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33)
2023(9755)
2022(7738)
2021(7629)
2020(5732)
2019(13272)
2018(12959)
2017(23787)
2016(12502)
2015(14368)
2014(13909)
2013(13712)
2012(12735)
2011(11778)
2010(11889)
2009(11013)
2008(10602)
2007(9250)
2006(8449)
2005(7367)
作者
(33570)
(28181)
(28056)
(26930)
(17743)
(13403)
(12582)
(11042)
(10876)
(9944)
(9795)
(9439)
(8990)
(8888)
(8766)
(8715)
(8206)
(8090)
(8074)
(7941)
(7151)
(6809)
(6709)
(6420)
(6371)
(6284)
(6196)
(6148)
(5659)
(5636)
学科
(52528)
经济(52468)
(31235)
(28918)
管理(27801)
中国(20221)
(19298)
企业(19298)
农业(19003)
方法(18432)
数学(16527)
数学方法(16400)
业经(14827)
(12342)
贸易(12330)
(12158)
(11966)
(10641)
地方(10487)
(10166)
(9278)
银行(9276)
(9044)
(8580)
金融(8578)
发展(8570)
(8556)
农业经济(8192)
(8133)
(7876)
机构
学院(177013)
大学(173594)
(79348)
经济(77822)
研究(64414)
管理(63690)
理学(54207)
理学院(53620)
管理学(52897)
管理学院(52569)
中国(51191)
(36795)
科学(34919)
(34299)
(30703)
(30598)
中心(29550)
研究所(27794)
财经(27088)
(26016)
经济学(25785)
(25001)
(24892)
师范(24799)
北京(23941)
业大(23282)
经济学院(23177)
(22930)
农业(22510)
(20812)
基金
项目(115856)
研究(92734)
科学(91698)
基金(83282)
(71786)
国家(71105)
社会(60629)
科学基金(60165)
社会科(57080)
社会科学(57068)
(43807)
教育(43416)
基金项目(42796)
编号(38651)
(37015)
自然(33807)
资助(33365)
自然科(33022)
自然科学(33016)
成果(32492)
自然科学基金(32434)
课题(27915)
(27185)
(27031)
重点(26572)
国家社会(26121)
(24745)
中国(24529)
(24166)
教育部(23863)
期刊
(94096)
经济(94096)
研究(56818)
中国(42332)
(35418)
教育(26600)
科学(24530)
(24286)
农业(23759)
学报(23570)
管理(23200)
大学(19774)
(19092)
金融(19092)
学学(18372)
业经(17765)
技术(16709)
经济研究(15222)
财经(13650)
问题(12621)
(12002)
世界(11213)
(11062)
(10923)
国际(9574)
农业经济(9505)
农村(9408)
(9408)
(9088)
职业(8947)
共检索到274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张森  乔鑫  
实现农村发展是中西方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以近代西方国家发展干预的演变过程及特征作为线索,罗伯特·钱伯斯在《农村发展:以末为先》一书中深度反思农村发展实践项目失败的主要缘由,围绕实践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倡导“外来者”要进行价值转换,遵循“以末为先”的发展理念,并认为参与式行动是该理念的实践方案。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演变进程、制度环境、乡村社会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应结合中国城乡发展逻辑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要求,探讨罗伯特·钱伯斯提出的参与式行动在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与重要性。乡村振兴是“外来者”与当地民众之间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其自身所拥有的各类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立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本土化特征,在充分发挥“外来者”与“内部人”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同时,在乡村振兴具体实践中还需明晰各个行动主体的能力和任务,实现“参与”与“行动”的兼顾,高效整合多元系统,从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开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占锋  张森  乔鑫  
实现农村发展是中西方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以近代西方国家发展干预的演变过程及特征作为线索,罗伯特·钱伯斯在《农村发展:以末为先》一书中深度反思农村发展实践项目失败的主要缘由,围绕实践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倡导“外来者”要进行价值转换,遵循“以末为先”的发展理念,并认为参与式行动是该理念的实践方案。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演变进程、制度环境、乡村社会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应结合中国城乡发展逻辑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要求,探讨罗伯特·钱伯斯提出的参与式行动在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与重要性。乡村振兴是“外来者”与当地民众之间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其自身所拥有的各类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立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本土化特征,在充分发挥“外来者”与“内部人”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同时,在乡村振兴具体实践中还需明晰各个行动主体的能力和任务,实现“参与”与“行动”的兼顾,高效整合多元系统,从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开展。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刘婷  
近年来,陕西省金融系统围绕支农政策体系、组织体系、金融资源供给、金融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做好金融支农工作。但调研发现,目前陕西省农村金融服务在金融组织体系作用激发、金融产品供给、多元化融资渠道构建、配套机制保障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建议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从激发金融体系作用、打造创新型信贷产品、完善利用多元融资工具的支持政策及金融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并注重处理好政府支持与金融支持、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输血”与“造血”、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四方面关系,确保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云  
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数字化逐渐嵌入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其日渐发展成为我国强基建、促转型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与此同时,刷脸支付、平台打车、线上缴费、直播带货等数字经济形式兴起,我们的生活也早已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即依托于数字技术的经济形式,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娟  
