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249)
- 2023(9066)
- 2022(8271)
- 2021(7904)
- 2020(6573)
- 2019(15481)
- 2018(15380)
- 2017(29770)
- 2016(16501)
- 2015(18640)
- 2014(18617)
- 2013(18484)
- 2012(16876)
- 2011(15250)
- 2010(15005)
- 2009(13461)
- 2008(12916)
- 2007(11005)
- 2006(9464)
- 2005(8137)
- 学科
- 济(62105)
- 经济(62033)
- 管理(46381)
- 业(43607)
- 企(37248)
- 企业(37248)
- 方法(30804)
- 数学(26184)
- 数学方法(25878)
- 学(17065)
- 农(16138)
- 中国(14565)
- 财(14158)
- 业经(14041)
- 地方(12383)
- 理论(11445)
- 和(11163)
- 农业(10794)
- 贸(10740)
- 贸易(10734)
- 易(10405)
- 技术(10172)
- 环境(9752)
- 制(9704)
- 务(9415)
- 财务(9356)
- 财务管理(9342)
- 教育(9149)
- 划(9054)
- 企业财务(8845)
- 机构
- 大学(233759)
- 学院(230192)
- 管理(94509)
- 济(84150)
- 理学(82950)
- 经济(82145)
- 理学院(82014)
- 管理学(80544)
- 管理学院(80146)
- 研究(78054)
- 中国(54560)
- 科学(52418)
- 京(49747)
- 农(40753)
- 所(40473)
- 业大(38101)
- 研究所(37585)
- 财(36327)
- 中心(34193)
- 农业(32523)
- 江(32460)
- 北京(31056)
- 范(30857)
- 师范(30422)
- 财经(30121)
- 院(29006)
- 经(27486)
- 州(26705)
- 技术(25825)
- 师范大学(24747)
- 基金
- 项目(166716)
- 科学(129448)
- 基金(119945)
- 研究(119242)
- 家(105881)
- 国家(105021)
- 科学基金(89102)
- 社会(71805)
- 社会科(67866)
- 社会科学(67847)
- 省(65620)
- 基金项目(64677)
- 自然(60678)
- 自然科(59241)
- 自然科学(59223)
- 自然科学基金(58128)
- 划(55800)
- 教育(54244)
- 资助(49857)
- 编号(48684)
- 成果(39298)
- 重点(37226)
- 部(36133)
- 发(34947)
- 创(34600)
- 课题(33343)
- 科研(32697)
- 创新(32199)
- 计划(31476)
- 大学(30677)
共检索到321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海燕 香咏瑜
对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大钩关睾虫(Heteronchocleidus magnihamatusZhang et Ji)和小钩关睾虫(H.buschkieliBychowsky)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关睾虫寄生于叉尾斗鱼的初级鳃丝及鳃小片,轻度感染时,病变不明显,导致部分鳃丝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中度感染时,鳃丝组织增生、融合,有大量黏液细胞浸润,鳃小片与窦状隙分离,形成空隙;重度感染时,鳃丝组织细胞解离、空泡化,呼吸上皮与毛细血管分离严重,形成空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志超 罗晓平 张伟 李军燕 王瑞 杨莲茹 杨晓野
为更有效地对骆驼盘尾丝虫病进行防治,利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常规病理学观察的方法,对骆驼盘尾丝虫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骆驼盘尾丝虫病平均感染率为85.4%,感染强度为115峰-1,虫体形成的结节分布在骆驼的颈项韧带处;共收集到209个结节,它们的形态和质地各不相同,软的结节内形成纤维组织囊腔,硬的结节内形成钙化灶;骆驼年龄段不同,结节的分布呈不同变化;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囊腔周围有各种炎性细胞侵润,囊腔内有不同状态的雌虫虫体,骆驼盘尾丝虫病表现为骆驼的寄生虫性肉芽肿。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何智 任红梅 杨德英 杨光友 边尧 王帅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分离自患出血病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内的嗜水气单胞菌(Aermonas hydrophila)人工感染健康黄鳝后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健康黄鳝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发病呈急性过程,感染后15~33 h为发病死亡高峰期。