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24)
- 2023(16676)
- 2022(13962)
- 2021(12760)
- 2020(10662)
- 2019(23480)
- 2018(22959)
- 2017(43349)
- 2016(23413)
- 2015(25707)
- 2014(25019)
- 2013(24734)
- 2012(22366)
- 2011(20196)
- 2010(20080)
- 2009(19364)
- 2008(19131)
- 2007(17071)
- 2006(15164)
- 2005(13928)
- 学科
- 济(101846)
- 经济(101695)
- 业(91055)
- 管理(83713)
- 企(80747)
- 企业(80747)
- 方法(41783)
- 数学(33285)
- 数学方法(33063)
- 财(33063)
- 农(32396)
- 业经(31270)
- 中国(27923)
- 制(24338)
- 务(22679)
- 财务(22655)
- 财务管理(22627)
- 农业(22518)
- 企业财务(21462)
- 贸(20598)
- 贸易(20586)
- 易(20113)
- 技术(18806)
- 地方(18467)
- 体(17767)
- 和(17750)
- 划(17458)
- 策(16673)
- 环境(16459)
- 银(16197)
- 机构
- 学院(338352)
- 大学(333728)
- 济(148298)
- 经济(145773)
- 管理(131748)
- 研究(114480)
- 理学(113492)
- 理学院(112299)
- 管理学(110853)
- 管理学院(110217)
- 中国(91155)
- 财(69694)
- 京(69610)
- 科学(67788)
- 农(60898)
- 所(57554)
- 财经(55124)
- 研究所(52007)
- 中心(51423)
- 江(50352)
- 经(50238)
- 业大(49955)
- 农业(48010)
- 经济学(46058)
- 北京(43410)
- 经济学院(41570)
- 院(41103)
- 财经大学(40793)
- 范(39272)
- 州(39165)
- 基金
- 项目(224575)
- 科学(179114)
- 基金(166615)
- 研究(162579)
- 家(146391)
- 国家(145145)
- 科学基金(125004)
- 社会(108398)
- 社会科(102919)
- 社会科学(102898)
- 基金项目(87656)
- 省(86725)
- 自然(79761)
- 自然科(77946)
- 自然科学(77919)
- 自然科学基金(76599)
- 教育(72699)
- 划(72609)
- 资助(66872)
- 编号(63091)
- 重点(50884)
- 部(50241)
- 创(49871)
- 成果(49837)
- 发(49041)
- 国家社会(46215)
- 业(46138)
- 创新(46004)
- 制(45618)
- 课题(43427)
- 期刊
- 济(167143)
- 经济(167143)
- 研究(99583)
- 中国(65711)
- 农(57246)
- 财(56807)
- 管理(52785)
- 学报(52079)
- 科学(50210)
- 大学(39808)
- 农业(38968)
- 学学(38216)
- 融(32534)
- 金融(32534)
- 业经(28871)
- 财经(28234)
- 经济研究(27577)
- 技术(27548)
- 教育(27047)
- 经(24365)
- 业(22932)
- 问题(21818)
- 贸(19095)
- 技术经济(17918)
- 世界(17701)
- 国际(16916)
- 版(16260)
- 现代(16082)
- 商业(16067)
- 科技(15565)
共检索到5057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玲玲 张恪渝
伴随国际生产网络分工日益深入经济体内部,国际生产网络与国内生产网络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嵌套体系。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国际间商品与服务的流通,同样也会促进国内区域间产业与要素的转移,进而影响中国区域制造业格局。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以RCEP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GTAP模型与中国区域Sino-TERM模型的软链接,从区域层面量化评估RCE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效应;另一方面,本文在CGE模型内部扩展了传统Fan分解方法,以有效剥离省际间流入流出效应,进而深入分解双循环视域下RCEP建立对中国区域制造业产出的影响。文中设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政策情景,研究发现:(1)三种政策情景下,RCEP的建立将对中国区域实际GDP、居民福利及进出口等宏观方面具有积极影响;(2)从区域层面看,RCEP的建立对不同区域制造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产业层面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RCEP的影响较为显著,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次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较弱;(3)传统Fan分解结果表明,RCEP的建立对中国区域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是出口市场效应较为显著;而扩展的Fan分解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行业产出的扩展Fan分解结果有所不同,进口市场效应与国内省外流入效应较为显著。鉴于不同行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程度有所不同,而RCEP建立通过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影响程度也将有所差异。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杜传忠 管海锋
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是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因素。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从系统和结构的视角模拟了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对制造业附加值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制造业附加值变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有效提高了制造业附加值,这一作用会在产业关联与产业循环作用下向其他部门传导;分制造业部门看,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对制造业附加值的提高作用在先进制造业中更为明显;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通过引致需求和优化要素间投入结构对制造业附加值产生重要提升作用;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变动对提高制造业附加值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别。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云岭
技术转移作为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对于加快制造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2009—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转让详情数据,从国内、国际双重视角出发,全面考察技术转移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国内技术转入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促进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带动本地区制造业集聚并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分区域来看,国内技术转入带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内技术转出抑制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入带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制造业集聚,国际技术转出促进东部、中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劳动力流动的促进效应表明,劳动力流动可以强化国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入、国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带动效果和国内技术转出对制造业集聚的抑制作用。以上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与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昀 付琳 唐卓伟 孙晓华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视角探究高铁建设对制造企业服务融合的影响。结果发现:高铁建设对制造企业服务融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高铁促进了制造企业嵌入式服务水平提升,显著减少混入式服务融合;高铁建设通过国内市场可达性与市场竞争的增加促进制造企业服务融合;国际市场可达性和市场竞争的增加不利于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彦
