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81)
- 2023(11823)
- 2022(10011)
- 2021(9229)
- 2020(7509)
- 2019(16603)
- 2018(16123)
- 2017(29769)
- 2016(15706)
- 2015(17770)
- 2014(16582)
- 2013(16536)
- 2012(14967)
- 2011(13901)
- 2010(13528)
- 2009(12766)
- 2008(12236)
- 2007(10557)
- 2006(9348)
- 2005(8440)
- 学科
- 济(67513)
- 经济(67451)
- 管理(43264)
- 业(38680)
- 企(31126)
- 企业(31126)
- 方法(26658)
- 数学(23504)
- 数学方法(23284)
- 中国(21019)
- 农(17241)
- 学(15611)
- 贸(15404)
- 贸易(15396)
- 易(15031)
- 财(14179)
- 地方(13946)
- 业经(13715)
- 环境(11825)
- 制(11577)
- 农业(10962)
- 和(10604)
- 融(10600)
- 金融(10599)
- 银(10445)
- 银行(10416)
- 行(10133)
- 发(9136)
- 关系(8809)
- 理论(8663)
- 机构
- 大学(221878)
- 学院(221673)
- 济(95724)
- 经济(94086)
- 研究(85703)
- 管理(79574)
- 理学(68566)
- 理学院(67700)
- 管理学(66515)
- 管理学院(66125)
- 中国(65516)
- 科学(53154)
- 京(48560)
- 所(43826)
- 财(40777)
- 研究所(40365)
- 农(37796)
- 中心(37455)
- 财经(32889)
- 业大(31994)
- 院(31898)
- 江(31304)
- 北京(30791)
- 经济学(30634)
- 范(30420)
- 农业(30144)
- 经(30143)
- 师范(30034)
- 经济学院(27477)
- 科学院(26563)
- 基金
- 项目(154054)
- 科学(122460)
- 基金(114569)
- 研究(109805)
- 家(102802)
- 国家(102087)
- 科学基金(86061)
- 社会(71957)
- 社会科(68266)
- 社会科学(68253)
- 基金项目(59229)
- 省(57367)
- 自然(55735)
- 自然科(54455)
- 自然科学(54436)
- 自然科学基金(53466)
- 划(50378)
- 教育(49469)
- 资助(47069)
- 编号(42443)
- 重点(36175)
- 发(34844)
- 部(34462)
- 成果(33789)
- 创(32087)
- 国家社会(31311)
- 中国(30208)
- 创新(30156)
- 科研(30068)
- 课题(29976)
共检索到331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伟华
本文基于最新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和扩展的WWZ模型对31个省级区域贸易增加值进行完全分解,据此分析区域贸易的实际规模,以及嵌入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程度特征。结果表明:(1)各区域均是全球价值链、国内价值链的受益者,沿海省份贸易形成的增加值明显较多。(2)区域增加值比重明显下降,沿海省份贸易增加值比重低于其他内陆省份。(3)区域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程度整体提升,沿海省份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较高,内陆省份参与国内价值链程度较高。(4)区域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参与度具有明显的“三大增长极”周边效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周边省份相对较高。(5)区域国内价值链参与度提升幅度高于全球价值链,表明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国内市场,国内价值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区域增加值供需偏好具有明显的“地理邻近”特征和“沿海”效应,各区域增加值主要流向和来源于相邻地区或沿海地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道平 王奕淳 刘琳琳
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份28个行业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省份—行业层面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系统考察了价值链嵌入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价值链嵌入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国内价值链嵌入及全球价值链嵌入均显著降低了碳排放,且国内价值链嵌入比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碳减排效应更强。特别地,国内价值链嵌入能够持续起到碳减排作用,而全球价值链嵌入及总价值链嵌入对碳排放的影响呈U型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国内价值链嵌入和全球价值链嵌入均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效率实现碳减排,但技术效率的中介效应在国内价值链嵌入与碳排放的关系中更强。异质性分析表明,高碳排放省份—行业嵌入价值链能起到更强的碳减排效应;中西部地区嵌入价值链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加突出;相较于低技术行业,高技术行业价值链嵌入的碳减排效应更强。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研判价值链嵌入对碳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对于实现中国经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双循环 价值链嵌入 碳排放 投入产出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潘文卿 赵颖异
从区域经济前向关联视角,构建了国家价值链(NVC)与全球价值链(GVC)相统一的、产业-区域双视角的增加值完全分解模型,考察了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嵌入国家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2002—2012年期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中技术制造业嵌入国家价值链的程度较高,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区域"内向性"特征较明显;分区域考察,中国东部地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较高,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嵌入国家价值链的程度较高,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何雅兴 罗胜 谢迟
