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69)
2023(17022)
2022(14636)
2021(13699)
2020(11400)
2019(25931)
2018(25384)
2017(48139)
2016(26221)
2015(29299)
2014(28544)
2013(28135)
2012(25570)
2011(23147)
2010(22694)
2009(21022)
2008(20014)
2007(17027)
2006(14780)
2005(12581)
作者
(75566)
(62828)
(62453)
(59164)
(39712)
(30068)
(28158)
(24794)
(23897)
(22006)
(21245)
(21175)
(19647)
(19599)
(19216)
(19198)
(19004)
(18694)
(17853)
(17841)
(15742)
(15151)
(15048)
(14151)
(14051)
(13769)
(13753)
(13691)
(12590)
(12395)
学科
(100649)
经济(100535)
管理(71811)
(67737)
(54764)
企业(54764)
方法(47130)
数学(41297)
数学方法(40900)
中国(30132)
(28108)
(24740)
(22573)
业经(22484)
(21936)
贸易(21926)
(21393)
农业(18857)
地方(18020)
(17518)
环境(16866)
(16101)
理论(15853)
技术(15765)
(15330)
财务(15264)
财务管理(15240)
(15228)
银行(15158)
(14478)
机构
大学(367611)
学院(365761)
(148099)
经济(145272)
管理(142156)
研究(126445)
理学(124657)
理学院(123250)
管理学(121100)
管理学院(120468)
中国(92929)
科学(80498)
(77672)
(65287)
(63836)
(63779)
研究所(59158)
业大(59052)
中心(56284)
财经(52727)
农业(51899)
(49662)
北京(48727)
(48324)
(47829)
师范(47272)
(45610)
经济学(45437)
经济学院(41196)
(40342)
基金
项目(260312)
科学(203908)
基金(189720)
研究(185830)
(168343)
国家(166984)
科学基金(141800)
社会(118266)
社会科(112036)
社会科学(112010)
基金项目(100648)
(99961)
自然(93223)
自然科(91085)
自然科学(91057)
自然科学基金(89449)
(85516)
教育(85244)
资助(77689)
编号(74237)
成果(59086)
重点(58797)
(57444)
(55458)
(54476)
课题(51018)
创新(50817)
科研(50266)
国家社会(49252)
教育部(48947)
期刊
(152951)
经济(152951)
研究(104064)
中国(65272)
学报(65214)
(58935)
科学(57541)
管理(49419)
大学(48364)
(46026)
学学(45766)
农业(41365)
教育(39122)
技术(28502)
(27155)
金融(27155)
经济研究(26616)
业经(25433)
财经(25124)
(21843)
(21642)
问题(20046)
科技(18557)
(17918)
图书(17848)
(17229)
业大(16988)
技术经济(16641)
理论(16412)
商业(15836)
共检索到5147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薪吉   袁堂军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有必要厘清哪些因素影响就业变动。在推算中国1995—2021年97个行业大类就业人数及技能构成的基础上,采用全球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和分层结构分解法,对中国1995—2021年就业变动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由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环节,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慢于平均高等教育扩张速度,劳动力资源错配现象较为明显;1995—2021年国内循环始终主导就业增长,2001年入世后国际循环驱动效果更为显著,但在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后,其随外需的走弱而逐渐下降;在内需层面,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劳动密集型服务品和公共服务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且在2007年后更为突出,国内消费升级的就业驱动效果显著;在外需层面,劳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在2001—2007年达到峰值,其后进入下行区间。据此,建议稳步推进产业升级以缓解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居民增收以扩大内需和引导消费结构改善进而推动就业增长,注意防控国际生产环节转移和消费结构改变等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董海芳  耿丽君  
跨境物流作为影响跨境电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承担着将货物安全送达消费者的责任,其服务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消费的购买体验。因此,选择合适跨境物流是所有跨境电商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跨境电商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下选择跨境物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跨境电商企业与跨境物流企业优化服务提供指导依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史丹  叶云岭  于海潮  
技术转移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考察国内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2007~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转让详情数据,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考察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转移可以带动产业升级,国际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大于国内技术转移。异质性检验表明,地理区位更具优势的城市、城市群范围内的城市更能发挥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地区促进效应分析表明,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加强创新积累可以促进国内技术转出、国际技术转入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可以促进国际技术转出对产业升级的正面效应。以上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与加快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刘慧玲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正确认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结合1995—2018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构分解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内国际因素。研究发现,国内循环变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循环变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明显。国内循环中,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和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使得第一产业占比降低、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逐渐走向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和整体升级;但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并未带来制造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国内部分高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的。国际循环中,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2006年之前和之后分别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扩张,带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的溢出效应推动下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发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从优化需求结构、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发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鹏羽  
本文从跨境电商互联网信息化水平、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电商政策四个维度构建了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采用2013-2020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就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信息化水平、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电商政策都是影响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因素,但跨境电商互联网信息化水平、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电商政策对我国进口跨境电商和出口跨境电商的影响效应却存在显著异质性。相比较而言,跨境电商互联网信息化水平、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对出口跨境电商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而跨境电商政策对进口跨境电商的赋能作用更强;同时,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性,建有跨境电商综试区运行时间达到2年及以上的区域,跨境电商互联网信息化水平、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电商政策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效应更强烈,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弱。最后,文章从提升跨境电商互联网信息化水平、加快跨境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和扩大跨境电商综试区覆盖面及经验成果的可复制推广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昀   付琳   唐卓伟   孙晓华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视角探究高铁建设对制造企业服务融合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建设对制造企业服务融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高铁促进了制造企业嵌入式服务水平提升,显著减少混入式服务融合;高铁建设通过国内市场可达性与市场竞争的增加促进制造企业服务融合;国际市场可达性和市场竞争的增加不利于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袁小慧   李雪阳  
