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52)
2023(10366)
2022(8753)
2021(7749)
2020(6208)
2019(13682)
2018(13407)
2017(24851)
2016(13204)
2015(14447)
2014(13940)
2013(13597)
2012(12792)
2011(11725)
2010(12019)
2009(11014)
2008(10581)
2007(9394)
2006(8555)
2005(7857)
作者
(38262)
(31854)
(31763)
(30007)
(20042)
(15226)
(14227)
(12259)
(12029)
(11335)
(10829)
(10657)
(10140)
(10025)
(9862)
(9832)
(9415)
(9190)
(9182)
(9012)
(8028)
(7932)
(7757)
(7340)
(7231)
(7108)
(7064)
(7020)
(6413)
(6230)
学科
(61204)
经济(61151)
(32596)
管理(32155)
(24445)
企业(24445)
地方(21438)
中国(20133)
(18717)
方法(16428)
业经(16376)
数学(13392)
数学方法(13238)
农业(12751)
地方经济(12428)
(12249)
产业(11838)
(11349)
(10605)
贸易(10593)
环境(10552)
(10404)
金融(10403)
(10324)
银行(10310)
(10274)
(10205)
技术(10153)
(10140)
(10129)
机构
学院(185487)
大学(179139)
(76640)
经济(74988)
研究(69777)
管理(66357)
理学(55880)
理学院(55141)
管理学(54119)
管理学院(53786)
中国(52741)
科学(43434)
(39174)
(35752)
(33895)
研究所(32367)
(31561)
中心(31464)
(30017)
(27591)
师范(27303)
业大(26026)
财经(25912)
(25734)
北京(24940)
农业(24413)
(24334)
(23259)
经济学(22865)
(22186)
基金
项目(122198)
科学(96957)
研究(91867)
基金(86002)
(75169)
国家(74522)
科学基金(63509)
社会(58331)
社会科(55397)
社会科学(55390)
(50652)
基金项目(45316)
(41889)
教育(40654)
自然(39010)
编号(38100)
自然科(38072)
自然科学(38067)
自然科学基金(37356)
(34170)
资助(33442)
成果(30273)
重点(28770)
发展(27535)
课题(27513)
(27059)
(26491)
(25125)
创新(24721)
国家社会(23926)
期刊
(96201)
经济(96201)
研究(57940)
中国(42084)
(30880)
科学(26722)
学报(26362)
管理(26291)
(23850)
教育(23392)
农业(21504)
大学(19780)
业经(18983)
(18780)
金融(18780)
学学(18635)
技术(16629)
经济研究(15631)
问题(12263)
财经(11990)
(11250)
(10566)
商业(10223)
资源(9647)
科技(9618)
(9107)
现代(9077)
技术经济(8875)
(8781)
论坛(8781)
共检索到293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爽  陈凯  刘春学  李春雪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逆全球化的叠加影响的必然选择。锡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产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本文从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产业规模3个视角入手,选用多种方法识别中国锡产业所处的演进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锡产业表现出明显的衰退期特征;不同视角下的产业演进阶段识别结果代表着锡产业在各个层面的具体特征表现。根据锡产业在各个层面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把握资源型产业发展脉络、明确不同阶段矿产资源战略重点,为双循环发展注入新动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灏   史昭君   朱泊翰  
基于经济循环理论,该文依据经济运行特征按规范方法,研究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循环逻辑结构、分类资源特性及配置规律、典型经济运行前提,以及典型经济之间交换的不平等性。依据驱动力的差异,划分出资源—劳力型经济和知识—资本型经济,据此讨论双循环的本质含义、促进因素、阻碍因素、教育科技体制改革需求、国际国内影响以及决策条件制约。研究认为,驱动双循环的是知识和资本,我国走向双循环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让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高质量、循环增强的发展道路,让中国增强独立性、自主性,让中国人增强向心力、自信心,让世界多极化竞争进步、缩小贫富差距。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爽  刘春学  陈凯  李敏  焦阳  
技术进步在产业演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产业演进的根本动力。通过建立时变参数生产函数模型,设定状态方程和量测方程,利用卡尔曼滤波法求解出每年各技术指标的具体数值,再根据产业技术视角下产业演进的判定标准,对中国锡产业所处的演进阶段及分界点做出近似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指标变化可用来识别锡产业演进阶段;中国锡产业目前表现出衰退期特征;锡产业演进规律受到产业性质的制约。根据锡产业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和其内在的演进规律,有利于政府部门制定战略性资源型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使其区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对正处于产业链重构博弈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深刻影响。立足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RCEP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及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以构建内外互促的双循环产业链为导向优化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与RCEP伙伴国深化合作的原则。鉴于东盟2011年提出RCEP倡议,选用2010—2020年的发展数据探索基于RCEP我国优化双循环产业链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第一,区域经济活力、国别经济联系密切程度和贸易商品价值结构等显示,RCEP能够助推我国双循环产业链优化;第二,以差异化的链式思维,借助RCEP红利可优化双循环产业链,即允许过剩产能和库存构建内外畅通且互补的能源资源产业供应链,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弥补国内高端农产品供求链,以打造区域绝对优势为目的共建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第三,积极发挥产业园区优势提升机电产业链价值水平,发挥RCEP成员在集成电路产业的环节优势,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链;第四,将省份作为构建双循环产业链的区域单元、科学看待部分产业的过剩产能和库存、以危机并存的视角处理与RCEP伙伴国的经济关系、顶层设计上全面重视产业合作分工等,是我国构建高质量双循环产业链的保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紫涵  廖泽芳  
服务贸易被视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探讨其内涵与全球价值链参与之间的连结,在WWYZ方法的基础上测算中国服务业前向参与程度指标,从整体和行业异质性两个方面测算并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开放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前向参与对产业转型升级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基础性现代服务业次之,消费性现代服务业最小,而公共性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结果体现了当前新发展格局下现代服务业GVC参与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中国的跨国企业内部化、完善现代服务业国际布局,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磊  
