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0)
2023(9587)
2022(8075)
2021(7311)
2020(5958)
2019(13024)
2018(12491)
2017(23821)
2016(12254)
2015(13630)
2014(12833)
2013(12327)
2012(11184)
2011(10102)
2010(10383)
2009(9898)
2008(8792)
2007(7760)
2006(7044)
2005(6273)
作者
(34158)
(28263)
(28077)
(26597)
(17878)
(13324)
(12764)
(10889)
(10576)
(10009)
(9725)
(9558)
(8872)
(8796)
(8780)
(8777)
(8345)
(8331)
(8282)
(8039)
(7100)
(6761)
(6750)
(6575)
(6547)
(6349)
(6332)
(6097)
(5749)
(5659)
学科
(45179)
经济(45124)
管理(33163)
(32621)
(26389)
企业(26389)
(25596)
金融(25594)
(22985)
银行(22963)
(22357)
中国(19478)
方法(18460)
数学(16011)
数学方法(15715)
(14579)
(14200)
(12380)
业经(12101)
地方(11451)
中国金融(11067)
农业(10348)
(9559)
贸易(9548)
(9396)
(9235)
理论(8988)
(8986)
财务(8962)
财务管理(8947)
机构
学院(169541)
大学(165116)
(67776)
经济(66307)
管理(61163)
研究(55866)
理学(52740)
理学院(52169)
管理学(50991)
管理学院(50722)
中国(49268)
科学(34269)
(33536)
(32933)
(28010)
(27931)
中心(27702)
财经(26348)
研究所(25581)
(24926)
业大(23914)
(23801)
(22432)
师范(22153)
农业(22086)
经济学(21651)
(21139)
北京(20680)
(20200)
财经大学(19685)
基金
项目(114604)
科学(90166)
研究(84162)
基金(82930)
(72197)
国家(71560)
科学基金(61537)
社会(54063)
社会科(51341)
社会科学(51326)
(46249)
基金项目(43449)
自然(38945)
教育(38356)
自然科(38101)
自然科学(38090)
(37892)
自然科学基金(37362)
编号(34858)
资助(33612)
成果(27420)
重点(26130)
(25348)
(24616)
(24151)
课题(23886)
创新(23043)
国家社会(22607)
科研(22165)
项目编号(21365)
期刊
(75898)
经济(75898)
研究(49116)
中国(31566)
(30998)
金融(30998)
(26151)
学报(25796)
(24162)
科学(24105)
管理(21661)
大学(19675)
学学(18863)
农业(17343)
教育(16678)
业经(13949)
经济研究(13494)
技术(13178)
财经(12408)
(10578)
商业(9276)
问题(8631)
(8559)
(8204)
理论(8161)
统计(8063)
(7432)
实践(7417)
(7417)
(7329)
共检索到2533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灿  
持续拉动国内居民消费是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能否拉动国内居民消费从而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就成为亟需检验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数实融合”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然后构造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指数,并实证检验了“数实融合”对居民消费的实际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实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国内居民消费水平,而且这一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和消费类型异质性;此外,“数实融合”提升居民消费还存在促进新产品供给和拓展消费渠道两种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彭仪慧  陈蕾  
分析“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产业数字化拉动消费增长的理论机制,对于刺激内需、赋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本文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产业数字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引入调节效应模型检验了人力资本的调节效果。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可以显著促进消费增长,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与东北和西部地区相比,产业数字化的作用在东中部地区更显著。人力资本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在产业数字化驱动消费增长的机制中发挥负向调节效果,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我国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万稳  
本文采用2005-2020年的CEPII-BACI数据库和我国居民生活数据库的数据,分析了不同进口来源国消费品种类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用滞后一期的回归检验消除了互为因果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实证发现:交通通信类和医疗类的进口种类对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比较大,显著性水平为1%,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医疗类产品对消费支出额的影响程度更大,非发达国家在交通通信类的影响更大,食品类、衣着类和家庭设备类不同来源国的进口品对总消费支出影响相对较小。通过以上分析结果,以期可以优化进口消费品结构,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刺激居民消费支出,拉动内需,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孙志毅  李静  娜仁  
当前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高端服务业逐步向发达地区回流,中低端服务业快速向发展中国家分流,导致我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地位面临现实挑战。因此,亟需探明消费升级对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构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政策制定依据。基于此,本文实证分析了双循环背景下居民消费升级对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作用机理,并引入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作为中介作用加以探讨,以期指导我国服务业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升级能够显著促进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高;在居民消费升级促进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高的作用机理中,技术革新发挥着中介作用;在居民消费升级促进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高的作用机理中,产业升级发挥着中介作用。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世坤   徐俊峰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了消费在社会经济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基于相关历史考察和数据,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扩容提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文献和数据,从生产、流通、分配等环节入手,对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扩容提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由此,对我国居民消费提质扩容提出相应建议,如完善市场机制建设,增加居民收入等,进而增强我国国内循环内生动力和质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素芳  赵学军  
