明:云斑天牛成虫对不同受害状态下山核桃挥发物中蒎烯、萜品烯、壬醛、α-萜品醇、五甲基苯、丙烯酸异辛酯、2,6-二甲基萘及正十六烷8种挥发物均产生电生理反应。嗅觉反应结果显示:萜品烯对云斑天牛雄成虫产生显著的引诱作用(P<0.05);壬醛对云斑天牛雌成虫产生极显著的引诱作用(P<0.01),对其雄成虫产生显著的引诱作用(P<0.05);而蒎烯对云斑天牛雌成虫产生极显著的驱避作用(P<0.01);α-萜品醇则对其雌成虫产生极显著的引诱作用(P<0.01),对其雄成虫产生显著的驱避作用(P<0.05)。研究结果说明:α-萜品醇和壬醛对云斑天牛雌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蒎烯对其雌成虫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萜品烯和壬醛对云斑天牛雄成虫产生较强的引诱作用,而α-萜品醇则对其雄成虫产生较好的驱避作用。图4表1参2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琪 彭璐 严善春 廖月枝
本文研究了松梢象对寄主红松挥发物组分S型α--蒎烯、R型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罗勒烯、莰烯、3--蒈烯及反--柠檬烯8种挥发物,在0.0004、0.004、0.04、0.4及0.8mol/L浓度下的触角电位反应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这8种挥发物单体在各浓度下均能引起松梢象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且相同挥发物EAG反应值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松梢象尤其对0.4和0.8mol/L浓度下的S型α--蒎烯、R型α--蒎烯反应较强。"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表明,除β--月桂烯无明显定向作用、反--柠檬烯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外,其他6种挥发物对松梢象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诱引作用。反--柠檬烯在0...
关键词:
松梢象 红松 挥发物 触角电位 行为反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晓琴 王思展 卢杰 高郯 陈羿渠
[目的 ]筛选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对冷杉梢斑螟有引诱作用的物质,以期明确冷杉梢斑螟寄主选择机制,从而为该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对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不同浓度及不同配方分别进行EAG反应和嗅觉行为测试。GC-MS结果表明:健康新果和虫害旧果均含有6种化合物,但其组分及含量存在差异。[结果 ]EAG反应结果表明:在10μg·μL~(-1)范围内,α-蒎烯、β-蒎烯、(1S)-(-)-β-蒎烯、柠檬烯各组分浓度越大,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成虫对其EAG反应越大,超过10μg·μL~(-1)后,EAG值反而减小;各组分浓度为10μg·μL~(-1)时,不同状态成虫EAG值显著高于其他浓度(P 0.05),达到1μg·μL~(-1)以后,EAG值在各浓度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而0.5μg·μL~(-1)与1μg·μL~(-1)间EAG反应差异显著(P 0.05)。[结论 ]嗅觉行为结果表明:配方A2、A3、A5、A7、A8对其具有明显引诱效果,尤以配方A7最佳,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引诱率达70%以上,配方A4、A9、A10对其具有明显趋避效果,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趋避率高达50%~70%。各组分的10μg·μL~(-1)为最佳刺激浓度,反式石竹烯具有明显引诱作用,月桂烯具有明显趋避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晓琴 王思展 卢杰 高郯 陈羿渠
