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85)
- 2023(11385)
- 2022(9702)
- 2021(8845)
- 2020(7545)
- 2019(17545)
- 2018(16991)
- 2017(34208)
- 2016(17572)
- 2015(19743)
- 2014(19574)
- 2013(19058)
- 2012(17426)
- 2011(15251)
- 2010(14832)
- 2009(13443)
- 2008(12847)
- 2007(10633)
- 2006(8892)
- 2005(7518)
- 学科
- 济(81979)
- 经济(81908)
- 管理(49951)
- 业(49562)
- 方法(45547)
- 数学(40673)
- 数学方法(40295)
- 企(38877)
- 企业(38877)
- 贸(26629)
- 贸易(26621)
- 易(25903)
- 农(22202)
- 中国(21354)
- 财(20279)
- 地方(16568)
- 业经(15059)
- 出(14173)
- 农业(13850)
- 务(12461)
- 财务(12429)
- 财务管理(12399)
- 企业财务(11700)
- 理论(11423)
- 学(10968)
- 环境(10826)
- 技术(10735)
- 制(10466)
- 口(10342)
- 出口(10333)
- 机构
- 学院(244765)
- 大学(244576)
- 济(113116)
- 经济(111296)
- 管理(101363)
- 理学(89623)
- 理学院(88799)
- 管理学(87447)
- 管理学院(86992)
- 研究(72976)
- 中国(54309)
- 财(48904)
- 京(47943)
- 财经(40921)
- 科学(39838)
- 经(37635)
- 经济学(37044)
- 中心(35186)
- 经济学院(34092)
- 江(33252)
- 业大(32630)
- 所(32224)
- 农(31937)
- 财经大学(30928)
- 范(29281)
- 研究所(29205)
- 师范(29016)
- 北京(28494)
- 商学(28311)
- 商学院(28077)
- 基金
- 项目(174693)
- 科学(141131)
- 基金(132639)
- 研究(127439)
- 家(113429)
- 国家(112568)
- 科学基金(100125)
- 社会(86840)
- 社会科(82903)
- 社会科学(82887)
- 基金项目(70326)
- 省(65637)
- 自然(63954)
- 自然科(62636)
- 自然科学(62627)
- 自然科学基金(61541)
- 教育(58904)
- 划(54890)
- 资助(54854)
- 编号(49578)
- 部(40480)
- 重点(38430)
- 成果(37454)
- 国家社会(37444)
- 发(36895)
- 创(36594)
- 教育部(36150)
- 人文(35626)
- 创新(34260)
- 科研(33956)
- 期刊
- 济(106633)
- 经济(106633)
- 研究(68317)
- 财(37172)
- 管理(35370)
- 中国(35220)
- 学报(31137)
- 科学(30196)
- 农(26908)
- 大学(25834)
- 学学(24583)
- 技术(21288)
- 财经(20196)
- 经济研究(19452)
- 贸(18954)
- 融(18838)
- 金融(18838)
- 农业(18745)
- 问题(17769)
- 业经(17733)
- 经(17374)
- 教育(16973)
- 国际(14960)
- 统计(14046)
- 商业(12799)
- 策(12566)
- 技术经济(12147)
- 决策(11434)
- 世界(11334)
- 理论(11053)
共检索到3377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韦永贵 李红 周菁
友好城市对经贸合作的促进效应在理论界得到了论证,但在实证界并未得到充分检验。文章将友好城市纳入国际贸易分析框架,基于消费者偏好角度建立文化差异影响国际贸易的理论模型,并阐述了友好城市作用于国际贸易的理论机制。进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 (PSM)系统评估2011~2016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友好城市能够有效提高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且这种促进效应具有滞后性;(2)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对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显著影响。据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持续推进国际友好城市建设,以友好城市为载体促进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韦永贵 李红 周菁
基于2000-2015年中国对50个贸易伙伴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以友好城市作为城市外交的代理变量,对城市外交的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文章首先构建基于消费者偏好角度的理论模型,进而采用LSDV、PCSE和POISSON三种估计方法对总体样本进行检验,发现城市外交对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随后,从经济发展属性、文化圈层属性、贸易制度推进程度以及洲际属性进行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外交的文化出口贸易促进效应在不同的国家属性特征下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性和洲际非均衡性。据此,在推
关键词:
城市外交 友好城市 文化贸易 文化差异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钧霆 佟继英
文章以UNESCO2009年文化统计框架中6类97个HS六位编码文化产品为基础,选取WITS数据库20022015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数据,分析其出口特征。运用多国CMS模型对20022007、20082009、20102013、20142015四个阶段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增长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世界文化市场需求变化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影响较为显著,我国文化产品整体竞争力的增强是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产品结构和市场竞争效应对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弱。我国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文化贸易的竞争优势,促进文化产
关键词:
文化产品 出口 CMS模型 增长因素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云
本文根据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80-2004年)的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出口总额与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长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没有Granger因果关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洪涛
在Anderson和Wincoop(2003)模型基础上推导得出比目前常用的Novy(2006)模型更具微观应用基础的用以测度一国进出口贸易成本的一般均衡模型。基于推导模型对1998-2013年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贸易成本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影响其出口贸易成本的因素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成本总体呈下降趋势,向发展中经济体出口的贸易成本和贸易难度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更低;贸易伙伴与中国的实际人均收入差额、地理距离、文化差异水平、平均名义关税水平、贸易对外开放度及净贸易条件等因素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成本正相关,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陆地相邻和优惠的贸易安排等因素与其负相关,传统的...
