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27)
- 2023(11510)
- 2022(8961)
- 2021(7775)
- 2020(6344)
- 2019(13625)
- 2018(13455)
- 2017(26009)
- 2016(13776)
- 2015(14972)
- 2014(14933)
- 2013(14529)
- 2012(12877)
- 2011(11078)
- 2010(11219)
- 2009(10683)
- 2008(10717)
- 2007(9826)
- 2006(8781)
- 2005(8247)
- 学科
- 业(71047)
- 济(68725)
- 经济(68644)
- 企(64939)
- 企业(64939)
- 管理(55464)
- 业经(27003)
- 方法(25462)
- 农(23828)
- 财(21126)
- 数学(17787)
- 数学方法(17685)
- 农业(17662)
- 中国(17607)
- 务(16786)
- 财务(16768)
- 财务管理(16759)
- 地方(16565)
- 企业财务(15848)
- 技术(15474)
- 和(13526)
- 划(12584)
- 策(12358)
- 制(12276)
- 理论(12047)
- 企业经济(10629)
- 体(10583)
- 环境(10451)
- 发(10338)
- 经营(10232)
- 机构
- 学院(203237)
- 大学(194420)
- 济(88296)
- 经济(86811)
- 管理(82274)
- 理学(70622)
- 理学院(69924)
- 管理学(69081)
- 管理学院(68705)
- 研究(63367)
- 中国(50621)
- 京(40343)
- 财(39909)
- 科学(37365)
- 农(33361)
- 江(32182)
- 财经(31880)
- 所(31109)
- 中心(28875)
- 经(28860)
- 研究所(27993)
- 业大(27834)
- 经济学(26573)
- 农业(26075)
- 州(25056)
- 北京(24662)
- 商学(24402)
- 范(24329)
- 商学院(24169)
- 经济学院(24126)
- 基金
- 项目(133661)
- 科学(108491)
- 研究(100703)
- 基金(98013)
- 家(83792)
- 国家(82998)
- 科学基金(73963)
- 社会(67663)
- 社会科(64281)
- 社会科学(64265)
- 省(54777)
- 基金项目(52131)
- 自然(45689)
- 自然科(44693)
- 自然科学(44684)
- 教育(44101)
- 自然科学基金(43933)
- 划(43347)
- 编号(40288)
- 资助(37509)
- 业(32419)
- 发(31298)
- 创(31145)
- 成果(30372)
- 重点(29923)
- 国家社会(28509)
- 部(28447)
- 创新(28230)
- 课题(27444)
- 发展(26151)
共检索到301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越 王微 曹艺丹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现代流通体系进入智慧化转型窗口期。本文从营销智慧化、服务智慧化、管理智慧化以及决策智慧化四个维度构建流通业智慧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对2010-2020年我国流通业智慧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双循环背景下我国流通业智慧化水平呈稳步增长趋势;从区域来看,我国各区域流通业智慧化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各省份来看,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广东流通业智慧化水平相对较高,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流通业智慧化水平则相对较低。
关键词:
双循环 流通业智慧化 区域差异 熵权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致远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贸易壁垒加剧和供应链断裂风险等问题的出现,使我国供应链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供应链各环节数字化成为趋势。本文以供应链的数字化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的数字供应链创新模式。通过供应链各环节的数字化,将供应链从单一的链式结构变成网络结构,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被云端化和智能化,以提升运营效率和抗风险的能力,形成数字化供应链创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从供应端到消费端的一切行为均可被数字化记录、分析和追溯,消费市场区域的产品需求被大数据整合,通过数字化的供应链服务体系传递给生产供应端,在供应链各端进行资源匹配,满足市场需求,带动供应链效率的整体提升,推动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鹏
2020年以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愈发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呈现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加速商流、物流、信息流高效协同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战略使命和目标任务。本文在梳理经济循环与流通体系建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战略重心、战略关键点和政策选择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在经济双循环背景下,流通体系需从以往以生产和消费服务为导向转型为服务经济循环,打造以线上线下融合、反向定制的方式增强信息服务及供应链赋能,继而引导和服务生产流程升级,促进国内经济循环畅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颠覆传统流通业发展方式,从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畅通微观经济循环;从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阻滞点方面疏通宏观经济循环;适应全球化经贸开放新格局,畅通"国际-国内"经济循环。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栗献忠
2020年,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流通体系及供应链体系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三链融合的纽带和润滑剂,中国流通体系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具备了发展双循环所需的流通体系及供应链体系再构建基础。应采取进一步统筹推进双循环流通体系建设、适应双循环需要建设供应链服务新模式、以骨干物流企业为基础构建双循环全球物流网络、提高双循环流通体系供应链体系的信息技术运用等措施,更好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求。
关键词:
双循环 流通体系 供应链体系 再构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晖
本文构建物流业智慧化水平评价体系,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测算出我国2013-2021年30个省份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综合指数,并就其动态演变特征与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我国物流业智慧化水平不断上升,但整体偏低;物流业智慧化水平的总体差异在波动中不断上升;东部差异偏大但变化平稳,中部差异较小且在下降,西部差异快速上升。东-中差异在波动中不断下降,东-西差异较大且继续扩大,中-西差异较小但快速上升;总体差异首先源自于三大区域之间,其次是区域内不同省份之间,最后为超变密度。文章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物流业智慧化水平提升和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匡祥琳
数字经济时代下,流通业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智慧化转型,可有效提升流通效率与质量,实现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数字经济视域下流通业智慧化转型面临的契机与挑战,阐述了流通业智慧化转型的创新路径及价值。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智慧化转型 流通产业 价值输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禹辰 王凯艳 刘梦月
本文基于“碳中和”背景,构建碳减排成熟度模型,测度2011-2020年选取的我国30个省份流通业碳减排成熟度。研究发现:“碳中和”背景下流通业碳减排成熟度整体水平较高,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区域流通业碳减排成熟度差异较大,表现出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降低的分布规律;各地区中,北京、上海、吉林等10省流通业碳减排成熟度长期较高,青海、甘肃等6省流通业碳减排成熟度长期偏低。为此,提出强化流通业不同污染来源的碳减排力度、阶梯式推进各省市流通业碳减排工作、加速流通企业降本减负等建议,以期加速达成“碳中和”目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武慧洁 刘晓亮 王晓翌
