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79)
2023(12492)
2022(10805)
2021(10042)
2020(8427)
2019(19365)
2018(18999)
2017(37049)
2016(19686)
2015(22104)
2014(21835)
2013(21668)
2012(19705)
2011(17519)
2010(17501)
2009(16266)
2008(14977)
2007(12909)
2006(11212)
2005(9710)
作者
(55215)
(45807)
(45173)
(43075)
(28966)
(21930)
(20624)
(17913)
(17482)
(16286)
(15726)
(15247)
(14360)
(14180)
(14115)
(13921)
(13571)
(13474)
(13024)
(12944)
(11204)
(11121)
(10956)
(10290)
(10267)
(10142)
(10075)
(9981)
(9119)
(8925)
学科
(75569)
经济(75487)
管理(60116)
(58161)
(50227)
企业(50227)
方法(36166)
数学(31554)
数学方法(31209)
(26809)
金融(26808)
中国(25158)
(25059)
银行(25026)
(24159)
(24084)
(19032)
业经(17765)
(17432)
财务(17369)
财务管理(17340)
(17012)
地方(17001)
企业财务(16580)
(15479)
(13692)
贸易(13679)
理论(13573)
(13317)
农业(13127)
机构
大学(270658)
学院(269452)
管理(110615)
(107242)
经济(104842)
理学(96494)
理学院(95508)
管理学(93909)
管理学院(93446)
研究(86293)
中国(70518)
(56636)
科学(52603)
(51132)
(42058)
中心(41648)
财经(41395)
(40479)
业大(39617)
研究所(38424)
(37678)
(37222)
北京(35706)
(33474)
师范(33158)
经济学(32474)
农业(31678)
(31536)
(31508)
财经大学(31232)
基金
项目(189541)
科学(149415)
研究(139290)
基金(138450)
(119702)
国家(118694)
科学基金(103136)
社会(87441)
社会科(83094)
社会科学(83074)
基金项目(74411)
(74087)
自然(67708)
自然科(66178)
自然科学(66164)
自然科学基金(64953)
教育(63439)
(61828)
资助(57139)
编号(56909)
成果(45267)
重点(42023)
(41778)
(39908)
(39773)
课题(38300)
创新(37135)
科研(36419)
教育部(36211)
项目编号(35907)
期刊
(110396)
经济(110396)
研究(79714)
中国(48091)
学报(41321)
管理(39510)
(39371)
科学(37764)
(37112)
金融(37112)
(35965)
大学(31528)
学学(29817)
教育(27056)
农业(24737)
技术(22249)
财经(19712)
经济研究(18039)
业经(17778)
(16654)
理论(15242)
实践(14180)
(14180)
问题(13991)
图书(13745)
科技(12835)
技术经济(12470)
(12315)
现代(12095)
财会(11772)
共检索到3890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勇  黄辉煌  
本文基于全球42个主要经济体1991—2016年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双支柱政策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抑制家庭信贷增长上具有显著作用,双支柱政策在缓解金融风险顺周期性上具有显著的金融稳定效应;(2)盯住贷款的宏观审慎工具和针对借款人、贷款人的宏观审慎组合具有更为显著的金融稳定效应;(3)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在抑制家庭信贷扩张上的作用不显著,但其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相较发达经济体更为显著,发达经济体双支柱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总体显著,其中货币政策效应更为突出;(4)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效应在下行周期优于上行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的交互效应在上行周期优于下行周期;(5)只有个别宏观审慎工具会对失业率、消费和物价产生微弱的负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芦东  周梓楠  周行  
本文研究了管理浮动汇率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稳定效应。首先,本文从实证层面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升贬值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影响。接着,本文构建了包含银行部门与货币错配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重点分析了在面对美联储加息、人民币贬值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包括对汇率的反应)和宏观审慎政策(对外债的逆周期调节)的配合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结论表明,如果缺少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反应将导致产出、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等经济金融变量的波动增大。在存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前提下,相对于完全浮动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从中长期看能进一步促进产出和外债等核心变量的稳定。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叶莉  王苗  许文立  
本文通过BVAR和DSGE模型,从实证和理论角度厘清政府高杠杆引致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系统比较不同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在应对财政冲击时稳定金融的效力。研究发现:政府高杠杆通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削弱了金融市场的稳健性;紧盯政府信贷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应对财政冲击;"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防范政府债务高杠杆引致的金融风险。据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债务—金融风险传导隔离机制;针对不同性质和来源的金融风险,恰当选择宏观审慎政策;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双支柱"调控框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琳  许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伟泽  陈小亮  王兆瑞  陈彦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普遍认为,宏观政策不应只关注经济稳定目标,还要关注金融稳定目标,而且只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双稳定目标,使用双支柱调控框架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地构建了双支柱框架,为全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没能很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本文认为,这很可能与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TFP长期增速下滑有关。本文通过构建含有双支柱和双稳定目标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深入剖析了长期TFP增速变化对双支柱框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处于“高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双支柱框架有助于实现双稳定目标,这是已有文献普遍关注的情形。而当经济处于“低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将产生“对抗效应”,从而削弱双支柱框架对双稳定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情形较为相似。基于本文的结论,中国需要将双支柱框架与提升长期TFP增速的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伟泽  陈小亮  王兆瑞  陈彦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普遍认为,宏观政策不应只关注经济稳定目标,还要关注金融稳定目标,而且只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双稳定目标,使用双支柱调控框架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地构建了双支柱框架,为全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没能很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本文认为,这很可能与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TFP长期增速下滑有关。本文通过构建含有双支柱和双稳定目标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深入剖析了长期TFP增速变化对双支柱框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处于“高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双支柱框架有助于实现双稳定目标,这是已有文献普遍关注的情形。而当经济处于“低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将产生“对抗效应”,从而削弱双支柱框架对双稳定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情形较为相似。基于本文的结论,中国需要将双支柱框架与提升长期TFP增速的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建宇  张谊浩  