关键词:
文化产品 出口贸易成本 测度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孙致陆 李先德
本文从出口技术附加值视角,利用PRODY指数和EXPY指数,测算和分析了世界及样本国家农产品出口技术附加值,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界农产品出口贸易技术结构是否存在收敛趋势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世界及样本国家农产品出口技术附加值总体上均不断增长,主要样本发达国家农产品整体出口技术附加值大多显著高于主要样本发展中国家;世界各类别农产品出口技术附加值是否存在绝对σ收敛不明确;全部样本国家和样本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均存在绝对σ收敛,样本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存在绝对σ发散;世界各类别农产品及全部样本国家、样本发达国家和样本发展中国家农产品整体的出口技术附加值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样本发...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韦永贵 李红
运用中国对36个贸易伙伴文化产品出口的面板数据,从全样本和分组样本两个层面分析文化、地理和制度三维距离对文化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地理和制度三维距离均对文化出口贸易具有阻碍作用。文化距离较小时,文化距离与文化出口贸易负相关;文化距离较大时,文化距离对文化出口贸易的影响为正,表明了门槛效应的存在。同样,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对文化出口贸易也存在类似的结论。据此,中国的文化贸易应重视文化距离、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较小的贸易伙伴,并加强文化交流和政治沟通,削弱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的阻碍作用,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冯馨
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0-2015年的面板数据,使用XTtobit、FE和RE面板模型的估计方法,分析出农产品注册地理标志商标能促进其出口贸易的增长。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数量与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成正比关系,即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数量的增加会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地理标志作为一项品牌战略并受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能通过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因此,应加强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保护工作,促进农产品出口。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彭雪清 夏飞 陈修谦
文章使用东盟10个国家与中国在2004~2017年的贸易相关数据建立长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以文化认同为解释变量,以市场开放度、人均GDP、人口规模及地理距离作为控制变量,基于LSDV回归,结合混合OLS回归、面板泊松回归的对比验证,通过滞后一期的两步GMM内生性检测及分时段稳健性检验了文化认同正面影响中国对东盟文化出口。实证分析显示:中国-东盟文化认同是中国对东盟文化产品出口的催化剂,其对文化贸易的影响基本符合林德的偏好需求理论。用Hofstede文化维度数据建立引力模型进行影响机制分析文化认同通过文化距离的影响进而影响中国的文化产品出口。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婧宇 陈强远 钱则一
作为正式协议和制度安排的重要补充,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加强了中外城市之间的信任和深层次交流,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催化剂和助推器。本文从外贸高质量发展视角切入,基于2002—2015年287个中国城市与136个国家或地区的匹配对数据,考察了国际友好城市形成的“朋友圈”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城市间的出口贸易。研究发现:(1)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协议使得中国城市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提高了10.0%和11.6%。(2)国际友好城市的贸易促进效应更多源于贸易创造而非贸易转移。(3)除了影响出口集约边际,国际友好城市还从产品种类数和高技术行业所占比例等方面促进了出口扩展边际。(4)以非典和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事件冲击,国际友好城市协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城市出口的风险抵抗能力。(5)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友好城市协议对非“一带一路”倡议国家与地理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促进效应更明显。以上结果得到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支持。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国际友好城市的经济内涵以及探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武敬云
出口贸易量是由出口供给和出口需求决定的均衡数量,据此本文提出一个包含出口供给和出口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出口贸易决定模型。为解决使用年度数据存在的样本数量不足问题,本文使用了季度数据。通过对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文发现出口贸易、出口退税、FDI和外部需求四个变量存在协整关系,而实际有效汇率、国内GDP和其他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VEC模型来反映这些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而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反映长期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长期内还是短期内,出口退税政策都是显著而有效的。
关键词:
出口供给 出口需求 出口退税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韦永贵 张艺川
文章将跨国文化传播纳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局部均衡分析法阐述了跨国文化传播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逻辑,并深入分析跨国文化传播影响出口贸易的作用机制。进而以友好城市作为我国跨国文化传播的代理变量,使用PSM-DID模型、SUR模型、TE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跨国文化传播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跨国文化传播显著推动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且这一推动作用具有明显的贸易产品差异性、洲际差异性及时滞性特征。在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中初步发现,以友好城市表征的跨国文化传播通过信任塑造机制所形成的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市场拓展产生的文化差异倒逼机制,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出口贸易水平。该研究可为推动中华文化的跨国传播以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正良
江苏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应,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效应,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具有负效应;一般贸易出口与其他贸易出口的积极效应开始扩大,而加工贸易出口的作用正在弱化。政策导向应该是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重视一般贸易出口,延长国际分工价值链,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习平
鉴于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和全社会对就业问题的重视,本文旨在研究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和三者的关系。文章使用1978-2010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结论表明: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经济增长是出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但出口贸易并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不是就业granger原因。为了说明结论的可靠性,对以上的结论进行了实例验证。鉴于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出口贸易 经济增长 就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邵敏
本文采用2000~2006年持续经营的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对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作用。倍差法的Kernel倾向评分匹配估计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能在出口后的1年或2年内将显著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此后该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出口贸易未能促进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出口活动的"干中学"效应与出口加工贸易度和技术水平均密切相关,而通过出口贸易而产生的"扩张陷阱"只存在于出口加工贸易度高的(中)低技术行业以及金属制品业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