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2)
2022(1)
2020(1)
2018(2)
2016(1)
2013(2)
2010(3)
2008(2)
2007(1)
2005(1)
2003(1)
2002(1)
2000(1)
1998(1)
1994(1)
作者
(4)
(4)
(3)
(3)
(2)
(2)
(2)
(2)
(2)
曼丽(2)
(2)
(2)
(2)
(2)
(2)
(1)
(1)
(1)
伶俐(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学科
技术(5)
理论(4)
高等(4)
(3)
学校(3)
学法(3)
学理(3)
学理论(3)
技术学校(3)
教学(3)
教学法(3)
管理(3)
职业(3)
职业技术(3)
高等职业(3)
(2)
企业(2)
专业(1)
专业技术(1)
中国(1)
保险(1)
保险业(1)
决策(1)
(1)
(1)
学位(1)
技术知识(1)
技术管理(1)
教材(1)
教育(1)
机构
大学(13)
学院(9)
研究(9)
教育(6)
(5)
技术(5)
科学(5)
职业(5)
(5)
(4)
北京(4)
技术学院(4)
研究院(4)
职业技术(4)
京师(3)
北京师范大学(3)
师范(3)
师范大学(3)
广东(3)
研究所(3)
科学研究(3)
(3)
中国(2)
国际(2)
(2)
教授(2)
比较(2)
(2)
(2)
(2)
基金
研究(8)
教育(7)
基金(6)
科学(6)
课题(6)
项目(6)
国家(5)
(5)
(4)
(4)
(4)
(4)
教育学(4)
(4)
模式(4)
(4)
科研(4)
编号(4)
专项(3)
中央(3)
主持(3)
主持人(3)
(3)
人才(3)
(3)
(3)
(3)
培养(3)
大学(3)
(3)
期刊
研究(12)
教育(9)
中国(3)
(2)
(2)
教研(2)
职教(2)
论坛(2)
(2)
高教(2)
高等(2)
与会(1)
世界(1)
(1)
中国人(1)
人力(1)
人力资源(1)
会计(1)
(1)
农业(1)
(1)
发展(1)
商业(1)
国人(1)
大学(1)
学位(1)
对策(1)
(1)
(1)
开发(1)
共检索到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进  郭荣梅  
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通是指两个教育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和衔接的通道,或它们在课程、教学和资格证书等教育要素上得到结合或融合。德国曾长期存在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隔离的问题,但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已探索出三种主要的融通模式:双向贯通,指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之间存在着转换与衔接的通道;交叉结合,指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教学要素进行结合;趋同融合,指开发整合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跨领域课程,代表着融通发展的最新趋向。德国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融通具有形式多和程度深的特征。教育决策者的宏观引导、国家资格框架等相关制度建设、利益相关者的密切合作、高质量的科研支持是推动这一发展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进  付惠  
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成为奥地利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对相关政策文本以及研究文献的分析显示,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奥地利已消除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彼此隔离的传统壁垒,探索出纵向贯通与横向结合两种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融通模式。纵向贯通涉及从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渡。职业教育系统的学生可通过所就读职业学校的毕业考试、参加外部考试或凭借其职业资格证书进入高校学习。横向结合涉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结合,以高校的双元制学业模式为代表,可让学生同时接受两类教育。这种制度设计有助于满足职业教育系统的不同学生群体参加高等教育的需求,对我国实现职普融通的类似发展目标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红贤  
文章认为职业能力包括就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创业能力。职业能力需要经过必要的理论学习与有效的实践训练才能养成。当前,高职教育在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较多问题,一案贯通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能有效解决这其中部分问题。一案贯通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某一案件为载体,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而齐头并进,贯通于整个课程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郝振萍  宰学明  范俊俊  郭延乐  
聚焦新时期现代乡村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以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并实践了专本贯通“立交桥”涉农项目“三化三结合”的协同实践育人体系:实践教学内容设计模块化(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模块、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和创新创业技能训练模块)、实践教学方式“三链”(实验教学链、科研创新链、乡村产业链)一体化、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化、实践育人模式“农科教”三结合,分阶段、分层次提升项目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强化多元化应用型职业“新农人”特色人才培养,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涉农专业改造提升、实践教学改革和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赵红军  邱厌庆  
学位论文是评价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获得相应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以传统学科分类为基础的单一学科组织模式下,学科交叉学位论文在评审中面临学科知识体系认知差异和评审准则解释差异的挑战。借鉴刻板印象心理学理论,在现有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的基础上,通过交叉送审,采用自评表和评审表信息交互策略,搭建评阅专家与论文作者之间的隐性沟通桥梁,协调二者在论文评审中的潜在冲突,以体现评审过程的多元化和适应性,实现学科交叉博士学位论文的科学评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媛  
本文以"沪港通"下的A+H交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频数据对股票价格发现能力以及股票收益率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A股与H股股票价格走势存在差异,对于大部分上市公司而言,两者之间在"沪港通"开通前后一年的研究区间内不存在均衡关系;A股与H股股票收益率均受到上海和香港证券市场的影响,但A股价格受到两个证券市场影响的差异不大,H股价格受到香港证券市场的影响远远强于上海证券市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方红星  金韵韵  赵文佳  
本文选取在A股和H股市场交叉上市的中国平安海外投资产生巨额浮亏这一案例,采用事项研究法,检验两地市场对中国平安发布的一系列有关对巨额浮亏计提减值公告的市场反应,并针对第一份澄清公告和第四份预亏公告,比较两地市场对同一公告在提前反应时间和反应程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市对与减值相关的四份公告均呈负面反应;两市对第一份澄清公告同时提前反应,并且反应程度无显著差异,近似一致;对第四份预亏公告提前反应时间略有不同,A股市场晚于H股市场2天,并且反应程度差异显著,H股市场反应程度大于A股市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郦丽华  谢鹏  李清平  陈道敏  
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构建相对稳定的"双证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体现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和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一个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长远  
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面临"功利主义"的挑战,专业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很少关注通识教育。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内在发展两个维度提出通专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通专结合的理念符合知识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切合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从个人内在发展的角度出发,通专结合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化且符合学习化社会的要求,有利于个人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益探索,切合做人和做事等同重要或更重要的共识。在实施通专结合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应从推广"通专结合"理念出发,审视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需要得到很好的解决,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本刊特约了几位专家,就高职教育的体系、定位、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智  
在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育人体系,探索在课堂中学习、在环境中熏陶、在生活中感悟的“通专”结合途径,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伟廉  
高等学校中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之间历来存在矛盾。从世界范围看,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而结合的主要途径就是课程。本文回顾了这两种教育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国外特别是美国高等学校在课程领域将这两种教育目的结合起来的途径和方法,并探讨了其中的一些规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曼丽  
本研究将尝试性地从教育哲学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等视角探究通专结合的合理性。本文的分析框架是 :首先 ,根据教育哲学中关于教育目的、内容及培养模式的选择最终取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二因素的基本原理 ,将分别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对其必然性进行哲学分析 ;其次 ,本文还将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及要求 ,进一步说明“通专结合”在未来社会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后 ,给出本研究简短结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谭小芳  张伶俐  
研发投资的高回报吸引着制造企业扩大投资规模,而研发投资的高风险又进一步强化了制造企业融资约束。产融结合是否既能够缓解融资约束调节制造业企业研发投资不足、又能约束投资惯性调节其投资过度呢?以2007—2016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发现,产融结合对制造企业研发投资具有缓解研发投资不足、加重研发投资过度的单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产融结合有效缓解研发投资不足、加重研发投资过度的机理,并对如何利用产融结合增强制造企业有效投资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