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6)
- 2023(8823)
- 2022(7078)
- 2021(6208)
- 2020(4752)
- 2019(10476)
- 2018(10077)
- 2017(19881)
- 2016(10327)
- 2015(10718)
- 2014(10048)
- 2013(9626)
- 2012(8522)
- 2011(7586)
- 2010(7270)
- 2009(6411)
- 2008(5612)
- 2007(4716)
- 2006(3988)
- 2005(3325)
- 学科
- 济(40629)
- 经济(40593)
- 管理(33469)
- 业(27843)
- 企(23304)
- 企业(23304)
- 方法(15987)
- 数学(13905)
- 数学方法(13787)
- 环境(12950)
- 财(12037)
- 中国(11311)
- 农(11302)
- 业经(10482)
- 学(8598)
- 贸(8326)
- 贸易(8323)
- 制(8165)
- 易(8114)
- 产业(7968)
- 地方(7894)
- 划(7718)
- 务(7707)
- 财务(7698)
- 财务管理(7688)
- 农业(7479)
- 企业财务(7350)
- 和(7066)
- 银(6551)
- 银行(6540)
- 机构
- 学院(135986)
- 大学(131985)
- 济(59745)
- 经济(58836)
- 管理(53006)
- 理学(46937)
- 理学院(46483)
- 管理学(45775)
- 管理学院(45523)
- 研究(42173)
- 中国(31180)
- 财(27054)
- 京(25148)
- 科学(24447)
- 财经(22341)
- 经(20465)
- 经济学(20047)
- 中心(19662)
- 所(19026)
- 农(18584)
- 江(18410)
- 经济学院(18404)
- 业大(18359)
- 研究所(17455)
- 财经大学(16913)
- 范(16834)
- 师范(16641)
- 院(16159)
- 商学(15338)
- 商学院(15159)
- 基金
- 项目(99077)
- 科学(80510)
- 研究(74138)
- 基金(74093)
- 家(64235)
- 国家(63756)
- 科学基金(56213)
- 社会(50558)
- 社会科(48256)
- 社会科学(48247)
- 省(39219)
- 基金项目(39174)
- 自然(34837)
- 自然科(34077)
- 自然科学(34071)
- 教育(33820)
- 自然科学基金(33458)
- 划(32617)
- 编号(29143)
- 资助(28342)
- 发(22784)
- 重点(22768)
- 部(21976)
- 国家社会(21868)
- 创(21817)
- 成果(21506)
- 创新(20370)
- 制(20050)
- 人文(19574)
- 课题(19558)
共检索到1832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钰冰 郭凯明
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变革中,准确把握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双循环下供需结构转型视角为此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定量参考。本文发现,中国经济供给结构中各个产业之间和需求结构中各类需求之间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别,且都呈现趋势性转变。本文由此构建了把一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分解到各个产业和各类需求的发展核算框架,以及为满足特定国家特定需求的各个国家相关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数据库,以此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供需动因进行了定量分解。本文发现,中国初级产品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与水生产供应业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碳排放总量上升和碳排放强度下降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供需结构转型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中国供给侧碳排放总量的出口(净出口)贡献率高达20%~30%(10%~25%),而消费品和投资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总量的进口贡献率基本在10%以内。本文研究表明,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一个能源替代技术和使用技术的创新问题,而且是一个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资源配置密切相关的发展问题,这为中国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刘慧玲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正确认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结合1995—2018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构分解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内国际因素。研究发现,国内循环变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循环变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明显。国内循环中,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和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使得第一产业占比降低、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逐渐走向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和整体升级;但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并未带来制造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国内部分高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的。国际循环中,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2006年之前和之后分别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扩张,带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的溢出效应推动下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发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从优化需求结构、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发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丽 闫浩琳 原彤 李恺
202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转型模式升级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零售企业该如何把握线上线下的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供应链全渠道进行转型升级,成为整个零售行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以消费者最终需求和消费者体验为出发点,对传统零售企业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转型升级提出建议。
关键词:
“双循环” 零售业转型 SWOT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耀凯 罗正业 黄海燕
