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3.70.195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12)
2023(19869)
2022(17043)
2021(15949)
2020(13259)
2019(30333)
2018(29811)
2017(57184)
2016(30611)
2015(34447)
2014(33658)
2013(33304)
2012(30228)
2011(27175)
2010(26823)
2009(24731)
2008(23650)
2007(20290)
2006(17669)
2005(15368)
作者
(86078)
(71960)
(71303)
(67795)
(45438)
(34313)
(32506)
(28131)
(27187)
(25380)
(24257)
(24206)
(22537)
(22442)
(22134)
(21959)
(21362)
(21133)
(20581)
(20496)
(17580)
(17529)
(17206)
(16289)
(16094)
(15901)
(15676)
(15505)
(14426)
(14068)
学科
(127616)
经济(127484)
管理(86762)
(83819)
(67858)
企业(67858)
方法(58970)
数学(51813)
数学方法(51180)
(35045)
中国(34301)
(30554)
业经(28348)
(26844)
贸易(26834)
(26205)
(25687)
地方(24041)
农业(23602)
技术(22240)
(21189)
理论(20088)
环境(19534)
(19059)
(18373)
财务(18290)
财务管理(18251)
(17807)
银行(17752)
(17501)
机构
大学(430847)
学院(429966)
(179620)
经济(176212)
管理(169968)
理学(148227)
理学院(146640)
研究(145151)
管理学(144008)
管理学院(143241)
中国(107625)
(90865)
科学(88670)
(78312)
(71367)
(69104)
中心(65676)
研究所(65488)
业大(64247)
财经(64127)
(60085)
(58735)
北京(57003)
(56088)
经济学(55695)
师范(55530)
农业(54229)
(52811)
经济学院(50494)
(48528)
基金
项目(300523)
科学(237799)
基金(220298)
研究(218684)
(192683)
国家(191165)
科学基金(164778)
社会(140542)
社会科(133424)
社会科学(133393)
基金项目(115753)
(115554)
自然(106536)
自然科(104156)
自然科学(104131)
自然科学基金(102296)
教育(100985)
(97359)
资助(91269)
编号(87872)
成果(69782)
重点(67418)
(66910)
(64345)
(62741)
课题(60024)
国家社会(59086)
创新(58586)
教育部(57781)
科研(57333)
期刊
(187576)
经济(187576)
研究(123928)
中国(78388)
学报(67613)
科学(62859)
(62227)
管理(61456)
(58372)
大学(51847)
学学(48761)
教育(46502)
农业(44123)
技术(39465)
(32490)
金融(32490)
经济研究(32155)
业经(30713)
财经(30643)
(26478)
问题(24397)
(23757)
技术经济(22144)
图书(21842)
(21565)
科技(21090)
统计(20457)
(19651)
理论(19030)
世界(18790)
共检索到616759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维林  程倩  余泳泽  
全球生产网络的技术溢出传导效应打破了技术进步的独立性假设,而以往全要素生产率测算较少考虑网络循环效应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来考察技术进步的网络传导效应,结合“空间—时变”随机前沿参数估计方法和国内国际循环外溢乘数的分解,实证考察了双循环条件下国家和产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逐渐放缓态势,其中国际循环的网络效应在金融危机后受全球价值链收缩的冲击较大,而国内循环的网络效应则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内生动力,制造业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技术进步的网络效应对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推动世界技术进步的重要引擎。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鹏  李悦明  
本文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以产业相似度矩阵为权数构建产业间技术溢出指标,运用2005-2011年中国15个工业产业面板数据,从整体和不同技术产业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产业间的技术溢出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间技术溢出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考虑全球生产网络因素后,产业间技术溢出作用程度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多依靠资本和研发投入拉动;从不同技术产业来看,控制全球生产网络因素前后,低技术产业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小克  胡巧丽  
偏向性技术进步代表技术进步的一般形态,然而,鲜有文献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分析全要素生产率(TFP)演变的特征及其来源。本文基于标准化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使用跨国层面的数据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下TFP增长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国家间技术进步表现出明显的要素偏向,不同类型国家间偏向性技术进步情境下,TFP增长大致以1999年为界,其平均离散程度呈现先缩小后扩大趋势。第二,不同类型国家皆表现出明显的绝对β收敛,发达国家在整个样本期间始终保持条件β收敛态势,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国家的TFP增长经历了先发散后向自身稳态水平靠近的演变阶段,而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国家的TFP演变趋势与之相反,这与长期依赖资本投入驱动产生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有关。与同比增长率法相比,本文使用几何平均增长率法计算的TFP增长率降低了生产率波动对收敛检验结果的影响,其条件β收敛检验模型结果更为可靠。第三,教育水平提升、产业结构转变、要素禀赋结构优化、经济自由度提升等都有利于促进偏向性技术进步视角下TFP增长,而政府规模过度扩张引起生产率损失,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因变量选择性偏差和删除样本离群值后亦成立。因此,推进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对于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东华  张鑫宇  孙婷  
本文探讨资本深化和有偏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影响机制,并利用1999-2016年中国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分行业数据,采用增长核算和计量回归两种方法对理论机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深化程度、技术进步偏向性及二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影响效应在制造业行业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与基期相比,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且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资本深化程度和技术进步偏向性相匹配,从而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有助于削弱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不利影响,但是未能完全抵消资本深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直接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钟世川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1978—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核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度量技术进步偏向情况。结果显示:1987年后我国工业及大多数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整体增长率比较低且1990年后主要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效率的上升速度小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且资本生产效率下降的速度大于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速度。同时,大多数行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越突出,则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下降越明显。这说明我国工业及行业技术偏向的选择并非是适宜技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平  李小克  
