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50)
2023(8135)
2022(6868)
2021(6436)
2020(5458)
2019(12307)
2018(12485)
2017(23114)
2016(12647)
2015(14188)
2014(13375)
2013(12939)
2012(11428)
2011(10240)
2010(10604)
2009(9936)
2008(9295)
2007(8305)
2006(7125)
2005(6350)
作者
(37977)
(31532)
(31278)
(29816)
(19990)
(15222)
(13926)
(12204)
(12199)
(11376)
(10894)
(10675)
(10330)
(10054)
(9953)
(9801)
(9488)
(9483)
(9370)
(9086)
(8075)
(7897)
(7694)
(7362)
(7205)
(7167)
(7043)
(6906)
(6611)
(6362)
学科
(44830)
经济(44784)
管理(32193)
(29144)
(24346)
企业(24346)
方法(22438)
数学(20043)
数学方法(19487)
(13037)
(12076)
中国(11738)
业经(10059)
(9692)
理论(9252)
(8608)
贸易(8603)
农业(8385)
(8371)
(8037)
地方(7326)
(7248)
技术(6640)
环境(6473)
(6401)
银行(6361)
教学(6346)
(6137)
(6086)
(6083)
机构
学院(170796)
大学(167799)
管理(61034)
(60598)
研究(60201)
经济(59122)
理学(52565)
理学院(51981)
管理学(50413)
管理学院(50175)
中国(43971)
科学(41998)
(37960)
(36584)
(32618)
业大(31656)
农业(30716)
研究所(30071)
中心(27203)
(26864)
(26616)
技术(23017)
北京(22614)
(22052)
(21528)
(21318)
师范(21150)
财经(21039)
(20915)
农业大学(19923)
基金
项目(120002)
科学(91847)
基金(84345)
研究(80968)
(77635)
国家(77088)
科学基金(63801)
(49322)
社会(47629)
自然(45096)
社会科(45060)
社会科学(45046)
自然科(44077)
自然科学(44056)
基金项目(43244)
自然科学基金(43208)
(42372)
教育(38735)
资助(36459)
编号(33178)
重点(28486)
(25948)
成果(25843)
计划(25665)
(25215)
(24666)
课题(24254)
科研(23863)
创新(23637)
科技(22739)
期刊
(67009)
经济(67009)
研究(44882)
中国(35951)
学报(35899)
(35664)
科学(29857)
大学(25881)
农业(25248)
学学(24786)
管理(23963)
教育(21643)
(20650)
技术(16587)
(14153)
(12734)
金融(12734)
业经(12325)
经济研究(11707)
业大(11024)
(9876)
财经(9797)
统计(9325)
农业大学(9110)
科技(8900)
(8491)
(8424)
技术经济(7980)
问题(7705)
林业(7634)
共检索到2507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平  段然  曾希柏  白玲玉  汤月丰  文炯  
比照常规施肥量(早稻N、P2O5、K2O分别按150、60、90 kg/hm2施入,晚稻分别按180、75、90 kg/hm2施入),采取不同减量施肥配以冬季种植黑麦草、紫云英、油菜作物的耕作方式,研究双季稻种植模式下氮、磷的适宜施用量。结果表明:N和P2O5比常规施肥量分别减量20%、30%处理组水稻的产量变化率为-11.48%~1.94%;施硫包衣尿素,N和P2O5比常规施肥量均减量30%处理组水稻的产量变化率为-13.24%~3.87%;施复合肥,N和P2O5比常规施肥量均减量30%处理组水稻的增产率为0.52%~13.70%;不同减量施肥处理可使径流水氮流失量减少31.69%~47.7...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段居琦  周广胜  
【目的】从国家层次和年尺度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揭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及其气候适宜性,可为优化双季稻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区域和年尺度选取影响中国水稻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利用双季稻的地理分布信息及其对应的气候资料,结合最大熵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阐明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并构建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模型。【结果】影响中国双季稻种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年降水量、最暖月平均气温和稳定通过18℃持续日数,它们对双季稻种植分布的累积贡献率达潜在气候因子的99.1%;基于主导气候因子和最大熵模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一兰  付爱斌  刘唐兴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氮(N)肥运筹模式对双季水稻植株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早稻和晚稻均不施N肥为对照(CK),系统比较研究了早稻施N 120.0 kg/hm~2+晚稻施N 210.0 kg/hm~2(N_(120∶210))、早稻施N 150.0 kg/hm~2+晚稻施N 180.0 kg/hm~2(N_(150∶180))、早稻施N 180.0 kg/hm~2+晚稻施N 150.0 kg/hm~2(N_(180∶150))、早稻施N 210.0 kg/hm~2+晚稻施N 120.0 kg/hm~2(N_(210∶120))5种N肥运筹模式条件下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N水平下,早、晚稻各个生育时期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大小顺序均分别表现为N_(150∶180)>N_(180∶150)>N_(210∶120)>N_(120∶210)>CK和N_(150∶180)>N_(180∶150)>N_(120∶210)>N_(210∶120)>CK;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叶片气孔导度(Gs)分别表现为N_(210∶120)>N_(180∶150)>N_(150∶180)>N_(120∶210)>CK和N_(120∶210)>N_(150∶180)>N_(180∶150)>N_(210∶120)>CK。各处理间水稻植株的千粒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N_(150∶180)处理为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 849.5,1 879.5 kg/hm~2。因此,早稻施N 150.0 kg/hm~2和晚稻施N 180.0 kg/hm~2的施肥模式,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艳文  郑圣先  廖育林  谢坚  聂军  
