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77)
2023(11116)
2022(9661)
2021(9252)
2020(7790)
2019(18401)
2018(18581)
2017(36248)
2016(19789)
2015(22415)
2014(22521)
2013(22163)
2012(19854)
2011(17856)
2010(17864)
2009(16109)
2008(15521)
2007(13274)
2006(11326)
2005(9726)
作者
(57321)
(47443)
(47314)
(44908)
(30315)
(22984)
(21360)
(18849)
(18124)
(17052)
(16248)
(15852)
(14998)
(14993)
(14682)
(14465)
(14367)
(14200)
(13551)
(13539)
(11898)
(11581)
(11541)
(10868)
(10598)
(10575)
(10555)
(10408)
(9669)
(9492)
学科
(76314)
经济(76235)
管理(55659)
(53176)
(44302)
企业(44302)
方法(40505)
数学(35747)
数学方法(35076)
(22177)
中国(17924)
(17085)
(16813)
业经(16485)
(15344)
贸易(15338)
(14957)
理论(14345)
地方(14261)
农业(13343)
(12525)
技术(12349)
(11742)
环境(11357)
(11097)
财务(11023)
财务管理(11003)
(10812)
企业财务(10366)
教育(10042)
机构
学院(275839)
大学(275543)
管理(113391)
(103244)
经济(100915)
理学(99726)
理学院(98685)
管理学(96583)
管理学院(96124)
研究(88116)
中国(63096)
(58755)
科学(58322)
(48352)
业大(45777)
(44971)
(44348)
研究所(41567)
中心(40023)
农业(38618)
(38496)
北京(36649)
财经(36628)
(35438)
师范(35096)
(33352)
(31884)
(31861)
技术(30810)
经济学(29439)
基金
项目(197088)
科学(153578)
基金(141764)
研究(140607)
(124772)
国家(123790)
科学基金(105901)
社会(85492)
社会科(81010)
社会科学(80983)
(78467)
基金项目(75472)
自然(71974)
自然科(70361)
自然科学(70347)
自然科学基金(69039)
(65986)
教育(65365)
资助(60058)
编号(58085)
成果(45723)
重点(43930)
(42684)
(41071)
(41051)
课题(39597)
创新(38233)
科研(38182)
计划(36912)
大学(36278)
期刊
(106434)
经济(106434)
研究(74770)
中国(47410)
学报(47101)
(44196)
科学(42027)
管理(40617)
大学(34825)
学学(32914)
农业(32106)
(31703)
教育(31052)
技术(25626)
业经(19013)
(18296)
金融(18296)
(17080)
经济研究(17041)
财经(16481)
图书(15251)
科技(14070)
理论(13855)
(13855)
技术经济(13808)
问题(13798)
业大(13185)
(13002)
实践(13001)
(13001)
共检索到381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海明  于天一  肖小平  逄焕成  汤文光  聂泽民  任天志  汪柯  李玉义  杨光立  
以双季常规稻搭配(湘早籼45号-湘晚籼12号)为对照,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T优705-湘丰优103(M1,早熟早稻-早熟晚稻)、金优974-丰源优272(M2,中熟早稻-中熟晚稻)、金优402-T优6135(M3,迟熟早稻-迟熟晚稻)3种双季杂交稻搭配的早、晚稻生长发育和周年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早、晚稻(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表现为:M3>M2>M1>CK。早稻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各处理水稻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1>M3>M2>CK;灌浆期和成熟期,水稻植株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顺序为M3>M2>M1>CK;晚稻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M3>M1>...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汪汉林  赵立武  文志平  李一平  吴福顺  
通过三年(六季)的试验,从品种的生育期、群体生长发育、形态生理特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以及后期形成高产的优势和最终的实收产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湘乡地区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的品种搭配方式是迟配迟的方式增产潜力大,每公顷产量可达17t左右;适合迟配迟的品种有湘早籼19号、V56、V48、V46、培两优特青;迟配中或中配迟的品种搭配方式每公顷产量也可达16t以上,中熟品种有新香优71、V77;作为超高产栽培,中配中的品种搭配方式不宜采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花劲  周年兵  张军  张洪程  霍中洋  周培建  程飞虎  李国业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戴其根  许轲  魏海燕  高辉  郭保卫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建丰  袁隆平  邓启云  陈立云  蔡义东  
对7个冠层形态性状具有一定差异但又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杂交稻组合与对照组合汕优63的光合形态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比对照显著增产的4个组合具有以下光合作用优势:在每穗粒数增加、库容扩大的基础上,剑叶长度增加、叶角较小,冠层各部光的分布比较均匀(消光系数小);在孕穗末期、抽穗后10d和抽穗后30d的光饱和光合速率及抽穗后10d的群体光合速率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抽穗前茎鞘中能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并能有效运转至籽粒。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建丰  袁隆平  
为了给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以 15个具有超高产 (单产超过汕优 63 )潜力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 63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 (单株粒重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性状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1)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组合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两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 ,个别组合在生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 ,依赖经济系数的提高也可比对照显著增产 ;2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的增加不是依赖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 ,而是必须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每穗粒数以扩大库容 ,并保证源的有效供给以提高籽粒充实系数 ;3 )每穗实粒数分别与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单株粒重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安成立  张改生  王寿山  岳秀琴  王红  杨明明  唐涛  鱼晓玉  李长斌  