[目的 ]筛选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对冷杉梢斑螟有引诱作用的物质,以期明确冷杉梢斑螟寄主选择机制,从而为该害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触角电位仪(EAG)和"Y"型嗅觉仪对林芝云杉球果挥发物中主要成分不同浓度及不同配方分别进行EAG反应和嗅觉行为测试。GC-MS结果表明:健康新果和虫害旧果均含有6种化合物,但其组分及含量存在差异。[结果 ]EAG反应结果表明:在10μg·μL~(-1)范围内,α-蒎烯、β-蒎烯、(1S)-(-)-β-蒎烯、柠檬烯各组分浓度越大,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成虫对其EAG反应越大,超过10μg·μL~(-1)后,EAG值反而减小;各组分浓度为10μg·μL~(-1)时,不同状态成虫EAG值显著高于其他浓度(P 0.05),达到1μg·μL~(-1)以后,EAG值在各浓度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而0.5μg·μL~(-1)与1μg·μL~(-1)间EAG反应差异显著(P 0.05)。[结论 ]嗅觉行为结果表明:配方A2、A3、A5、A7、A8对其具有明显引诱效果,尤以配方A7最佳,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引诱率达70%以上,配方A4、A9、A10对其具有明显趋避效果,对不同状态下冷杉梢斑螟的趋避率高达50%~70%。各组分的10μg·μL~(-1)为最佳刺激浓度,反式石竹烯具有明显引诱作用,月桂烯具有明显趋避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庆辉 王楷 任英杰 张书曼 赵佳齐 方静 孟昭军
筛选美国白蛾寄主植物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对其有生物活性的挥发性物质,为其今后引诱剂和驱避剂的研发及其生态防治奠定基础。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确定对美国白蛾成虫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挥发物,通过触角电位仪(EAG)、风洞等仪器对这些活性挥发物进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β-蒎烯、β-水芹烯、3-蒈烯、1,3-二甲基苯、1,4-二甲基苯、对异丙基甲苯、4-乙基苯乙酮、3-乙基苯乙酮和4-异丙基苯甲醇共9种生物活性挥发物;美国白蛾成虫触角对前8种活性挥发物有显著的EAG反应(p<0.05),且在风洞模拟试验中得出3-蒈烯对美国白蛾成虫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对未交尾雌性和已交尾雌性美国白蛾成虫的引诱率显著高于其他活性挥发物(p<0.05),逆向飞行率分别为(82.22±8.31)%和(75.56±3.14)%,而接近味源率分别为(60.00±11.33)%和(53.33±5.44)%。美国白蛾成虫对寄主植物水曲柳的选择取决于非特异性组分;且昆虫性别和生理状态影响对植物挥发物的选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立军 李新岗
松果梢斑螟(Dioryctria pryeri)是我国松属(Pinus)针叶树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属寡食性害虫,在我国北方主要危害油松(Pinus taebulaeformis)(李宽胜,1992;李新岗,2002)。此虫1年1代,以2龄幼虫越冬,幼虫在5—6月份钻蛀球果及新梢,致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严善春 刘英胜 王琪 程红 张健 迟德富
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了落叶松毛虫未交尾雌蛾、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对R型α-蒎烯、S型α-蒎烯、罗勒烯、S型β-蒎烯、水芹烯、莰烯等6种兴安落叶松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生理状况的落叶松毛虫对6种挥发物的7个浓度的EAG反应中,除对0.1μL.μL-1水芹烯的EAG反应值是未交尾雌虫>已交尾雌虫>未交尾雄虫外,对水芹烯的其它不同浓度以及其它挥发物的EAG反应值均是已交尾雌蛾>未交尾雌蛾>未交尾雄蛾。未交尾雌、雄蛾的EAG反应差异显著(P<0.05),已交尾雌蛾与未交尾雌、雄蛾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已交尾雌蛾对寄主植物气味更为敏感。落叶松毛虫未交尾雌蛾、已交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邢亚 迟德富 宇佳 严峻鑫 冉亚丽
【目的】从12种植物挥发物中筛选出对杨干象成虫具有显著驱避、引诱作用的挥发性物质,并为生产制备驱避引诱剂提供依据,为有效控制杨干象种群奠定基础。【方法】利用EAG技术对12种植物挥发物质进行触角电生理反应,筛选出与对照差异显著的植物挥发物,再进行浓度梯度筛选。进而,进行Y型嗅觉仪和风洞生物测定。【结果】糠醛、苯甲酸、丁香酚、橙花醇、香茅醇、香柏油6种植物挥发物在1mol·L-1浓度下均能引起雌雄成虫较强的EAG反应(P<0.05);行为反应测试表明:Y型嗅觉仪生测中1mol·L-1寄主植物挥发物糠醛对杨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振 迟德富 宇佳 李晓灿 赵晓杰
