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46)
- 2023(21425)
- 2022(18186)
- 2021(16729)
- 2020(14113)
- 2019(31833)
- 2018(31391)
- 2017(60059)
- 2016(32582)
- 2015(36275)
- 2014(35588)
- 2013(35188)
- 2012(31967)
- 2011(28598)
- 2010(28758)
- 2009(27239)
- 2008(26481)
- 2007(23727)
- 2006(21136)
- 2005(18732)
- 学科
- 济(125187)
- 经济(125006)
- 业(109740)
- 管理(105864)
- 企(96687)
- 企业(96687)
- 方法(53625)
- 数学(43255)
- 数学方法(42771)
- 财(40598)
- 农(39514)
- 业经(37728)
- 中国(37666)
- 制(31749)
- 融(29526)
- 金融(29522)
- 银(29091)
- 银行(29021)
- 行(27863)
- 务(27717)
- 财务(27636)
- 财务管理(27596)
- 农业(27172)
- 企业财务(26200)
- 地方(26007)
- 学(24470)
- 理论(23843)
- 贸(23590)
- 贸易(23570)
- 易(22935)
- 机构
- 学院(454983)
- 大学(452041)
- 济(179570)
- 管理(178138)
- 经济(175497)
- 理学(152669)
- 理学院(151016)
- 研究(149109)
- 管理学(148465)
- 管理学院(147637)
- 中国(118858)
- 京(96279)
- 科学(92197)
- 财(87945)
- 农(80718)
- 所(74821)
- 业大(70002)
- 中心(69632)
- 江(69320)
- 财经(68908)
- 研究所(67638)
- 农业(63331)
- 经(62574)
- 北京(60339)
- 范(56819)
- 师范(56161)
- 州(55949)
- 院(54143)
- 经济学(53727)
- 财经大学(51035)
- 基金
- 项目(305171)
- 科学(238729)
- 研究(222693)
- 基金(219801)
- 家(192370)
- 国家(190646)
- 科学基金(163551)
- 社会(140217)
- 社会科(132746)
- 社会科学(132711)
- 省(120849)
- 基金项目(116372)
- 自然(106410)
- 自然科(103910)
- 自然科学(103881)
- 自然科学基金(102031)
- 教育(101744)
- 划(100674)
- 编号(91142)
- 资助(89568)
- 成果(73871)
- 重点(68386)
- 部(66121)
- 创(65347)
- 发(64967)
- 课题(62673)
- 创新(60565)
- 科研(58217)
- 制(57444)
- 国家社会(57353)
- 期刊
- 济(203378)
- 经济(203378)
- 研究(132748)
- 中国(93442)
- 农(74940)
- 学报(74335)
- 财(70817)
- 管理(68931)
- 科学(65898)
- 大学(56344)
- 学学(53060)
- 融(50927)
- 金融(50927)
- 农业(50500)
- 教育(49289)
- 技术(39602)
- 业经(35452)
- 财经(34133)
- 经济研究(31369)
- 经(29293)
- 业(27954)
- 问题(26070)
- 图书(24539)
- 版(22194)
- 技术经济(22133)
- 科技(21771)
- 现代(21223)
- 理论(21142)
- 商业(20458)
- 财会(19970)
共检索到685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昀 付琳 唐卓伟 孙晓华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视角探究高铁建设对制造企业服务融合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建设对制造企业服务融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高铁促进了制造企业嵌入式服务水平提升,显著减少混入式服务融合;高铁建设通过国内市场可达性与市场竞争的增加促进制造企业服务融合;国际市场可达性和市场竞争的增加不利于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洪玮
以中国282个地级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两业融合”视角下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铁开通显著促进沿线城市制造业升级,包括生产效率、价值链位置和环境效益。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渠道,高铁开通不仅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改善本地制造业的环境效益,还可以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提升本地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价值链位置。第三,高铁开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和城市异质性,对中部、西部地区和较大规模城市的影响更为突出,从而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云岭
技术转移作为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对于加快制造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2009—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转让详情数据,从国内、国际双重视角出发,全面考察技术转移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国内技术转入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分区域来看,国内技术转入带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带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促进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表明,劳动力流动可以强化国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带动效果和国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抑制作用。以上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与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董海芳 耿丽君
跨境物流作为影响跨境电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承担着将货物安全送达消费者的责任,其服务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消费的购买体验。因此,选择合适跨境物流是所有跨境电商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跨境电商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下选择跨境物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跨境电商企业与跨境物流企业优化服务提供指导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玲玲 张恪渝