本文基于200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居民消费升级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消费升级的碳减排效应非常显著,生存型消费需求提高了碳排放强度,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的增长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消费升级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间接抑制了碳排放强度的上升。最后,文章从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畅通消费升级碳减排效应传导路径等方面提出促进消费升级,抑制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涵 郭凯明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率提高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政策着力点。本文提出,准确把握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不仅应当重视不同要素的错配程度及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应重点突出、统筹推进,而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充分评估改革通过改进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增强产业比较优势的经济机制。本文建立了一个内生国际贸易结构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其中纳入了要素市场存在摩擦和结构差异、内外需的产业构成存在差别并且内生演化等中国经济特征。研究发现,降低高技能劳动、低技能劳动和资本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成本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业比重、增强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和低技能劳动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高技能劳动;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应为降低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流动成本,促进更高比例的资本和高技能劳动从服务业流向制造业;低技能劳动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应为降低农业和非农业间的流动成本,促进更高比例的低技能劳动从农业流向非农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高琦 闫婷
本文基于我国2007-2022年200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实施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有助于降低商贸流通业碳排放水平,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是低碳试点城市建设政策促进商贸流通业碳减排的重要机制。此外,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能够有效促进非资源型城市商贸流通业碳减排过程。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珊 湛泳
随着我国迈入“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攻坚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赋能聚力”和“加档提速”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文章基于2003—2020年2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选用多期DID模型和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显著降低区域碳排放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是智慧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其中数字化发展和绿色创新能力较好、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的城市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向赋能可以开创循环经济新格局,对区域经济减污降碳和绿色转型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的核心结论有助于激活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碳减排效应的“创新红利”和“结构红利”,也为实现“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愿景提供了路径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蔡涟 张亚斌 刘子健 王振国
本文依据开放系统中价值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四大活动在境内外供需对接构成的循环,理解和界定了国内、国际循环,在1965—2020年的长期视角下和1995—2020年的短中期视角下,对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进行了国家(地区)层面和产业层面的测度、增加值分解及结构分解。研究发现:在长周期视角下,世界各国(地区)仍表现出国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短期视角下,中国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都呈现出国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由外向内转变的趋势。截至2020年,在整体层面上,中国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已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一,其中,国内循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较强,而国际循环经济增长的韧性相对不足;在产业层面上,中国的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产业以及全部三类制造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全部四类服务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都显著小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服务业国内循环经济体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增加值率较低和国内消费总规模不足。兼顾上述国内国际循环的现状、短期和长期趋势,中国应在供给侧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并在需求侧进一步提升国内消费规模。
关键词:
双循环 价值循环 增加值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穆明辉
消费内循环和进出口贸易外循环共同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如何协调好内源性动力和外源性动力的合力作用,是政策当局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双循环视角,考察了进出口贸易外循环对我国居民消费内循环结构优化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产业结构在进出口贸易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会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产生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但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直接影响效应强度存在差异性,进口贸易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的驱动效应更强。产业结构在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中发挥重要的中介效应,能够使得进出口贸易通过产业结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且这种间接的中介效应在出口贸易中表现更强。同时,无论是进出口贸易发展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产生的直接效应,还是进出口贸易通过产业结构进行传递的间接效应,均存在明显的东中西区域差异性,总体表现为东中西“梯度递减”的特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邵朝对 苏丹妮