市场化发展和商贸流通业转型是加快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本文选取2013-2020年我国省域数据,运用PVAR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量化分析了市场化发展与商贸流通业转型的动态影响效果和相互因果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市场化发展和商贸流通业转型具有显著的增长惯性。市场化发展和商贸流通业转型显著呈现双向促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其双向促进的动态影响效果具有短期滞后性。商贸流通业转型是促进市场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消费支出和科技创新也能显著促进市场化发展。同时,市场化发展、经济基础、消费支出和科技创新能够显著正向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最后,本文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和要求,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房欣桐
本文实证分析双循环背景下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影响商贸流通企业竞争优势的机制,旨在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加速实现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从而增强动态能力,构筑竞争优势,助力“双循环”。研究结果显示: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对商贸流通企业竞争优势起到促进作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对动态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动态能力对商贸流通企业竞争优势起到促进作用;动态能力在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与商贸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剑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局势,如何提升我国经济韧性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省级层面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城乡流通一体化指数与经济韧性指数,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能够促进经济韧性程度的提高,并且城乡流通一体化的影响作用在各地区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城乡流通一体化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考虑到控制变量的非线性影响后,表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稳健性;此外,政府财政收入规模对经济韧性同样具有正向影响,而商贸流通所含行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岳嫣婷
物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担负着“服务现代化建设”与“加快物流现代化”的双重使命。本文选取我国2011-2021年30个省份(西藏、港澳台地区除外)为研究对象,采用DEA和TOPSIS方法对我国区域智慧物流产业效率进行测算。研究发现:2011-2021年,我国大约1/3的地区处于DEA有效状态,说明我国智慧物流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TOPSIS方法的测度结果表明,我国智慧物流产业效率呈现“东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中部地区智慧物流产业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智慧物流产业效率均在2021年呈现下降趋势。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大部分省市的智慧物流产业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毗邻溢出效应,即高智慧物流效率与高效率地区相邻,低效率与低效率地区相邻的现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常乐
数字化背景下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为我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赋能城市数字化水平提升、助力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本文从理论和实证双重视角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对流通业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理论上而言,智慧城市建设会通过提高流通业信息化水平、提高流通业服务水平、优化流通业交通运输和优化流通业管理模式“两提高、两优化”渠道促进流通业效率提升,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研究的结论;进一步的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准自然实验检验发现,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政策效应存在,该政策对流通业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进一步地,智慧城市建设对流通业效率的赋能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相比较而言,智慧城市建设对东部地区流通业效率的边际赋能作用最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小。最后,本文从加强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化赋能作用推动流通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智慧城市试点推动智慧物流体系建设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化 智慧城市 流通业效率 政策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海龙 张志雄
当前中国的智慧化建设呈现区域化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智慧化建设的非均衡发展。通过对国内主要的智慧化相关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专项指标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当前的智慧化建设在经济区域、地理区域和行政区域空间内呈现出区域发展分化、区域极化、区域阶段化发展的特点。从长期来看,我国智慧化建设区域化将走向均衡化发展。然而在短期内,由于非均衡发展的递延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我国智慧化建设的极化差异、非均衡发展很难会有较大的改观,区域发展分化的趋势将会越发突出。推动区域智慧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补短板""强基础",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强化政策协同、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和规划协同。
关键词:
智慧化建设 区域化差异 均衡发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林佩玲
区域联盟移动图书馆的建设,要适应智慧城市建设及用户需求的发展,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在梳理移动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区域联盟图书馆移动服务的需求,探讨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区域联盟移动图书馆新的功能拓展模式,包括个性化服务、社交网络服务、个人移动学习服务等方面。这是适应图书馆社会化、泛在服务需求的发展需要,也是智慧城市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亚菲 王瑞 徐丽笑
文章基于有效需求理论,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微观调查数据和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扩展的列昂惕夫需求驱动模型,估计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流动人口消费拉动的增加值规模,并设计基准、城镇化和市民化3种情景对“十四五”期间流动人口消费的经济影响及最优发展路径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2020年流动人口消费引致的增加值达8.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8.2%);中等收入流动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消费拉动的增加值约占60%;流动人口消费创造的增加值60%以上体现在与食品、居住消费活动相关的部门;“十四五”时期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是扩大流动人口消费助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流动人口的消费需求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对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扩大中等收入流动人口规模是增强社会有效需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点;“十四五”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之一,仍是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