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92)
- 2023(16507)
- 2022(13697)
- 2021(12531)
- 2020(10004)
- 2019(22488)
- 2018(22129)
- 2017(42558)
- 2016(23031)
- 2015(25492)
- 2014(25275)
- 2013(24760)
- 2012(23018)
- 2011(21070)
- 2010(21371)
- 2009(20292)
- 2008(19840)
- 2007(17867)
- 2006(16093)
- 2005(14939)
- 学科
- 济(95672)
- 经济(95535)
- 管理(68365)
- 业(63164)
- 企(50387)
- 企业(50387)
- 中国(33949)
- 方法(32418)
- 农(28326)
- 数学(27449)
- 数学方法(27174)
- 财(25976)
- 地方(24739)
- 制(24681)
- 业经(23720)
- 银(19590)
- 银行(19568)
- 行(18915)
- 农业(18431)
- 融(18118)
- 金融(18114)
- 贸(18067)
- 贸易(18050)
- 学(17495)
- 易(17400)
- 体(16366)
- 环境(16246)
- 发(15207)
- 技术(14962)
- 务(14866)
- 机构
- 学院(329557)
- 大学(325594)
- 济(136729)
- 经济(133637)
- 管理(119918)
- 研究(115313)
- 理学(101352)
- 理学院(100166)
- 管理学(98572)
- 管理学院(97957)
- 中国(88993)
- 京(69793)
- 财(69517)
- 科学(67328)
- 所(57830)
- 财经(53413)
- 中心(52001)
- 江(51516)
- 研究所(51469)
- 农(51435)
- 经(48253)
- 范(44929)
- 师范(44495)
- 北京(44426)
- 业大(44115)
- 经济学(42832)
- 院(42088)
- 州(41653)
- 农业(39907)
- 财经大学(39493)
- 基金
- 项目(209999)
- 科学(166289)
- 研究(159030)
- 基金(150665)
- 家(130022)
- 国家(128872)
- 科学基金(110421)
- 社会(102626)
- 社会科(97285)
- 社会科学(97263)
- 省(83224)
- 基金项目(78898)
- 教育(73121)
- 划(69670)
- 自然(67567)
- 自然科(65949)
- 自然科学(65931)
- 编号(65069)
- 自然科学基金(64726)
- 资助(60085)
- 成果(54265)
- 发(49943)
- 重点(47691)
- 课题(46796)
- 部(46461)
- 创(44487)
- 制(43430)
- 国家社会(42452)
- 性(42001)
- 创新(41569)
- 期刊
- 济(164452)
- 经济(164452)
- 研究(106806)
- 中国(72108)
- 财(53198)
- 农(49577)
- 管理(47367)
- 学报(46847)
- 科学(44612)
- 教育(40806)
- 融(37256)
- 金融(37256)
- 大学(36441)
- 学学(34229)
- 农业(33267)
- 业经(29308)
- 技术(27466)
- 经济研究(26957)
- 财经(26793)
- 经(23147)
- 问题(23000)
- 贸(17661)
- 商业(16631)
- 业(16440)
- 现代(15713)
- 理论(15097)
- 国际(14868)
- 技术经济(14759)
- 发(14707)
- 版(14534)
共检索到515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程燕梅 何舒颖
提升城市流通韧性是内外双循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定量评估我国大中城市流通韧性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流通韧性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大中城市间流通韧性差距较大。对于具有外循环经济特征的沿海城市而言,制度因素和政务服务能力更利于流通韧性的形成,对于具有内循环经济特征的内陆城市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省会城市和交通节点城市的优势条件更利于培育城市流通韧性。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产业中的应用能够为提升城市流通韧性带来乘数效应。
关键词:
双循环 流通韧性 大中城市 形成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兢 农锦华
本文利用我国70个大中城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流通集聚、产业多样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流通集聚可以显著增强城市经济韧性;而产业多样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存在异质性,其中,产业非相关多样性有利于增强城市经济韧性,而相关多样性能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需借助流通集聚这一中间因素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从而使产业相关多样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不断激发出来。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谢泗薪 贺明娟
中国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后,经济复苏情况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但伴随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世界经济形势愈加不可预测。以后疫情时代的双循环格局为研究背景,从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概念界定出发,探讨了黑天鹅事件与航空物流战略能力的构建,并对后疫情时代、双循环、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进行理论溯源;然后选取疫情发生前后中国航空物流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深入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航空物流市场变化的原因,进而从系统力、平衡力、复原力三个维度构建了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度量标准,进一步对疫情大考下中国航空物流发展韧性较差的问题予以全面诊断,揭示出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三个战略维度问题和四个系统内部问题。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国家、地区、行业和企业四个层面提出了提升航空物流发展韧性的策略。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雷晶
通过DEA分析方法对我国重点城市商贸流通业电商的发展能力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分析了城市商贸流通业电商发展能力的区域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商贸流通业电商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较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大中城市商贸流通业电商发展水平较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商贸流通业电子商务的能力较弱。
关键词:
DEA分析 城市 商贸流通业 电商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分析与思考"课题组 贾海 叶剑平
本文基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在对我国整体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描述基础上,从城市分级角度对各级城市房地产市场进行细化研究。利用描述统计方法,分别从房地产市场效益、结构、投资、价格4个维度对4级城市房地产市场状况进行分析,以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35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发展水平加以评价。研究发现,一方面,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另一方面,各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与按人口划分的城市级别不尽一致。基于此,在优化房地产市场统计标准的同时,制定差别化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建立多层级的住房体系,并适时引导民间资本盘在房地产市场的流动,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长久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 发展水平 层次分析法 AHP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凌 温海珍
本文在分析住房市场价量关系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VAR模型,对35个大中城市住房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相关性以及相互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考虑限购政策对价量的影响,分析限购前后价量相关系数和Granger关系的变化;最后,通过拟合成分分析,找出价量相关性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沿海发达城市,住房市场存在由滞后的价格变化导致的价量正相关关系,其根本原因是首付款增强效应和价格预期作用,这表明限购政策对于抑制我国城市住房市场的价格增长有一定效果,但对价量互动关系影响不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尚雪峰 仇保兴 张赫 叶昊儒