伴随国际生产网络分工日益深入经济体内部,国际生产网络与国内生产网络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嵌套体系。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国际间商品与服务的流通,同样也会促进国内区域间产业与要素的转移,进而影响中国区域制造业格局。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以RCEP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GTAP模型与中国区域Sino-TERM模型的软链接,从区域层面量化评估RCE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效应;另一方面,本文在CGE模型内部扩展了传统Fan分解方法,以有效剥离省际间流入流出效应,进而深入分解双循环视域下RCEP建立对中国区域制造业产出的影响。文中设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政策情景,研究发现:(1)三种政策情景下,RCEP的建立将对中国区域实际GDP、居民福利及进出口等宏观方面具有积极影响;(2)从区域层面看,RCEP的建立对不同区域制造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产业层面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RCEP的影响较为显著,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次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较弱;(3)传统Fan分解结果表明,RCEP的建立对中国区域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是出口市场效应较为显著;而扩展的Fan分解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行业产出的扩展Fan分解结果有所不同,进口市场效应与国内省外流入效应较为显著。鉴于不同行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程度有所不同,而RCEP建立通过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影响程度也将有所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亦文
想要加快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提升出口质量,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我国需要通过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而成本高昂、流程复杂、经验匮乏等问题长期制约着我国企业出口贸易发展,但近些年不断崛起的跨境电商平台则使得我国企业出口贸易迎来新机遇。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我国企业的备货、销售、报关、物流、收款以及结汇等环节的运行效率都得到极大提升。因此,本文将实证分析双循环视角下跨境电商平台赋能影响企业出口绩效的机制,旨在为企业充分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实现企业出口绩效稳定增长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跨境电商平台赋能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跨境电商平台赋能对企业战略柔性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战略柔性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战略柔性在跨境电商平台赋能和企业出口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
跨境电商平台赋能 出口绩效 战略柔性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张捷 陈田
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利用WIOD数据库中我国1995-2011年的投入产出表,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的角度分别计算出我国服务业整体以及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运输业、邮政通讯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度与反向融合度。然后以14个分行业制造业为截面构造面板数据,从服务业整体与分行业两个方面,探究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反向融合对于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正向融合和反向融合均对制造业产业绩效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制造业 服务业 产业绩效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黄昕岱
资本循环理论拨开现象迷雾揭示了资本逐利的本性,即便后期出现的看似超乎马克思预见的虚拟价值增值和产融结合等经济现象,其实依旧可以在资本循环环境下清晰透视它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路径。本文分别以海尔和上汽集团为例,基于资本循环视角探究产融结合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作用,发现参股持股金融企业和创立财务公司是现阶段产融结合影响企业价值的两种主要路径,且后者的提升作用效率更高、促进效果更佳。
关键词:
资本循环 产融资本结合 企业价值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余壮雄 曾美媛 程嘉嘉
当前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从国内外形势出发提出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保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同时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基于2000—2015年海关贸易数据、高铁数据和城市统计年鉴,探讨了产品地理网络和高铁建设对出口企业选址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地理网络和高铁建设对出口企业选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产品地理网络可促进出口企业选址内迁。该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二者均对一般贸易、出口到低收入国家和重点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样本正向影响更大,而产品地理网络对出口企业选址内迁的作用体现在一般贸易、出口到低收入国家和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较小的样本中。机制检验表明,产品地理网络和高铁建设带来了信息溢出和贸易成本的下降,进而引导企业选址。此外,产品地理网络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但由此带来的企业间低成本模仿会降低出口产品整体质量。研究内容揭示了产品地理网络与高铁建设影响中国出口企业选址内迁的机制,为更好地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宁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需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已随着国内产业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获得飞速发展;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相对偏低,高附加值的服务部门国际竞争力偏弱。因此,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当前的发展关键在于调整生产供应链,继续沿着“一带一路”开辟新市场,面向发展中国家进行顺梯度OFDI(对外直接投资),这是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基于此,通过建立空间杜宾回归模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实证,探究双循环视角下顺梯度OFDI影响产业升级的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唐德淼