新发展阶段如何有效发挥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作用,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消费金融通过总量提升效应、品质升级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内部联动效应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畅通国内大循环,并通过内外联动效应促进国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目前,消费金融在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触达能力不足、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异性、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足、风险控制能力有限、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等问题。未来,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深耕下沉市场、重视“新消费”趋势、践行“行业监管+机构自律+消费者自我保护”原则、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创新经济政策等提升消费金融促进居民消费升级的效率,以促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孙晓   张颖熙  
促进数实融合是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发掘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战略选择。数实融合以平台为中枢,有效整合技术与数据并在不同场景应用,实现价值增值。由平台发展衍生而来的平台经济,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主要的经济组织形态和市场运行模式,具有典型的网络效应、普惠效应、创新效应、价值创造效应,通过提质、增效、扩容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动能。当前,我国乡村产业链面临现代生产要素缺失、产业创新驱动不足、产业链条过短、产业协同能力不足、产业链数字化综合运营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平台经济基于自身特性,能够通过优化乡村产业链要素投入结构、打造纵向延伸与横向拓展的双向一体化,助力乡村产业链全链路数字化升级,实现对乡村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强链作用。促进平台经济与乡村产业链深度融合、释放新发展动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平台企业、社会多方协同,围绕乡村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主体、产业结构与产业模式同步创新,以乡村产业链升级助力现代农业农村经济体系构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密   王雷   郭佳宏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本文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求,基于技术驱动产业融合的视角,利用2012~2021年337个城市1879.82万条中国专利申请数据及专利-产业匹配信息,采用专利共分类分析方法,测算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水平,并从时间、产业、区域、网络四个维度考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数数融合水平明显高于数实融合水平。第二,从产业维度来看,实体产业方面,具有第三、第二、第一产业依次递减、非均衡发展的融合特征。数字产业方面,数字产品服务业与实体产业的融合水平最高,且数实融合开始逐渐由产品制造领域的融合向以要素驱动和技术应用为导向的融合转变。第三,从区域维度来看,四大板块、不同城市群以及大中小城市的融合水平均存在明显分化。第四,中国数实融合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样本期内网络密度由0.20提高至0.25,数实融合仍有较大的产业扩展空间。本文为测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论为推动数实融合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韩彩霞  
在内外双循环加速发展之际,拉动国内消费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2000-2020年全国50个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旅游消费对拉动内需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消费对扩大内需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尤其是在跨越门槛值之后,旅游消费对拉动内需的乘数效应开始显现。进一步分析发现,旅游消费对内需的拉动存在城市规模差异,旅游消费对扩大内需的乘数效应与城市规模正相关。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田高良  高军武  高晔乔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业财融合放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了研究和思考,认为业财融合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的终极融合,大数据背景下业务融合呈现业务属性、会计属性、数据属性和价值属性的特征。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战略决策循环和运营支持循环双循环理念,尝试性地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业财融合内在机理,提出了机制融合、数据融合和工具应用融合三因素驱动模型;文章对大数据背景下业财融合价值创造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首次提出了三个融合是核心、两个循环是加持、资源耗用是驱动的价值创造机理模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静  
本文基于2007-2020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与居民消费支出的数据,构建联立方程组模型,实证检验双循环格局下互联网消费金融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动态关联效应。本文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丰富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互联网消费金融与居民消费的深度融合业务以及强化互联网消费金融安全风险管理等政策建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谢柳芳  
畅通产业链和创新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而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与工具,能够促进“双链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研究表明:中国式“政府与市场共同驱动”的经济现代化模式适应了现阶段深化改革的经济环境与现实需要,双链融合为创新驱动产业链现代化战略提供支撑;从权力运行、政策执行、制度设计与信息反馈四个方面设计实施审计协同机制,是审计促进双链融合的有效实践路径;该协同机制主要包括协同主体、协同客体、协同对象与协同方式四个要素;可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三方面建立协同保障体系。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学轼   刘慧  
本文立足于双循环背景下流通产业链韧性特征,首先构建多层次产业链韧性评估体系;接着选取30个省级行政区2009-2021年的数据进行流通产业链韧性评估分析;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发现我国流通产业链韧性提升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降低经济波动,这些经济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异质性;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薛彦   李月  
基于对接后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双循环数字产业支撑与被支撑网络,研究两岸数字产业融合的广度、深度、地位及其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两岸数字产业呈现相互依靠、融合发展的特征;两岸数字产业的产能释出能力强于资源吸纳能力;大陆数字产业吸纳国内资源更多,产能释出至外循环的比重较高,台湾地区反之。双循环数字产业支撑与被支撑网络受到互惠性、聚敛性和传递闭合性的内生驱动,两岸数字产业在内外循环中呈现相互促进的融合特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春生  
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对双循环背景下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2006年6月至2021年4月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与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互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农产品价格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及贡献度要明显高于我国农产品价格对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价格竞争,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充分利用价格传导滞后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