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64)
2023(15969)
2022(13751)
2021(12805)
2020(10637)
2019(23731)
2018(23671)
2017(45302)
2016(24645)
2015(27221)
2014(26548)
2013(26172)
2012(23585)
2011(21131)
2010(20713)
2009(19037)
2008(18032)
2007(15580)
2006(13411)
2005(11169)
作者
(71136)
(59052)
(58885)
(55564)
(37283)
(28319)
(26502)
(23269)
(22340)
(20806)
(19879)
(19736)
(18599)
(18307)
(18102)
(18053)
(17915)
(17663)
(16863)
(16832)
(14921)
(14293)
(14137)
(13419)
(13228)
(13044)
(12981)
(12873)
(11840)
(11826)
学科
(94722)
经济(94623)
管理(70960)
(69192)
(56518)
企业(56518)
方法(43496)
数学(37456)
数学方法(37077)
(27583)
中国(23908)
(23140)
业经(22945)
(21067)
技术(19891)
地方(19167)
农业(18868)
(18683)
贸易(18677)
(18147)
环境(15824)
(15815)
理论(15662)
(15280)
产业(14775)
(14636)
财务(14564)
财务管理(14542)
企业财务(13723)
(13167)
机构
学院(342658)
大学(341006)
管理(136567)
(133841)
经济(131102)
理学(119942)
理学院(118652)
管理学(116550)
管理学院(115969)
研究(112624)
中国(79833)
科学(73206)
(71299)
(61426)
(56976)
业大(56906)
(56413)
研究所(52175)
中心(50788)
农业(48796)
(47779)
财经(47125)
(44200)
北京(44032)
师范(43653)
(42985)
(40906)
经济学(39907)
(39067)
技术(38227)
基金
项目(246632)
科学(192819)
基金(177813)
研究(176398)
(157242)
国家(155954)
科学基金(133138)
社会(111021)
社会科(105296)
社会科学(105270)
(97965)
基金项目(95372)
自然(88009)
自然科(85940)
自然科学(85917)
自然科学基金(84382)
(82264)
教育(80297)
资助(71896)
编号(71484)
成果(55525)
重点(55344)
(53301)
(52927)
(52528)
创新(48953)
课题(48653)
科研(47336)
计划(45944)
国家社会(45535)
期刊
(140020)
经济(140020)
研究(92831)
学报(60150)
中国(59139)
(55504)
科学(53199)
管理(47711)
大学(44405)
学学(42289)
(41513)
农业(38882)
教育(35791)
技术(30135)
业经(25644)
(23177)
金融(23177)
经济研究(23155)
财经(21886)
(19883)
科技(19286)
(18828)
问题(18347)
技术经济(17316)
(16852)
图书(16647)
业大(16170)
商业(16132)
理论(15288)
现代(15052)
共检索到472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史丹  叶云岭  于海潮  
技术转移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考察国内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2007~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转让详情数据,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考察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转移可以带动产业升级,国际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大于国内技术转移。异质性检验表明,地理区位更具优势的城市、城市群范围内的城市更能发挥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地区促进效应分析表明,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加强创新积累可以促进国内技术转出、国际技术转入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可以促进国际技术转出对产业升级的正面效应。以上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与加快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云岭  
技术转移作为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对于加快制造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2009—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转让详情数据,从国内、国际双重视角出发,全面考察技术转移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国内技术转入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分区域来看,国内技术转入带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带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促进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表明,劳动力流动可以强化国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带动效果和国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抑制作用。以上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与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刘慧玲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正确认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结合1995—2018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构分解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内国际因素。研究发现,国内循环变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循环变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明显。国内循环中,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和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使得第一产业占比降低、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逐渐走向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和整体升级;但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并未带来制造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国内部分高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的。国际循环中,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2006年之前和之后分别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扩张,带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的溢出效应推动下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发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从优化需求结构、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发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宁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国需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已随着国内产业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获得飞速发展;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相对偏低,高附加值的服务部门国际竞争力偏弱。因此,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当前的发展关键在于调整生产供应链,继续沿着“一带一路”开辟新市场,面向发展中国家进行顺梯度OFDI(对外直接投资),这是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基于此,通过建立空间杜宾回归模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实证,探究双循环视角下顺梯度OFDI影响产业升级的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薪吉   袁堂军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有必要厘清哪些因素影响就业变动。在推算中国1995—2021年97个行业大类就业人数及技能构成的基础上,采用全球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和分层结构分解法,对中国1995—2021年就业变动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由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环节,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慢于平均高等教育扩张速度,劳动力资源错配现象较为明显;1995—2021年国内循环始终主导就业增长,2001年入世后国际循环驱动效果更为显著,但在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后,其随外需的走弱而逐渐下降;在内需层面,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劳动密集型服务品和公共服务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且在2007年后更为突出,国内消费升级的就业驱动效果显著;在外需层面,劳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在2001—2007年达到峰值,其后进入下行区间。据此,建议稳步推进产业升级以缓解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居民增收以扩大内需和引导消费结构改善进而推动就业增长,注意防控国际生产环节转移和消费结构改变等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董海芳  耿丽君  