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由分工走向互补和创新融合,形成以供需循环、创新循环和协同发展为特征的内在联动关系,本质上可以促进我国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要构建功能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链的高端部分;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综合竞争力,培育新兴服务业的成长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力,进一步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产业转型 制造业 服务业 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磊 马强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表明,我国需要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高端要素资源“引力场”,使国内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同时跨境电商企业具有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信息成本、便捷支付等优势,有利于促进交易效率的显著提高,因而逐渐成为各国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的重要发力点。我国跨境电商贸易起步较晚,虽然在出口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出口贸易产品技术复杂度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城镇化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建设程度的持续提升,其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促进作用日益显著,尤其是带动了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的不断优化,使得跨境电商产业日益蓬勃,这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企业出口贸易的扩大。为了明确阐释城镇化建设对跨境电商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从而为各地区借力城镇化建设壮大跨境电商出口贸易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将实证分析双循环视角下城镇化建设影响跨境电商企业出口贸易的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在数量视角下,城镇化建设可显著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出口贸易额增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出口贸易规模以及雇员薪金水平对于跨境电商企业出口贸易额增长也起到促进作用;在质量视角下,城镇化建设对于跨境电商企业产品技术复杂度提升起到显著促进作用,就业水平以及对外贸易开放程度对于跨境电商企业出口贸易产品质量提升也起到促进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史丹 叶云岭 于海潮
技术转移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考察国内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2007~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转让详情数据,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考察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转移可以带动产业升级,国际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大于国内技术转移。异质性检验表明,地理区位更具优势的城市、城市群范围内的城市更能发挥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地区促进效应分析表明,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加强创新积累可以促进国内技术转出、国际技术转入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可以促进国际技术转出对产业升级的正面效应。以上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与加快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
双循环 技术转移 产业升级 促进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薪吉 袁堂军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有必要厘清哪些因素影响就业变动。在推算中国1995—2021年97个行业大类就业人数及技能构成的基础上,采用全球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和分层结构分解法,对中国1995—2021年就业变动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由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环节,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慢于平均高等教育扩张速度,劳动力资源错配现象较为明显;1995—2021年国内循环始终主导就业增长,2001年入世后国际循环驱动效果更为显著,但在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后,其随外需的走弱而逐渐下降;在内需层面,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劳动密集型服务品和公共服务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且在2007年后更为突出,国内消费升级的就业驱动效果显著;在外需层面,劳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在2001—2007年达到峰值,其后进入下行区间。据此,建议稳步推进产业升级以缓解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居民增收以扩大内需和引导消费结构改善进而推动就业增长,注意防控国际生产环节转移和消费结构改变等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关键词:
就业 双循环 最终需求 消费结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孟凡新
数字平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组织形式,也是数字经济循环系统的重要环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数字平台治理不仅关系到国内居民消费和产业链升级,也与高质量对外开放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数字平台发展存在基础性制度不健全、监管有效性和适应性不足、平台安全风险防范不强,标准体系国际对接不畅等问题。需要结合数字平台发展的特点和国情走出“中国模式”:一方面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机制,强化数字平台的公平竞争、提升数字平台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不断做大做强国内循环;另一方面继续推动数字平台在规制、技术、标准层面不断创新,将我国的市场优势、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技术优势、规则优势,推动形成内循环带动外循环,进而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