本文构建了包含多阶段生产和内生移民决策的价值链空间均衡模型,对中国价值链分工进行福利评估和空间解构。反事实显示:2002-2012年中国贸易成本的变动在多阶段生产呈放大福利变动区间的趋势特征和链条延伸偏向中西部的区域特征,使中国整体福利提升2.71%,且这主要是由境内贸易成本变动引起。解构空间路径表明,国内价值链在价值链双循环中起主导作用,东部在联结国内价值链循环中扮演关键角色;当分别关闭国内和全球价值链循环时,省区整体上未出现自我封闭的本地化趋势。此外,国内价值链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外部冲击对国内福利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来仍可通过内部改革提升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和效益。由于多阶段生产能更充分地利用地区比较优势,因贸易成本变动引致的移民互动机制在多阶段生产的影响小于迂回生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邵朝对 苏丹妮
本文构建了包含多阶段生产和内生移民决策的价值链空间均衡模型,对中国价值链分工进行福利评估和空间解构。反事实显示:2002—2012年中国贸易成本的变动在多阶段生产呈放大福利变动区间的趋势特征和链条延伸偏向中西部的区域特征,使中国整体福利提升2.71%,且这主要是由境内贸易成本变动引起。解构空间路径表明,国内价值链在价值链双循环中起主导作用,东部在联结国内价值链循环中扮演关键角色;当分别关闭国内和全球价值链循环时,省区整体上未出现自我封闭的本地化趋势。此外,国内价值链在很大程度上抵御了外部冲击对国内福利造成的不利影响,未来仍可通过内部改革提升国内价值链分工水平和效益。由于多阶段生产能更充分地利用地区比较优势,因贸易成本变动引致的移民互动机制在多阶段生产的影响小于迂回生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史丹 叶云岭 于海潮
技术转移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考察国内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2007~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转让详情数据,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考察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转移可以带动产业升级,国际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大于国内技术转移。异质性检验表明,地理区位更具优势的城市、城市群范围内的城市更能发挥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地区促进效应分析表明,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加强创新积累可以促进国内技术转出、国际技术转入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可以促进国际技术转出对产业升级的正面效应。以上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与加快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
双循环 技术转移 产业升级 促进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孟凡新
数字平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组织形式,也是数字经济循环系统的重要环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数字平台治理不仅关系到国内居民消费和产业链升级,也与高质量对外开放密切相关。当前我国数字平台发展存在基础性制度不健全、监管有效性和适应性不足、平台安全风险防范不强,标准体系国际对接不畅等问题。需要结合数字平台发展的特点和国情走出“中国模式”:一方面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机制,强化数字平台的公平竞争、提升数字平台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不断做大做强国内循环;另一方面继续推动数字平台在规制、技术、标准层面不断创新,将我国的市场优势、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技术优势、规则优势,推动形成内循环带动外循环,进而实现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局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薪吉 袁堂军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有必要厘清哪些因素影响就业变动。在推算中国1995—2021年97个行业大类就业人数及技能构成的基础上,采用全球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和分层结构分解法,对中国1995—2021年就业变动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由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环节,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慢于平均高等教育扩张速度,劳动力资源错配现象较为明显;1995—2021年国内循环始终主导就业增长,2001年入世后国际循环驱动效果更为显著,但在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后,其随外需的走弱而逐渐下降;在内需层面,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劳动密集型服务品和公共服务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且在2007年后更为突出,国内消费升级的就业驱动效果显著;在外需层面,劳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在2001—2007年达到峰值,其后进入下行区间。据此,建议稳步推进产业升级以缓解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居民增收以扩大内需和引导消费结构改善进而推动就业增长,注意防控国际生产环节转移和消费结构改变等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关键词:
就业 双循环 最终需求 消费结构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欧雅
本文基于双循环视角下,采用我国2017-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类型市场开放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市场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但不同类型市场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正向赋能作用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相较于贸易开放,FDI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正向赋能作用更强。产业结构在市场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正向赋能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助力居民消费升级。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结构在不同类型市场开放对居民消费升级的赋能中所表现出来的中介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对而言,产业结构在FDI开放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强。最后,本文从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确保我国市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相比于贸易开放,我国更应该注重FDI开放;持续放宽外商直接投资的准入条件和营造良好的市场开放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