设CK(不施任何肥)、NK(施氮、钾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K+PM(施氮、钾肥+猪粪)、NP+RS(施氮、磷肥+稻草)、NPK+RS(施氮磷钾肥+稻草)7个处理,通过2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双季稻种植制度下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平衡施肥处理(NK、NP)土壤各氮素含量增加不明显或出现一定幅度的减少;长期平衡施用化肥的NPK处理,土壤各氮素含量均有增长,与CK处理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无机、有机肥长期配施处理NK+PM、NP+RS、NPK+RS在单施化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土壤中氮素养分的含量.双季稻种植制度下,长期平衡...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晓燕  韩一军  刘乃郗  
选取京津冀三地区1990-2013年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和种植业产值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图及方差分解方法,分析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变化与种植业产值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的氮磷钾肥施用量与该地区种植业产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氮磷钾肥对各地区种植业产值的冲击波动幅度较小,但是影响持续时间不同,北京地区的冲击延续时间相对于天津及河北省两地区较长;总体而言,3种化肥成分对京津冀种植业产值的贡献率较低,北京市的化肥成分贡献率大小排序依次为磷肥>氮肥>钾肥,天津市及河北省均是钾肥>氮肥>磷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朝旭  刘黎明  彭倩  
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农户的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本文选择典型双季稻区湖南省长沙县作为研究样区,以312个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土地因素、农户因素、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户选择种植双季稻的比例较低,仅占被调查农户的55%,农户的水稻种植意愿存在着不断下降的趋势;②在农户的双季稻决策过程中,灌溉条件、人均农业补贴、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经营规模是显著性最高的影响因素;③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效益低、劳动力缺乏、农地规模限制、灌溉条件制约是研究区农户双季稻种植积极性不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谢坚  郑圣先  杨曾平  聂军  廖育林  吴小丹  向艳文  
【目的】利用非线性评价模型量化不同生产力水稻土的质量变化,为双季稻种植区水稻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为试验样区,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将土壤质量划分为抗物理退化、养分供应与贮藏、抗生物化学退化和保持作物生产力这4项土壤功能。运用专家小组打分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项功能和指标的权重,用非线性评分模型对不同生产力水稻土测定的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0和1之间)评分。【结果】结果表明,8个试验区高产水稻土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中产水稻土的物理质量比较好,但生物化学质量较差;低产水稻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质量均较差,主要体现在有机质含量低,养分供应、贮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振江  张林  任永浩  解华云  刘洪  胡立勇  
以糯小麦新品种华糯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糯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为120×104~240×104/hm2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明显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达300×104/hm2时,籽粒产量增加不明显,面团形成时间明显缩短、评价值明显降低。氮肥施用量为75~225 kg/hm2,增施氮肥可同步提高籽粒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评价值,而当氮肥施用量达300 kg/hm2时,籽粒产量和评价值下降,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增加,但增幅较小。本试验条件下使华糯1号高产和优质的最佳组合是基本苗...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邹君  谢小立  
本试验模拟我国南方双季稻作区不同的水分条件,设置4种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的灌溉条件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灌和天灌的叶面积在抽穗期达到最大,而湿灌和配灌在孕穗期达到最大,此后叶面积减小的趋势表现为天灌最快,淹灌最慢。早稻以淹灌的生物量最大,而晚稻以配灌最大;早稻各处理产量差别不大,以淹灌的产量最高,天灌的产量因水文年型不同而有较大的波动,晚稻各处理的产量差别加大,特别是天灌,产量难以保证,最大减产率达到22.9%,而配灌产量最高;各处理多年平均灌溉水分生产率为1.48kg/m3,早稻较晚稻高,其中湿灌的水分生产率最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海明  肖小平  李超  汤文光  郭立君  程凯凯  汪柯  潘孝晨  李微艳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双季稻区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水稻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方法]采用紫云英-双季稻种植模式结合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大田定位试验,以双季水稻旋耕+秸秆不还田为对照(RTO),应用常规分析方法开展了双季水稻翻耕+秸秆还田(CT)、双季水稻旋耕+秸秆还田(RT)、双季水稻免耕+秸秆还田(NT)处理对双季水稻植株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早稻和晚稻成熟期,RT和CT处理均有利于增加水稻植株茎、叶、穗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茎叶干物质转运量; CT、RT和NT处理植株茎叶物质转运率和物质贡献率均高于RTO处理; NT处理抽穗后物质同化贡献率均为最高,均高于CT、RT和RTO处理。