研究目标:测算与分析我国各区域参与境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增加值利得与嵌入特征,透析我国区域和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区域嵌入国际的投入产出表的双重价值链统一测算框架,直观测算了各区域参与双重价值链分工带来的增加值。研究发现:随着不同分工路径中全球价值链分工比例的增大,区域视角下的"东向聚集"特征越发明显。部门视角下,技术含量越高的部门越加复杂化的价值链分工增加值贡献越大。东部沿海地区的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参与双重分工带来的增加值大于初级产品部门,而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相反。金融危机前后,制造业部门和西部地区参与双重分工受到的影响最大。研究创新:将境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纳入统一的增加值测算框架,并从中剥离出单一价值链分工和双重分工。从多维视角全面分析了中国区域双重价值链的嵌入特征。研究价值:对我国再次布局西部大开发以及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孙华平 魏伟
韧性的冲击往往来自系统面临的各类内外风险,尤其是突发性的外生风险。随着疫情的发展以及较为严格的隔离措施的持续推进,不少企业的海外订单已经受到极大的影响,某些产业的供应链已经开始出现断链风险。我国企业的创新惰性以及对价值链上主导企业的过度依赖会加剧断链风险。产业的供应链一旦外移并被替代的话,我国的经济和就业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世界的疫情发展态势,考验着我国的全球价值链嵌入韧性。总体来看,新冠疫情对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韧性呈负相关效应。就结构而言,疫情对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和出口贸易的地理分布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对策体系短期内应注重推动各类企业错峰复产,实施精准复工复市。长期看应着力提升中国产业链的抗压韧性,构建平衡发达的产业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社会经济治理能力;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加大海外投资力度,推进"海外中国"建设。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全球价值链 嵌入韧性 断链风险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会政 宗喆
融资约束通过交易成本、要素结构、技术创新等途径影响一国全球价值链嵌入,且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本文通过将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与世界投入产出表相结合,测算了中国八大区域的融资约束程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地位,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融资约束对我国区域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融资约束是影响全球价值链嵌入的重要因素,影响显著为负;(2)且各区域交易成本、要素结构和技术进步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及地位的作用受融资约束的影响;(3)因内源和外源融资约束作用程度不同,融资约束影响程度在各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4)融资约束对全球价值链前向关联度的提升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后向关联度则呈现出梯队化特征。上述发现为协调区域全球价值链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经济竞争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融资约束 全球价值链嵌入 区域投入产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并构建相应的碳排放账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试图从价值链渠道、区域(国别)流向、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我国各区域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移效应。结果表明,国内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通过国内价值链实现并且以中间品贸易为主,而国际价值链对于对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的贡献程度更大;国内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国外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碳排放强度和增加值系数的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而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变动效应则相反。本文结论对于如何协调国内-国际分工、调整国内产业和碳减排布局,有效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孙安琪
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是党中央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从提升全球价值链角度看,中国消费市场基础雄厚且电子商务发展潜力巨大、工业体系完善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经贸合作增多且自贸协定不断丰富,但也存在自主创新力不强且关键领域竞争力差的问题。考虑到数字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国内大循环,区域间的资源优化重组离不开国际大循环。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国内大循环环境、释放国内消费市场潜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重构,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过程中,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史青 赵跃叶
传统关境统计法由于高估贸易利益进而导致企业出口引致的真实就业效应产生偏误。本文测算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程度——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从增加值贸易视角重新探讨中国企业出口的就业效应,并选取实际有效汇率做工具变量,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与传统关境统计方法下的贸易总量相比,企业DVAR提升对就业规模的促进作用更大,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更小,提高出口国内附加值比单纯扩张出口规模更为重要;出口到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其DVAR对就业规模的提升最明显,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相对更大,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更小;出口最终品的企业其DVAR带来就业规模的提升最大,而出口中间品的企业其DVAR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更小;随着产品差异化程度的增加,出口该类产品的企业DVAR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变大,同时对就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变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冬兰 