为巩固脱贫攻坚的重要成果,瞄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红色文化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对于乡村各个方面的振兴发展都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但是存在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深,产业融合不紧密;参与治理不足,治理体系不健全;推广力度不强,品牌建设不到位,因此,要注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产业融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健全治理体系;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促进品牌建设,进一步用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国锋   王丽君  
乡村生态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耦合逻辑。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经济、法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困境,表现为绿色生产方式滞后、环境保护法治不健全以及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薄弱等。因此,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完善农村生态法治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国锋   王丽君  
乡村生态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耦合逻辑。当前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经济、法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困境,表现为绿色生产方式滞后、环境保护法治不健全以及农村生态文化发展薄弱等。因此,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要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完善农村生态法治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世潋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晴   卢凤君   姚建忠   黄怡博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针对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问题,以察哈尔右翼前旗为实践案例,构建了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结构模型,提出了乡村产业增值发展、聚集发展、提升发展和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和对策建议,为全国中西部脱贫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案例借鉴和模式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娟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引导和鼓励资本有序参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随着农村商业体制改革,资本下乡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再到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基于资本、农户、政府的不同逻辑,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能为长期缺乏资本投入的"三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结构;能使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村营商环境面临整体性再造,带动原子化空心村向特色产业村转变;但也让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遭遇土地流转、生产组织、资源环境、经营风险等问题的挑战。乡村振兴要发挥资本积累动力,排除资本的负面影响,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厘清政府-企业-农户关系,构建差别化的利益协调机制;规范准入和动态监管,构建严格的下乡门槛;通过投资方向、投资模式和投资渠道的科学指引,构建清晰的下乡边界;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构建可靠的下乡保障,从而激发乡村内源发展动力,更好地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菲  赵劲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的人才瓶颈凸显。高职院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但现阶段地方高职院校在乡村人才培养上面临服务定位矛盾、专业结构失衡、课程内容脱节、乡村就业尴尬等问题。面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困境,地方高职院校应确立"精准招生—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的乡村人才培养路径,推动面向乡村招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促进乡村高职教育保障体系的强化与建设,推进高职院校功能定位转型与改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通过打造特色产业,实现特色经济发展,从而带动乡村产业兴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振兴发展的普遍选择,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特色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困境,并对实践路径作简单探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后税费时代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现实挑战。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提升党组织适应性并践行引领使命,一方面创新领导方式,破除资源瓶颈,为文化骨干赋责、赋权并进行过程赋能,实现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文化治理载体,吸纳乡村精英群体作为转化中介,采取柔性治理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虽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性,如个别地区的党建引领异化为党建包办,党建引领过程中存在“名实不符”问题,党建引领行动存在持续性不足的隐忧等。鉴于此,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并强化党的农村文化领导权,以广大党员和群众满意为标准推动机制创新,以简约治理的方式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承伟  
为深入解读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助力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本文创新性地从三个维度对文件的精髓要义和实践要求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本文认为,学习掌握、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需要从内在逻辑上,深刻领会党领导“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丰富发展;从科学方法上,准确把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从实践路径上,有力有效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决策部署。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骏   李长健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发展理论,亦有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功用。乡村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期,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绿色化发展和数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更可作用于全面乡村振兴,实现乡村的制度突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等。加快培育乡村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升乡村竞争力,应从思路转变、路径改良、具体措施和制度保障等多方面进行相应提升,以期使乡村更好迈入中国式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