本文从实体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视角,建立了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传统的单纯使用货币政策的"单支柱调控"与近年来加入宏观审慎管理的"双支柱调控"的宏观经济调节框架下,主要经济变量对资本流动、利率、技术等相关冲击下的反应程度,并进行福利损失比较,以此检验宏观审慎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器"作用。研究发现,引入宏观审慎管理实施"双支柱调控"后,对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效应相对温和,既能够达到一定的宏观政策目标,又能够平抑政策传导波动,显示出宏观审慎作为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而单纯使用货币政策的"单支柱调控"背景下,在宏观经济过快上行方面,往往容易发挥比较显著的政策作用,但同时也非常猛烈;但应对经济下行则政策效应非常有限,甚至在一个相对长的区间趋于无效。福利损失分析结果显示,从发展可持续的视角出发,"双支柱调控"下的福利损失也显著低于单纯货币政策条件下的福利损失,体现了宏观审慎"稳定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消费者因经济波动而损失的福利。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卞志村  张运  毛泽盛  
针对如何构建维护金融稳定的宏观调控框架这一问题,现有研究对财政政策的关注明显不足。本文从金融稳定视角出发,在同一DSGE模型框架下细致刻画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以脉冲响应图和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为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各宏观政策工具的效果以及政策当局之间的协同效果,在此基础上研究中国宏观金融安全体系构建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并进一步讨论了构建三支柱调控框架的必要性。研究表明:第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显著,但也会通过土地财政与政府债务两个渠道对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第二,仅依靠双支柱调控框架应对金融风险还不够审慎,应构建包含房产税政策、财政整顿政策的宏观调控框架,以强化财政政策在金融稳定中的作用;第三,盯住房价与社会总杠杆率的货币政策并不能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将宏观审慎政策作为防控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更为合理的选择;第四,与双支柱调控框架相比,纳入财政政策的三支柱调控框架在维护经济稳定、物价稳定、金融稳定方面的表现均更为出色,因此应当加强财政、货币、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程海星  
本文运用滚动回归VAR模型,动态地考察了不同金融周期和三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金融稳定的政策效果,并通过累计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情况。研究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对维护金融稳定是有效的,但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还需探索;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正负影响都较大,维护金融稳定应主要依靠宏观审慎政策。具体来看,在金融状况平稳期,三种政策工具均发挥了维护金融稳定的效果,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配合较佳;在金融状况出现剧烈波动期,流动性比例监管政策实施效果最好,如果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同向变动,有增加金融不稳定的风险;在金融状况企稳期(MPA实施后),资本充足率的地位得到强化,逆周期资本政策效果较好,但因"双支柱"调控还处在探索阶段,货币政策承担了较多维护金融稳定职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露文  连飞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个支柱在职能上有所差异,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货币政策主要调控宏观经济,宏观审慎政策主要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博  徐飘洋  
本文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双重金融摩擦和"双支柱"政策的DSGE模型来探究碳税和碳交易这两种碳定价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长短期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两种碳定价政策均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出现一定衰退,但在长期则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到更高的均衡水平;(2)在面对碳排放技术冲击时,相比碳税政策,碳交易政策下,碳价大幅波动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波动,在碳交易市场中对碳价设定上下限,可以有效地减轻碳排放技术冲击所导致的经济波动;(3)面对气候政策冲击,包含金融部门风险规避的双重金融摩擦会进一步加剧气候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4)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性供需不平衡会引发一定的通胀现象,但此时货币政策不宜对通胀做出过多反应,而应刺激产出,支持绿色发展,推动供需平衡,从根源上解决通胀问题。引入"双支柱"调控后发现,考虑到经济转型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能显著减弱气候政策所导致的经济波动和金融不稳定,提高居民福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温兴春   闫歆玙  
面对高度复杂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如何设计政策组合以实现金融业开放、汇率市场化以及国内经济恢复等多重宏观经济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构建一个具有金融业开放特征的多部门DSGE模型,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应对外部冲击的作用机制与福利效果,并讨论金融业开放水平对汇率制度选择与政策协调搭配的影响。研究表明:为应对外部冲击,中央银行对汇率波动进行管理的力度需要随金融业开放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加大。同时,金融业开放水平越高,宏观审慎政策逆周期调节银行资产负债表以稳定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效果越好。进一步地,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搭配使用不仅可以带来显著的福利改进,而且能够降低央行对汇率波动的最优管理程度,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从而为实现金融业开放、汇率市场化以及国内经济恢复等多重目标创造条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娜  彭玉婷  徐卉杉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人们认识到单独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保障金融稳定,需要配合宏观审慎政策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党的十九大也提出建立双支柱调控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笔者通过建立DSGE模型,研究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配合及有效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冲击下,引入"双支柱"政策不仅不会加大经济波动,反而相互配合,进一步改善金融市场体系;在货币政策冲击下,加入宏观审慎政策之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波动幅度略有增加;在房价冲击下,采用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持续性较高,能够有效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研究结论对我国双支柱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