本文基于Kmenta近似技术从标准化CES生产函数中推导出包含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TFP增长率函数,系统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下TFP增长率变化的驱动机制,刻画了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效率增长、资本深化水平及其增长率的协同效应对TFP增长率变化的作用机制。利用中国工业数据对理论机制的检验表明: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效率增长相对滞缓的资本,引发的"资本低效率陷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工业的TFP增长潜力,而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融合推动了TFP增长率增长;相比较而言,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解释了现阶段中国工业TFP增长率的大部分增长。本文为开发和引进有利于TFP增长率提升的适宜技术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跃洲  付一夫  
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代表普遍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要素流动配置的结构效应。本文利用中国宏观及产业数据,在增长核算基础上将TF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据以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剖析。实证结果表明:(1)得益于后发优势,1978—2014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整体质量较高,增长动力约1/3来自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而结构效应的作用仅为技术效应的1/5。(2)2005年以后,中外技术差距的缩小导致后发优势逐步衰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迅速下降;而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跃洲  付一夫  
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代表普遍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要素流动配置的结构效应。本文利用中国宏观及产业数据,在增长核算基础上将TF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据以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剖析。实证结果表明:(1)得益于后发优势,1978—2014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整体质量较高,增长动力约1/3来自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而结构效应的作用仅为技术效应的1/5。(2)2005年以后,中外技术差距的缩小导致后发优势逐步衰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迅速下降;而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并维持了较高的TFP增长率;该趋势在二、三产业尤为突出,这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结果。(3)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所属领域和"金融与保险"、"房地产"等细分行业技术停滞或倒退却积累了更大比重的要素,存在要素资源配置"逆技术进步倾向";要素驱动特征不断强化,至2014年才出现扭转迹象。宏观和产业TFP增长是未来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支撑。短期内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将要素资源引导到技术和效率水平更高的细分行业,借助结构效应实现TFP增长;中长期则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推动各行业技术进步。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战伟  
从农业供给侧改革视角,针对传统的Malmquist指数不具有传递性特征并且面临潜在的线性规划无解问题,结合非径向、非角度的SBM函数,仿照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的构造思路,提出了一种新的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分析了2001-2013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但从长期看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水平的变化严重背离,很少见到二者同时增长的情况;区域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较大。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战伟  
从农业供给侧改革视角,针对传统的Malmquist指数不具有传递性特征并且面临潜在的线性规划无解问题,结合非径向、非角度的SBM函数,仿照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的构造思路,提出了一种新的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分析了2001-2013年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但从长期看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其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而不是技术效率的改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水平的变化严重背离,很少见到二者同时增长的情况;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加速公共资本的投放导致技术进步越渐朝向公共资本方向发展,进一步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此,为实现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适度减少公共资本,尽快转向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非公共资本的轨道上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豪  张一弛  张建华  
传统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忽视了行业间的相互影响,实际上行业与行业之间往往彼此关联,甚至相互依存。鉴于此,文章基于行业间TFP溢出效应的视角,利用1995-2015年中国10大部门数据,测度其全要素生产率、资本与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0大行业TFP增长率增速最快的为采矿业,最慢的为房地产行业;我国经济总体而言是基于要素驱动,TFP贡献不足;行业间确实存在TFP溢出效应,其中制造业溢出比例最大,批发零售业最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豪  张一弛  张建华  
传统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忽视了行业间的相互影响,实际上行业与行业之间往往彼此关联,甚至相互依存。鉴于此,文章基于行业间TFP溢出效应的视角,利用1995-2015年中国10大部门数据,测度其全要素生产率、资本与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0大行业TFP增长率增速最快的为采矿业,最慢的为房地产行业;我国经济总体而言是基于要素驱动,TFP贡献不足;行业间确实存在TFP溢出效应,其中制造业溢出比例最大,批发零售业最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豪  张一弛  张建华  
传统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忽视了行业间的相互影响,实际上行业与行业之间往往彼此关联,甚至相互依存。鉴于此,文章基于行业间TFP溢出效应的视角,利用1995-2015年中国10大部门数据,测度其全要素生产率、资本与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行业间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0大行业TFP增长率增速最快的为采矿业,最慢的为房地产行业;我国经济总体而言是基于要素驱动,TFP贡献不足;行业间确实存在TFP溢出效应,其中制造业溢出比例最大,批发零售业最小。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