黄鳝人工感染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病例相似,主要表现:体表出现出血斑、肛门红肿、腹腔充血以及各实质性器官出血、充血。人工感染黄鳝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的病理变化明显:肝脏出现广泛的充血、出血,肝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坏死;肾脏肾小管上皮的肿胀、结构的消失,肾小球出血、变性坏死;脾脏充血、出血;肠粘膜上皮脱落,基底膜排列紊乱,大量出血。结果...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施慧 陈卓 丁慧昕 谢建军 汪玮 王庚申 何杰 许文军
运用组织病理切片、电镜观察及PCR扩增等方法对2017年在舟山采集到的临床表现"白鳃"症状的发病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开展了病原学及快速检测方法的初步研究。组织病理观察显示,患病鱼的肝、脾、肾等内脏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变化,尤其是组织内红细胞发生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同时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在病鱼组织的电镜超薄切片中可观察到直径约300~600 nm的孢子虫样结构。提取病鱼内脏组织总基因组DNA样本,采用1对针对寄生原虫的通用引物进行SSUrDNA的PCR扩增,最终获得大小为1471bp的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发现,该条带与GenBank中1种黏孢子虫Sinuolinea sp.的序列同源性最高,达89%。根据获得的SSU rDNA序列,建立了适用于该病临床检测的巢式PCR方法,最小灵敏度可达0.5 pg。研究表明,引起此次网箱养殖大黄鱼"白鳃"症状并导致鱼类大量死亡的是一类寄生性黏孢子虫。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崔龙波 周雪莹 程敬伟 李永胜 马家好
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纤毛虫病的病理变化。发现在患病鱼皮肤及鳍表皮下结缔组织及溃烂处、肛门周围组织、肌纤维间、鳃丝内、脑、脊髓、眼球壁及眼球腔内、肝脏、胰腺腺管间、肾脏、脾脏被膜、胃壁、肠壁血管、膀胱壁、性腺周围及性腺内、内脏各器官间结缔组织,以及血液、脑脊液、腹水、胃液及肠液等体液内均存在纤毛虫。主要病理变化出现在有大量纤毛虫寄生的部位,特别是皮肤、鳍、肛门周围、鳃、脑、脊髓、眼球、肝脏、胃壁等处,最终症状为组织淤血、出血,细胞坏死、崩解,大量淋巴细胞增生。但当上述组织中纤毛虫数量较少时,其病理变化并不明显。本研究表明,纤毛虫入侵大菱鲆没有明...
关键词:
大菱鲆 纤毛虫病 纤毛虫 病理学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罗辉 杨月静 向梦斌 叶华 郑曙明 王晓清
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80尾齐口裂腹鱼平均分成6组(4、24和48 h对照组;4、24和48 h感染组)。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0.65%的无菌生理盐水,感染组腹腔注射0.2 mL 2.5×107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液。分别测定4、24和48 h对照组和感染组齐口裂腹鱼各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对肾脏、肝脏和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固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任素莲 张艳艳 邱红 宋微波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水平下研究了患"红肉病"文蛤(MeretrixmeretrixLinnaeus)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患病文蛤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紊乱,上皮膨大、脱落,鳃、外套膜、消化盲囊等组织发现异常结构及寄生物,如嗜碱性的包涵体、嗜酸性颗粒及寄生性原生动物等。另外,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病蛤在糖含量、磷酸酶活性等方面也有明显变化,表现为消化盲囊、肠等部位吸收细胞内糖含量增加。消化盲囊、消化管各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减弱,碱性磷酸酶活性(AKP)增强。鳃组织ACP活性增强,AKP活性减弱等。
关键词:
文蛤 红肉病 组织化学 组织病理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亚斌 符敖齐 陶建平 陶红 刘梅 陈宗椿 陈应江 孙大明 王军 王伯高 谢龙