本文从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新发展阶段下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对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贸易保护要求我国及时调整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同时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价值链重组。这就需要正确发挥庞大国内消费市场和完善工业体系的优势,补足技术创新的短板,加强区域间经贸往来。通过不断地改革调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数字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基于内外双循环的良性循环,赋能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婕  任保平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虽然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参与和依赖传统国际大循环实现了"增长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价值链攀升效应",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全球竞争力提升;但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格局日趋错综复杂,外部环境在发生剧烈变化,"三重效应"均呈现边际递减的态势,传统参与国际循环的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也面临着转型和改变。新时代中国应从"内外兼修联动、供需两端发力、改革畅通双循环"的视角和思路构建国内外双循环互动发展模式。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田冠军  胡珺媛  袁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对经济环境、发展阶段和制约条件变化的审慎思考下做出的必然抉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分析我国在国内消费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走出去"等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明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政府审计定位;围绕关键问题和审计定位,分析政府审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预警反馈机制、调控协调机制和评价问责机制。以此为基础,提出政府审计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实施路径及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璐璐  
土地政策与经济发展转型有着内在的关联,土地政策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对经济发展转型产生影响,通过行政干预、市场调节、配合宏观经济政策等来实现对经济发展转型的支持。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转型对土地政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因应经济发展转型,我国土地政策历经四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政策侧重点有所不同。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在土地政策选择上,应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合理开发,改革征地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化改革制度,促进土地市场城乡一体化,运用土地政策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翔  金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开放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开放发展的理论总结和创新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理论的新境界,因而,新阶段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前一轮开放发展形成的国际大循环模式,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目前转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亦是实现动态比较优势变迁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之变高度契合的必然性要求和必由之路。顺应乃至引领全球分工演进大趋势,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以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另一方面要实施更高水平开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磊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的起点阶段和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历史宏愿的冲刺阶段,要把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和引领现代化建设的"指挥棒",要从客观规律和政治原则双重维度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顺应发展阶段变化的必要之策、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之举和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的可行之计,要求高水平畅循环、强科技、扩内需、促开放。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彬  金梦迪  段雨晨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全面体现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中明确指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国内学者继续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问题展开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余淼杰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可归结为"三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新发展阶段体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包括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业升级和集聚,以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贯彻新发展理念须从创新、绿色、协调、共享和开放五个方面入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通过内外循环的双管齐下,最终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发展的格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群慧  倪红福  
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是畅通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仅仅体现为中国经济国内循环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经济循环,而是主要体现为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不断做大经济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建议:要着力扩大消费以调整内需结构,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要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要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