早稻和晚稻成熟期,RT处理水稻植株茎的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T、NT和RTO处理,CT、RT和NT处理植株穗和地上部的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TO处理。CT和RT处理植株茎和叶的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NT和RTO处理; CT、RT和NT处理植株穗和地上部的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TO处理。CT和RT处理植株茎和地上部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TO处理; CT处理植株叶和穗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TO处理。[结论]秸秆还田措施促进了水稻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其中以土壤翻耕、旋耕结合秸秆还田措施有利于水稻植株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徐一兰  唐海明  程爱武  李益锋  李永  何炜  胡赛晶  王跃平  
为探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常规试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定位长达31年5种施肥处理(化肥、秸秆还田+化肥、30%有机肥+70%化肥、60%有机肥+40%化肥和无肥)对双季稻田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均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明显增加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以60%有机肥处理增加效果为最高;30%和60%有机肥处理均有利于增加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化肥和无肥处理均达显著差异(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利成  陈立云  唐文帮  肖应辉  敬礼恒  邓化冰  
以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材料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施氮水平设置为120kg/hm2、150kg/hm2、180kg/hm2、225kg/hm2(分别记作N1、N2、N3、N4),考察各处理的产量及其形成和分蘖动态、剑叶SPAD值、剑叶光合速率以及干物质积累等变化指标。结果表明: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各处理产量均呈N1、N4、N2、N3依次增加的变化趋势;4供试组合在分蘖盛期的总生物量呈N1、N2、N3、N4依次增大的变化趋势,在齐穗后13d、成熟期4组合的总生物量均呈N1、N4、N2...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凤仁  逄蕾  沈健林  李言言  李宗明  王娟  吴金水  
土壤碳氮磷等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对作物养分供应有重要影响,长期秸秆还田如何影响稻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仅施化肥(CK)、低量秸秆还田+化肥(LS)和高量秸秆还田+化肥(HS)三个处理,于秸秆还田后的第9~10年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其碳氮磷含量,分析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平均重量直径及元素生态化学计量比,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下双季稻田土壤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对碳氮磷养分的贡献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的9~10年,与CK相比,HS和LS处理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R_(0.25))的占比和平均重量直径(MWD);HS处理显著提高了>2 mm、0.25~1 mm、0.053~0.25 mm和2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对于土壤TC、TN和TP的贡献率,有助于改善水稻的氮磷吸收。与CK相比,HS处理提高了各主要粒径水稳性团聚体(>2 mm、1~2 mm、0.053~0.25 mm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孟显华  符云鹏  刘明  许晶  王飞  齐华  
以云烟202为试材,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了氮、钾肥施用量对烟草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钾肥施用量的增加,烟草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α)、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及光饱和点(LSP)等光合特性参数均有所提高.在弱光条件下,高氮处理能有效提高烟草叶片的光合速率,低钾处理使烟草叶片更容易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不同氮、钾肥施用量条件下,烟草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因素限制;能提高光合速率的肥料处理均有利于提高烟草叶片的水分利用率(WUE).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蓓  高茂盛  董金芳  
依据陕西省4个定点单季稻农气观测站长期观测数据、87个单季稻地理分布数据和14个与单季稻生长有关的环境指标(8个气候指标、4个土壤指标和3个地形指标)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与最大熵模型(MAxEnt),建立陕西省单季稻种植适宜性分布模型,对单季稻在陕西省的种植分布和适宜性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单季稻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系数P≥0.69)面积为8 949.24kM2;适宜种植区(0.38≤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