为探求杂交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运用农业生态学和统计学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hm2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3个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x3>播量x2>播期x1;目标产量为7 500~9 000kg/hm2时,杂交小麦高产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施肥量x3(纯N和P的质量,m(N)∶m(P2O5)=1∶1)为208.24~301.88kg/hm2,播量x2为218.28~301.29万粒/hm2,播期x1为10-04—10-19。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杨珠  黄运湘  周清  黄升平  黄见良  李合松  邹应斌  
为完善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以湖南省醴陵市高产稻田土壤——河沙泥为供试土壤 ,杂交早稻V40 2和杂交晚稻 V6 44为供试作物 ,对不同施磷水平的杂交稻和土壤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高产土壤条件下 ,施磷仍能促进水稻提早分蘖 ,增大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对氮、磷、钾的吸收量 ,但对水稻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的吸收无促进作用 .施磷处理水稻一生中地上部干物质总量和稻谷产量与不施磷处理无明显差异 .施磷的增产效应系数低是高产稻田土壤的重要肥力特性之一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施磷量不应依据施磷效应曲线来确定 ,而应依据水稻生产的目标产量和生产单位重量稻谷的需磷量来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德海  王晓燕  马荣荣  禹盛苗  朱练峰  欧阳由男  金千瑜  
【目的】探明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的重穗、超高产与生理特性的关系。【方法】以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轻穗型常规晚粳稻秀水63和中穗型籼型杂交晚稻汕优63为试验材料,进行组合(品种)间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源、流、库"等生理特性的对比考查与测定,研究和探讨甬优6号超高产的生理特性。【结果】重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6号突出的生理特性是:①"源足",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功能期较长、叶绿素含量多、叶片光合速率高、比叶重和粒叶比较大;②"流畅",为齐穗期单株茎鞘物质向成熟期的穗部输出量大、输出率和转换率高;③"库大",为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和有效颖花量多、库容量大、穗重5g以上;④"根强",为次生根发达、根量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太和  
岗优151是江油市种子站与四川省种子站合作育成的一个重穗型超高产杂交中稻新品种。于1995~1996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组区试,平均单产8507.1kg/ha,比对照汕优63增产4.64%,两年产量名列第一。在原四川省五大生态区均表现增产,其高产稳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家奎  阴国大  
本文系统的论述了作者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观点:①通过扩大遗传背景,增强杂种优势,提高选择机遇;②统筹兼顾,全面平衡有关量构成因素,以协调产量这一总体矛盾;③超高产杂交水稻的培育,既需注意植株外部形态的改良,又应关注内部生理机能的改善,在扩大“库、源”前体下,使“库、源、流”三者协调发展;④充分认识杂交水稻是由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组形成的特点,在目标性状的选育中,主要着眼于二者优良性状的互补而不必分别求全;⑤综合运用多种育种技术,提高育种效率;⑥特定组合的产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具体表现,产量与环境是密切依存的。因此,只有良种与良法相结合,才能达到产量潜力的进一步突破。根据这一育种思路,育成了超高产中...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明伟  罗宏海  张亚黎  姚炎帝  张旺锋  夏东利  马丽  朱波  
【目的】研究超高产条件下棉花的光合生产特征,总结超高产形成规律,提出超高产的产量结构和光合生理指标,对挖掘品种产量潜力,构建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杂交棉标杂A1为研究对象,采取定向培育超高产试验示范田,以一般产量水平条件下常规棉品种(系)为对照,研究超高产条件下标杂A1产量形成过程中叶面积指数、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光合速率和光合物质积累与分配等变化。【结果】与常规高产棉田相比,标杂A1皮棉单产达到3500kg·hm-2时,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叶绿素SPAD值、单叶光合速率在盛铃期至初絮期显著高于对照;群体光合速率峰值高且持续时间长,群体呼吸速率占群体总光合的比...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崔党群  张娟  闻捷  王俊振  
采用相关和回归分析 ,研究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多穗型品种要实现超高产必须三要素协调 ,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前提下 ,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 6 80 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38 16粒左右 ,千粒重4 0 34g左右 ;大穗型品种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穗数4 6 76× 10 6 穗 /hm2 左右 ,穗粒数 4 9 73粒左右 ,千粒重 4 9 38g左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明历  卢开阳  陈鹏  赵合明  
对杂交晚籼稻金优928进行密度、氮肥、磷肥、钾肥4个因素、5个水平的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的土壤种植该组合时,只要肥力水平运用恰当每公顷可产稻谷6750 kg以上。生产上宜采用每公顷插37.5-45万穴,施纯氮210 kg左右,施P2O560-75 kg,施K2O 90-105 kg。若既要获得高产,又要保证稻米有较优的加工及外观品质时,可适当降低栽插密度和减少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汪汉林  赵立武  吴福顺  文志平  
在湘乡市洙津村水稻超高产栽培样方中,采用选择优良品种,合理的肥料运筹,先进的化学调控,科学的水浆管理等综合栽培技术,获得的试验结果是:①样方前、中期生长发育快,群体结构合理,孕穗期的NAR和CGR平均分别为5.07g/m2·d和31.68g/m2·d,后期光合生产优势强,有利于高产的形成。②样方平均产量为16.226t/hm2,比样方前3年(1993—1995)平均每公顷增产2.115t,增产13.04%,增加净产值3384元;比相邻的新飞村9户农民的稻田平均每公顷产量高1.830t,高11.28%,平均每公顷净产值高2928元。③样方每公顷纯收入为19661.1元,产投比为4.12,劳动报酬...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荣改  
众所周知,籼粳交F_1表现极明显的优势,但结实率低.广亲和基因的发现.使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成为可能.袁隆平据此提出了利用广亲和基因培育亚种间杂交稻超高产育种的见解.我们研究了用广亲和品种配制的杂种F_1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重要性及各性状的优势表现.旨在为广亲和品种用于配制亚种间杂交稻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广亲和品种为培矮64(籼), CPSLO17(爪哇型),CPSLO(爪哇型),02428(粳).不育系有台中65A,秋光A,黎明A,农虎26A,京越A,黄金A,中作59A,537A,72-75A,垦六人,六南早A,珍籼97A(籼),V20A(籼),29南1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