对山羊球虫 Eimeria ninakohlyakimovae 感染的病理学进行了研究,35只无球虫感染山羊在20日龄时,分别经口接种1×10~6~6×10~7个 E.ninakohlyakimovae孢子化卵囊,在感染后1/4~38h 内,定期扑杀,对 E.ninakohlyakimovae 所致的病理变化进行了动态性观察.结果表明:E.ninakohlyakimovae 主要侵害小肠后部、盲肠及结肠中前部的肠腺及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坏死,上皮坏死脱落及小肠绒毛萎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被膜下、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和淋巴管中有大裂殖体寄生.在感染16h 后的山羊胆汁中发现了E.ninak...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建华 彭德良 宇克莉 毕平 彭永康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被甘薯糠腐茎线虫(DitylenchusdestructorThorne)侵染的甘薯组织细胞的损伤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与健康甘薯相比,轻-中度侵染的病薯细胞失水,皱缩,细胞间隙加大,淀粉粒颗粒变小,大部分细胞出现变形等病理变化,同时可见许多正在侵染的线虫;患病严重的薯块内细胞严重失水、皱缩,细胞间呈现大的空隙,维管组织变形,有的破碎,细胞内淀粉粒数量明显减少甚至完全丢失,侵染的线虫数量也明显减少,证实了甘薯茎线虫的活体寄生性及迁移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连德 孙玉华 陈辉 许平
通过对患病和健康施氏鲟 (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进行的比较解剖、组织病理学与细胞病理学、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 ,患病施氏鲟无明显的外部症状 ,临床解剖所见肝脏病变严重 :肝淤血、坏死、糜烂。肝组织脂肪变性、水样变性明显 ,肝细胞核浓缩或淡染、变形、核仁裂解 ,内质网扩张 ,线粒体嵴融解、崩解 ,胞浆内大量脂滴和液泡并将细胞器排挤成团。脑组织水样变性致液化性坏死 ,脑细胞胞浆呈液化泡状 ,核变形、浓缩 ,细胞膜融解。肾组织发生局灶性病变 ,病变肾细胞胞浆内有脂滴和液泡 ,核变形、融解 ,线粒体嵴融解、崩解。其它器官、组织、细胞未见病变。研究认为肝组织为原发性、中毒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叶彩燕 汪开毓 何琦瑶 杨倩 刘韬 余泽辉 谢恒 何晟毓 何洁 赵武义
2017年6月,四川德阳某养殖场的框镜鲤患病且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腹部膨大,肠管有大小不等的肿物。为明确其死亡病因,进行了细菌学、寄生虫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和PCR检测。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肠道的损伤最为严重,表现为有大量寄生虫样孢囊突出于肠管。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可见孢子长约23~30μm,宽10~15μm,极囊长11~15μm,呈长卵圆形,约占孢子长的1/3~1/2,孢子外面被有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前端孢子质中有一个大核和两个小核,与单极虫形态一致;针对吉陶单极虫的18S SSU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检测,扩增出大小为716 bp的目的片段(命名为TKF-1),目的条带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吉陶单极虫。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及PCR检测结果确认框镜鲤的死亡是感染吉陶单极虫所致。
关键词:
框镜鲤 吉陶单极虫 组织病理 PCR检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文宽 于翔 闻秀荣 任长林 裴立新 范世勋
在1991-1993年,笔者在清原县金家水库和后楼水库用敌敌畏进行了鲢小鞘指环虫病的防治试验,并对大水面防治鱼病的施药方法作了初步探索。试验结果表明,0.08-0.20ppm的敌敌畏均能有效杀灭此虫。组织病理研究发现,病鱼鳃瓣缺损,粘液增多,鳃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呼吸上皮肿胀。上皮细胞增生,使鳃小片融合,鳃丝呈棍棒状;相邻几条鳃丝发生融合,形成一片上皮细胞板。病状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解体。
关键词:
鲢,指环虫病,鳃组织病理,防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汪开毓 耿毅 陈德芳 黄小丽
对2004-2005年四川发生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斑点叉尾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病鱼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