研究立足中国双循环发展战略,构建内嵌中国区域的全球投入产出表,基于增加值供给和需求分析不同行业参与国内区域、RCEP区域以及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的互动及收益情况。研究发现:在双循环供需流向方面,中国各省市区和大部分行业参与价值链互动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国内价值链、RCEP区域价值链、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在具体行业方面,机械工业表现出明显的内陆沿海差异,金属品冶炼及制品业呈现出向极性,即特定区域间相对突出的强增加值流向联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显示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两极性。在收益方面,两端依靠国内价值链的内循环模式价值链收益最高,而两端依靠RCEP区域价值链的外循环模式价值链收益最低。鉴此,应进一步发挥国内资源和市场优势,促进多元合作与区域互动,并通过多种路径减少外部经济依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牛猛  王振国  张亚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本文纳入功能分工的新视角,采用全球价值链生产率修正全球价值链就业测度指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提供的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序列和相匹配的劳动力职业就业数据库,从“总量”和“增量”两个维度,考察中国嵌入双循环从事不同功能活动类型的全球价值链就业变化,并采用构建的链式结构分解分析技术探究其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基本形成“内需为主、外需赋能”双轮驱动的就业增长模式,且嵌入内(外)循环对中国市场(制造)活动的全球价值链就业带动作用更强,而对总部经济活动的就业带动有限。结构分解结果显示:生产侧方面,劳动生产率提升是抑制中国各类功能就业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制造类和市场类就业,但这种负向作用被生产结构的本地化扩张部分弥补;需求侧方面,内循环规模扩张是拉动中国各类全球价值链功能性就业增长的主引擎,而外循环嵌入虽然也推动实现一定程度的就业增长,但明显弱于内循环。本文对于理解双循环嵌入下的中国就业功能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以及未来如何有效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孟凡新  
数字平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组织形式,也是数字经济循环系统的重要环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数字平台治理不仅关系到国内居民消费和产业链升级,也与高质量对外开放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数字平台发展存在基础性制度不健全、监管有效性和适应性不足、平台安全风险防范不强,标准体系国际对接不畅等问题。需要结合数字平台发展的特点和国情走出“中国模式”:一方面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机制,强化数字平台的公平竞争、提升数字平台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不断做大做强国内循环;另一方面继续推动数字平台在规制、技术、标准层面不断创新,将我国的市场优势、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技术优势、规则优势,推动形成内循环带动外循环,进而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冯文华  
本文分别对我国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测度评价,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两系统间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期内我国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呈整体上升趋势,且该指数主要受益于技术进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省域多集中于东部地区。数字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实现了初级协调的演变,中部地区从濒临失调到基本协调演变,西部地区从轻度失调向濒临失调阶段转变。从影响因素来看,产业结构水平、科技创新投入、对外开放水平及城镇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正向作用。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金生   屈豆豆   王振国  
文章利用OECD公布的2000~2019年全球区域间企业投入产出数据库和配套的就业数据库,基于内外资互促、双循环联动的就业效应分解框架,从国家、行业和企业3个层次分析双循环的发展态势对中国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内循环水平及其就业效应远高于外循环;不同类型的外循环之间,复杂外循环水平及其带动的就业均超过简单外循环。分行业来看,服务业参与双循环带动的就业最多,且呈上升趋势,是促就业的牵引器;农业参与双循环带动的就业数量呈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其总量仅次于服务业,是稳就业的缓冲器;制造业参与双循环的就业带动效应位列第三,且随时间变化不大,是保就业的稳定器。分企业类型来看,内资企业间的循环创造的增加值和带动的就业最多,且呈上升趋势;内外资企业间的循环和外资企业间的循环带动的就业规模次之,且随时间有所下降。总体上,双循环表现出“内外资互促、内循环拉动、外循环赋能”的就业效应。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中间供给和最终需求的就业带动效应为正,抵消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值率对就业的负向影响,保证了就业平稳增长;各因素的贡献存在行业与时期异质性。文章认为,坚持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通过企业间分工合作推动供需良性互动,是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机制保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房雅婷  王子龙  
深入分析“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行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重点因素对企业知识转移的动态影响,并给出提升企业知识转移效率的具体方案。结果表明,发送企业知识存量、接收企业知识存量以及转移知识量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速率不断提高;知识转移关系网络密度和“双循环”政策支持力度对知识转移活动具有推动作用;过高或过低的转移媒介均会对知识转移产生阻碍作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高运胜  金添阳  
欧洲新能源汽车"补贴"和"罚款"政策频出,加之主流车企入驻助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从中国转移到欧洲。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面临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新窗口期。良好的国内外生产要素支撑、激增国际市场需求、相关国内外产业配套与整合能力以及政府政策支持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了战略契机,但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严格技术标准与供应链中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需要以研发三电技术为突破口,带动产业链整合创新与智能化转型,优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来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家国   许浩楠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暴露我国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严重威胁我国国家产业安全,如何构建全球供应链韧性体系以抵御外部挑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我国供应链韧性建设指明了路径。在厘清新挑战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格局构建供应链韧性闭环循环路径。以基础创新为开关形成“动态迭代”的内循环供应链韧性建设路径,以“三力协同”为源泉推动外循环供应链“四位一体”的韧性建设,设计“一体两翼”路径实现联动韧性建设。根据战略路径的规划,提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内而外”的中国式供应链韧性建设的对策建议,在全球碎片化趋势下部署中国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云岭  
技术转移作为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对于加快制造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2009—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转让详情数据,从国内、国际双重视角出发,全面考察技术转移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国内技术转入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分区域来看,国内技术转入带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带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促进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表明,劳动力流动可以强化国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带动效果和国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抑制作用。以上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与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