测定青杨脊虎天牛雌、雄成虫对13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丁香酚、2-苯乙醇、糠醛、柠檬烯、月桂烯5种挥发物在最大浓度下(1mol·L-1)均能引起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P<0.01);行为反应测试表明:柠檬烯在高于或等于10-3mol·L-1的浓度时对雌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在1和10-1mol·L-1浓度下能够引诱雄虫(P<0.01);丁香酚于10-1和10-1mol·L-1浓度下对雌、雄成虫均有引诱作用(P<0.01);2-苯乙醇在10-1和10-2mol·L-1浓度下均能引诱雌、雄成虫(P<0.01);浓度为1和10-1mol·L-1的糠醛对雌、雄成虫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尚卿 高占林 党志红 李耀发 潘文亮
本研究测定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雌、雄成虫对苯乙醛、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和苯乙酮的触角电位(EAG)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这4种挥发性物质均能引起绿盲蝽明显的EAG反应,雌成虫对顺-3-己烯醇的EAG反应最强,雄成虫对反-2-己烯醛反应最强。雌成虫对各物质的反应均明显高于雄成虫。Y形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绿盲蝽雌成虫对4种挥发性物质反应的总体趋势相似,呈倒"V"字型,对苯乙酮10-5(V/V)引诱率最高,达到72%,各挥发性物质各浓度对雄虫没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罩笼试验同样表明,4种挥发性物质的诱芯对绿盲蝽雌成虫有一定的诱集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祝传书 赵惠燕
综述了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特性,挥发物与韧皮部取食的昆虫,茉莉酮酸(JA)与挥发物的释放,C6挥发物与植食性昆虫的作用,挥发物的诱导物及挥发物的生态学功能,为以后研究植物挥发物、植物-植食性昆虫-植食性昆虫天敌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丽文 李兴鹏 张健 陈越渠 左彤彤
针叶树小蠹在扬飞扩散过程中,要有效地依靠嗅觉机制鉴别寄主和非寄主植物的气味,以便在行为反应方面快速定位寄主,降低不利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不同的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可以从生境、树种及个体水平上发挥不同的驱避作用。综述非寄主挥发物的范畴和作用、小蠹虫的嗅觉识别及行为反应,提出加强国内针叶树小蠹非寄主挥发物研究与开发的方向,以期为小蠹虫综合管理技术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小蠹虫 非寄主挥发物 嗅觉识别 行为反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立军 李新岗 刘惠霞
【目的】研究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性组分和含量,分析枣镰翅小卷蛾对不同处理枣吊的行为反应,为生产上应用植物源引诱剂防治枣镰翅小卷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和GC-MS,分析木枣枝条和不同处理枣吊的挥发物成分,利用触角电位技术(EAG)和Y-嗅觉仪,测定枣镰翅小卷蛾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木枣枝条的挥发物成分有9种,主要挥发性组分为萜类和酯类化合物;木枣不同处理枣吊共有的挥发物成分有17种,多为萜类、酯类和醇类化合物。健康枣吊、人工机械损伤枣吊和虫害枣吊相比,三者在挥发性组分组成及比例上均存在差异,并且在遭受虫害后,木枣枣吊可释放出虫害诱导型挥发物乙酸-4-...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新岗 刘惠霞 刘拉平 马养民
在松果梢斑螟幼虫转移危害期和成虫产卵选择期,采用XAD2的吸附法和二氯甲烷提取法以及GC-MS分析,研究了虫害诱导后油松和华山松球果或针叶挥发性萜类成分。结果表明:幼虫转移危害期,油松球果虫害后的特异性组分为α-蒎烯、β-非兰烯、β-蒎烯、β-香叶烯、D-柠檬烯、异松油烯、乙酸天竺葵酯,以及大香叶烯-D和石竹烯等9种;球果受害后,倍半萜含量显著下降;但非寄主华山松健康球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主要组分有8种,其组成和含量与油松球果显著不同。成虫产卵选择期,油松健康果和虫害果挥发性萜类成分和含量有很大差异,其中特异性组分是α-蒎烯、β-非兰烯/4-侧柏烯、β-香叶烯、D-柠檬烯,以及未知成分、石竹烯...
关键词:
松果梢斑螟 寄主选择 植物挥发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