郭宇钦 宋晓敏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正在全面推进“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究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互动如何促进国内低碳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中国2005~2020年30个省(区、市)的碳福利绩效值和GVC/NVC嵌入度进行测算,然后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各地GVC、NVC嵌入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1)中国的碳福利绩效呈现出“N”型波动态势,且空间上表现为非均衡分布;(2)各地GVC嵌入呈下降态势,NVC嵌入呈上升态势,且东部GVC嵌入度高于NVC,中、西部则相反;(3)嵌入GVC会显著提高本地碳福利绩效,同时对邻地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嵌入NVC对本地碳福利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但对邻地则显著为负。此外,GVC与NVC的互动对碳福利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4)价值链嵌入对碳福利绩效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谭前进 张琢 蔡甜甜
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是双循环视角下加快我国贸易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贸易便利化为我国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可能的路径。本文在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并考察了对外开放水平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我国不同省域之间贸易便利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和较早设立自贸区省域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省域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相对较低。贸易便利化会提升我国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且对外开放水平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使得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嵌入会产生间接影响,且具有进一步强化贸易便利化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正向赋能作用。最后文章从不断扩大自贸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覆盖范围、提升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对外开放的中介赋能作用、不断缩小区域之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师嘉
本文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就我国全球价值链嵌入与商贸流通业效率提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考察对外开放水平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会产生显著正向赋能作用,同时还会通过对外开放水平的调节效应对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产生间接的正向赋能作用。进一步的,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国商贸流通业效率的正向赋能作用还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总体上表现为“东强西弱”的特征。最后,本文基于我国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和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视角,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附加值、深化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合作与合规、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以及加强全球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余珮
本文以出口增加值为统计口径,采用KPWW算法定量分析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其19个制造业显性比价优势和嵌入全球价值链(GVC)位置及深度的影响,并对比了中美两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证实了再工业化战略对美国制造业总体显性比较优势、中间品显性比较优势,以及高技术产业嵌入GVC的位置和深度的提升作用。与美国相比,虽然中国在大部分制造业嵌入GVC的位置和参与程度均落后于美国,但在过去15年,制造业的整体出口竞争力还是有所提高,在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能与美国竞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余珮
本文以出口增加值为统计口径,采用KPWW算法定量分析了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其19个制造业显性比价优势和嵌入全球价值链(GVC)位置及深度的影响,并对比了中美两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证实了再工业化战略对美国制造业总体显性比较优势、中间品显性比较优势,以及高技术产业嵌入GVC的位置和深度的提升作用。与美国相比,虽然中国在大部分制造业嵌入GVC的位置和参与程度均落后于美国,但在过去15年,制造业的整体出口竞争力还是有所提高,在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能与美国竞争。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鲁瑞芸 郭斯炜 彭仁星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战略的提出,湖北省除了利用好国内市场外,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更高效地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集群的成功转型升级。本文通过分析湖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以及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发现湖北省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集群同质化、资金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并从建设湖北省优势品牌、打造连通平台和完善政策资金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产业集群 全球价值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