以中日韩高端制造业合作为例,探索和重构具有"区域特色"和"高质发展"的区域价值链分工体系,既有助于RCEP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亦是构建"国内-区域双循环"大格局中的前沿课题。研究发现,中日韩高端制造业区域价值链合作的基础夯实,但链主地位之争、竞合关系调整、外部不确定因素等关键问题可能演变为风险。中日韩三国可在合作中探索"高融合新理念""多层次新模式""多维度+双循环新路径"三位一体的"中日韩+X"区域价值链合作新框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段丰乐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知识产权金融覆盖广度、延伸深度均得以升级,渐趋特色化、国际化。但目前知识产权金融发展仍面临保障机制落实不到位、金融服务体系“割裂”现象突出、业务成熟度欠佳与价值评估“多米诺”效应凸显困境,亟须创新优化。本文在双循环视域下,从服务升级、风险均摊与业务保障三方面,创新建构“银行+5G+全产业链”闭环“、多位一体”支持与全渠道链接理论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主体合力,加强知识产权金融工作建设,加快落实知识产权金融保障机制;以技术加持,发挥区块链技术嵌入优势,提升知识产权业务成熟度;以服务托底,建构全链条服务体系,提高知识产权金融发展能效;以运营保障,健全评估生态体系,强化知识产权金融价值评估。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熊彬 罗科 王艺霏
利用2005—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和配套贸易隐含碳数据,建立包含人口、财富和技术的随机回归影响模型,系统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价值链合作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RCEP区域价值链合作会显著增加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贸易规模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和中间品技术创新效应是主要的作用渠道;区域内直接和浅层价值链合作有助于减少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与区域内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可以抑制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相反,与区域内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具有正向影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孔奕 薛佳
本文基于双循环视角,从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环境和数字金融四个维度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域为例,采用2013-2021年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业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商贸流通业集聚整体上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从区域异质性估计来看,这种正向赋能作用并非在所有区域都成立。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和中游省域商贸流通业集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对长江经济带上游省域商贸流通业集聚不仅不存在正向赋能作用,起到了负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商贸流通业 双循环 长江经济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现代制造业 自主创新 创新平台 知名品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唐琼
文章基于供给和需求双视角,梳理了“双循环”格局对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造业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高水平开放助推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挖掘“双循环”格局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形成国内大市场的内在机制,提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金链和人才链“五链融合”发展,加快优化制造业布局,带动制造产品质量升级。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制造总体发展大而不强、现代制造发展集而不群、产品有效供给全而不优的困境,为此研究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建议,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供需循环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现代制造业 自主创新 创新平台 知名品牌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武杰 李丹
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和广泛应用已成为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的重要驱动力。结合OEC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基于数字化增加值出口核算框架构建RCEP区域价值链数字化测度体系,剖析中国制造业参与RCEP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的主要特征,并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参与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效率。研究发现:第一,RCEP制造业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行业分布较为完整,已形成高中低混合搭配的区域内部制造业数字化分工体系;第二,中国制造业以后向数字参与方式融入RCEP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体系,区域数字化分工参与水平不断提升,但前向数字参与效率不足使中国制造业在RCEP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参与度和地位较低;第三,受通关效率、进口关税、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投入、市场依存度和加工贸易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参与RCEP区域价值链数字化分工存在非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秀山 徐瑛
本文针对空间经济学所关注的区位锁定效应,提出了产业空间结构变动"过程"和"结果"的度量方法;应用制造业数据计算发现,1996—2005年期间,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过程和结果都同时表现出聚集和扩散两类特征,其中聚集占绝对优势。另外,在改进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基础上,重新计算了1996—2005年区域产业结构冲突指标,以及各行业对该指标贡献率,发现扩散过程对于区域产业结构冲突的贡献远大于聚集过程,接受扩散且被聚集的地区产业结构冲突性最强。
关键词:
锁定效应 空间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冲突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贾瑞媛 曾良恩
本文以我国31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EBM模型与Tobit模型,测算分析2012年-2017年间各省份文化制造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发现研究期间文化制造业效率整体偏低,区域差异较为显著,东高西低,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研究期间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文化制造业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Tobit计量回归模型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对文化制造业效率存在积极影响,而城镇化水平对文化制造业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徐莉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畅通供需循环。从供应链着手,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挖掘制造业企业需求,而且能够畅通流通渠道,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是畅通供需循环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质量持续提升,支柱产业作用日益凸显,但同时也面临着低成本优势减弱、产业链不够完善、产品被低端锁定等严峻挑战,应从提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定制造业供应链、打造中国制造产业知名品牌着手,切实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丹萍
本文研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基于2009-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双循环视域下商贸流通行业的经济效率进行测度,结果发现:静态层面来看,商贸流通行业的经济绩效整体处于次优状态,东部地区的绩效水平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行业绩效整体偏低,同时,大多数省份的经济绩效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动态层面,商贸流通行业的经济绩效水平处于上升过程,技术进步是促进商贸行业经济绩效提升的主要动力,而从省域层面来看,技术效率提升对经济绩效提升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更具有省域层面的普遍性特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双循环发展战略,加强对国内外商贸流通行业的经济关联,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征,因地制宜革新地方商贸发展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