跨境物流作为影响跨境电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承担着将货物安全送达消费者的责任,其服务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消费的购买体验。因此,选择合适跨境物流是所有跨境电商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跨境电商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下选择跨境物流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跨境电商企业与跨境物流企业优化服务提供指导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昀   付琳   唐卓伟   孙晓华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视角探究高铁建设对制造企业服务融合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建设对制造企业服务融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高铁促进了制造企业嵌入式服务水平提升,显著减少混入式服务融合;高铁建设通过国内市场可达性与市场竞争的增加促进制造企业服务融合;国际市场可达性和市场竞争的增加不利于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房雅婷  王子龙  
深入分析“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双循环”视角下企业知识转移行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重点因素对企业知识转移的动态影响,并给出提升企业知识转移效率的具体方案。结果表明,发送企业知识存量、接收企业知识存量以及转移知识量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速率不断提高;知识转移关系网络密度和“双循环”政策支持力度对知识转移活动具有推动作用;过高或过低的转移媒介均会对知识转移产生阻碍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欧雅  
本文基于双循环视角下,采用我国2017-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类型市场开放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市场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但不同类型市场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正向赋能作用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相较于贸易开放,FDI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正向赋能作用更强。产业结构在市场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正向赋能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助力居民消费升级。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结构在不同类型市场开放对居民消费升级的赋能中所表现出来的中介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对而言,产业结构在FDI开放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强。最后,本文从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确保我国市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相比于贸易开放,我国更应该注重FDI开放;持续放宽外商直接投资的准入条件和营造良好的市场开放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孟凡新  
数字平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组织形式,也是数字经济循环系统的重要环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数字平台治理不仅关系到国内居民消费和产业链升级,也与高质量对外开放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数字平台发展存在基础性制度不健全、监管有效性和适应性不足、平台安全风险防范不强,标准体系国际对接不畅等问题。需要结合数字平台发展的特点和国情走出“中国模式”:一方面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机制,强化数字平台的公平竞争、提升数字平台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不断做大做强国内循环;另一方面继续推动数字平台在规制、技术、标准层面不断创新,将我国的市场优势、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技术优势、规则优势,推动形成内循环带动外循环,进而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赵谦诚  
双循环新发展战略为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指引,推动重要农产品产业链趋向闭环。目前我国重要农产品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产需不匹配导致的产业链失衡,竞争力缺乏增加的断链、堵点风险以及外资持续渗入加剧的产业链控制隐患。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提出应对策略,一是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二是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良性互动完善重要农产品产业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史海燕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同时要求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双循环背景下,实现农村消费拓展与提振升级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当前农村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质量不断提升。但是在经济循环过程中,还存在农民收入不稳定、农村社会保障不充分、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多、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等因素制约着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所以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县域体系的辐射功能、积极提升面向农村消费服务质量、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措施、转变农民消费理念等系列措施来促进农村市场流通、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健全城乡之间的经济循环。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家国   许浩楠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暴露我国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严重威胁我国国家产业安全,如何构建全球供应链韧性体系以抵御外部挑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我国供应链韧性建设指明了路径。在厘清新挑战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格局构建供应链韧性闭环循环路径。以基础创新为开关形成“动态迭代”的内循环供应链韧性建设路径,以“三力协同”为源泉推动外循环供应链“四位一体”的韧性建设,设计“一体两翼”路径实现联动韧性建设。根据战略路径的规划,提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内而外”的中国式供应链韧性建设的对策建议,在全球碎片化趋势下部署中国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袁小慧   李雪阳  
研究立足中国双循环发展战略,构建内嵌中国区域的全球投入产出表,基于增加值供给和需求分析不同行业参与国内区域、RCEP区域以及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的互动及收益情况。研究发现:在双循环供需流向方面,中国各省市区和大部分行业参与价值链互动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国内价值链、RCEP区域价值链、全球其他区域价值链。在具体行业方面,机械工业表现出明显的内陆沿海差异,金属品冶炼及制品业呈现出向极性,即特定区域间相对突出的强增加值流向联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显示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两极性。在收益方面,两端依靠国内价值链的内循环模式价值链收益最高,而两端依靠RCEP区域价值链的外循环模式价值链收益最低。鉴此,应进一步发挥国内资源和市场优势,促进多元合作与区域互动,并通过多种路径减少外部经济依赖。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蔡涟   张亚斌   刘子健   王振国  
本文依据开放系统中价值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四大活动在境内外供需对接构成的循环,理解和界定了国内、国际循环,在1965—2020年的长期视角下和1995—2020年的短中期视角下,对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进行了国家(地区)层面和产业层面的测度、增加值分解及结构分解。研究发现:在长周期视角下,世界各国(地区)仍表现出国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短期视角下,中国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都呈现出国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由外向内转变的趋势。截至2020年,在整体层面上,中国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已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一,其中,国内循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较强,而国际循环经济增长的韧性相对不足;在产业层面上,中国的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产业以及全部三类制造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全部四类服务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都显著小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服务业国内循环经济体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增加值率较低和国内消费总规模不足。兼顾上述国内国际循环的现状、短期和长期趋势,中国应在供给侧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并在需求侧进一步提升国内消费规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