面对日益增加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城市适灾韧性的提升成为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然而,传统的城市适灾韧性研究多聚焦于系统的静态属性,未能充分考量城市系统内在的动态性及适应能力。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视角,深入探讨城市适灾系统的动态特性,旨在揭示CAS理论在提升城市适灾韧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识别并分析了城市适灾系统中的适灾主体、适灾资源及适灾环境三个关键子系统,并基于CAS理论的七个基本属性,系统地提出了七个促进城市适灾韧性提升的目标及关键实现机制。此外,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将理论成果有效融入城市规划与管理实践,并对CAS理论应用于城市适灾韧性提升的潜在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本研究不仅拓展了城市适灾韧性的理论视野,也为城市管理者在灾害防控与恢复的过程中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韧性 复杂适应系统 城市适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品 李欣明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179家商业银行的数据,系统剖释了银行数字韧性的理论逻辑、形成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第一,银行数字韧性是银行运用数字技术防范冲击、适应冲击并在冲击后实现更稳定状态的能力,其逻辑溯源于数字能力、危机管理和金融安全理论。第二,银行数字韧性的形成有赖于数字技术在冲击期间发挥的赋能作用。从赋能效应看,数字技术发展有助于缓解重大冲击导致的银行风险加重,增强银行韧性。从赋能机制看,数字技术通过减弱重大冲击对银行业务规模、业务成本以及业务关联的不利影响,提高了银行韧性。从异质特征看,数字技术的韧性赋能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突发卫生事件时更有效,在小规模、非国有、高风险的银行中更显著。第三,银行数字韧性的提升离不开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和监管环境的保障。相对而言,技术人才供给充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数字监管环境优良地区的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形成数字韧性。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数字韧性 重大冲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家国 许浩楠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暴露我国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严重威胁我国国家产业安全,如何构建全球供应链韧性体系以抵御外部挑战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为我国供应链韧性建设指明了路径。在厘清新挑战的基础上,面向新发展格局构建供应链韧性闭环循环路径。以基础创新为开关形成“动态迭代”的内循环供应链韧性建设路径,以“三力协同”为源泉推动外循环供应链“四位一体”的韧性建设,设计“一体两翼”路径实现联动韧性建设。根据战略路径的规划,提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内而外”的中国式供应链韧性建设的对策建议,在全球碎片化趋势下部署中国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黎娜
在新经济地理的分析框架下构建城市集聚空间模型,系统分析技术溢出以及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对城市集聚的影响机制,同时使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技术溢出的路径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局部技术溢出可以提升系统内城市集聚水平,全局技术溢出对系统集聚结构没有影响,但可以提升全系统的生产率;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消费多样性偏好度、贸易成本,以及城市拥挤成本是影响城市经济集聚的重要因素,城市集聚水平与居民工业品消费支出占其总支出的份额、消费者产品多样性的偏好度正相关,与公共品边际成本增速、贸易自由度负相关;从技术溢出的路径看,外商直接投资、公共教育、信息服务等的溢出效应比较显著,而企业自身研发活动的技术溢出则...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戴跃华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area,many temporary residents,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nd high consumption level of Shengzhen.The second part forwards some suggestions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hengzhen.
关键词:
深圳 大中城市 比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雪 张文松 张睿 汪家源 陈宝莲
考虑到平台生态系统韧性演化过程的复杂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认为模块化、去中心化、平台领导即兴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及环境不确定性的互动、协同、耦合是影响平台生态系统韧性的关键。运用fsQCA方法分析了这五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协同效应并刻画了其影响平台生态系统韧性的复杂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存在三类能同时实现高平台生态系统韧性的适配组态:关注平台领导即兴能力和环境不确定性的“组织-环境驱动型”、关注模块化平台架构和组织学习能力的“技术-组织驱动型”与兼具前两类驱动路径核心条件的三维联动的“技术-组织-环境驱动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陆明 谭卓琳 王春龙
我国东北资源型城市在可持续发展转型过程中,部分仍未能摆脱资源枯竭困境,面临更为复杂的城市问题。韧性是深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国内外对于韧性的度量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针对资源型城市的韧性定量研究则更为少见。首先,分析19个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制约要素及韧性影响因素,并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其次,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构建韧性—风险二维测度模型,从生态、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韧性评估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量化指标;继而结合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压力指数,将标准化后的韧性及风险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划分4种韧性阶段;最后,根据测度结果识别出α、K、r、Ω4种韧性发展模式,并提供相应的转型路径思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学轼 刘慧
本文立足于双循环背景下流通产业链韧性特征,首先构建多层次产业链韧性评估体系;接着选取30个省级行政区2009-2021年的数据进行流通产业链韧性评估分析;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发现我国流通产业链韧性提升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降低经济波动,这些经济效果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异质性;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产业链韧性 评估体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汪依柔 王颖 颜欣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时期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重点,也是新阶段发展贸易强国和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关键。本文基于2008-2020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现代流通体系的空间联动发展水平及其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现代流通业的空间协同水平在逐渐提升,技术创新、市场经济改革以及交通可达性的改善是主要原因。空间计量结果显示,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构建强大国内消费市场,也有利于形成更均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