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85)
- 2023(9813)
- 2022(7937)
- 2021(7583)
- 2020(6157)
- 2019(14140)
- 2018(14137)
- 2017(26102)
- 2016(14652)
- 2015(16622)
- 2014(16416)
- 2013(16208)
- 2012(15469)
- 2011(14157)
- 2010(14632)
- 2009(13148)
- 2008(12746)
- 2007(11367)
- 2006(10485)
- 2005(9336)
- 学科
- 济(52065)
- 经济(51990)
- 业(35669)
- 管理(32768)
- 农(31462)
- 企(22708)
- 企业(22708)
- 农业(21389)
- 地方(18324)
- 中国(17264)
- 业经(15776)
- 方法(15559)
- 制(13716)
- 数学(13021)
- 数学方法(12785)
- 财(12598)
- 学(12455)
- 理论(9778)
- 发(9466)
- 教育(9393)
- 银(9164)
- 银行(9138)
- 农业经济(8965)
- 行(8777)
- 融(8720)
- 金融(8717)
- 教学(8584)
- 体(8385)
- 贸(8131)
- 贸易(8115)
- 机构
- 学院(197279)
- 大学(194154)
- 研究(71930)
- 济(70860)
- 管理(68846)
- 经济(68687)
- 理学(57387)
- 理学院(56583)
- 中国(55547)
- 管理学(55353)
- 管理学院(54983)
- 农(45936)
- 科学(45901)
- 京(43113)
- 所(37234)
- 江(36182)
- 中心(35321)
- 农业(34928)
- 业大(33696)
- 财(33683)
- 研究所(33421)
- 范(31033)
- 师范(30663)
- 省(30062)
- 州(28445)
- 北京(27022)
- 院(26125)
- 财经(24710)
- 技术(24369)
- 师范大学(24278)
- 基金
- 项目(129801)
- 科学(99326)
- 研究(98432)
- 基金(88107)
- 家(77312)
- 国家(76439)
- 科学基金(63564)
- 社会(58400)
- 省(56215)
- 社会科(54488)
- 社会科学(54470)
- 基金项目(46710)
- 教育(46086)
- 划(45420)
- 编号(42903)
- 自然(40388)
- 自然科(39301)
- 自然科学(39287)
- 自然科学基金(38537)
- 成果(36483)
- 资助(35250)
- 课题(31821)
- 发(30029)
- 重点(29839)
- 部(27283)
- 创(26776)
- 年(26285)
- 农(24987)
- 创新(24915)
- 性(24802)
- 期刊
- 济(94427)
- 经济(94427)
- 研究(60906)
- 中国(54362)
- 农(48543)
- 学报(35082)
- 教育(33765)
- 农业(32040)
- 科学(31636)
- 大学(26669)
- 财(26265)
- 管理(24779)
- 学学(24426)
- 融(22502)
- 金融(22502)
- 业经(19432)
- 技术(18799)
- 业(15332)
- 图书(13723)
- 版(12504)
- 问题(12342)
- 经济研究(11912)
- 财经(11506)
- 农村(11298)
- 村(11298)
- 资源(10733)
- 书馆(10465)
- 图书馆(10465)
- 职业(10414)
- 农业经济(10312)
共检索到324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伟
灾后重建的目标不仅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后果和影响、满足当前救灾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实施生产和生活重建、持续改善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本文认为,在开展灾后重建项目时,尤其要注意项目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发展性,以体现项目本身对社区和农民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灾后重建 调查研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兆宇 王玉峰
4·20芦山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以重灾区宝兴县为例,重点调研、分析了该县在基础设施、住房建设、产业恢复重建三个方面的资金支持情况。研究发现,该县灾后重建资金支持存在总量不足且来源单一、投向结构不合理、银行支持力度不够、资金使用重点和效率有待优化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4·20芦山地震 灾后重建 资金支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文宽 杨春 李兰图
本文首先构建了四川省柏杨村地震灾后土地协同调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总体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并找出土地协同调控前后变化显著的指标。其次,基于对121户农民满意度的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农民对土地协同调控效果的看法和需求,从微观主体角度找出土地协同调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发现,柏杨村在生产、生活、生态恢复重建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的综合效果非常显著。
关键词:
地震灾后 村级 土地协同调控 效果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鹏
"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的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破坏。文章在利用区位商对震前四川省工业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震前四川产业发展的特点及不足,以此提出利用震后产业布局重新调整的契机,打造西部制造业中心的建议。
关键词:
四川 产业 比较优势 布局调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谭斯颖
通过对汶川地震十几个极重灾区重建景观与社区灾后恢复情况的实地考察,认为讲求速度优先的中国式的灾后重建是一次大规模的精英文化的实践,其建筑空间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精英化的文化景观。因本土文化在重建过程被淡化和边缘化,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新景观与当地居民实际需求相斥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灾民在新社区的适应情况不理想甚至导致景观重新改造的情况。
关键词:
灾后重建 中国模式 精英化 文化适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庄天慧 陈秀兰 傅新红
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群众的需要,加快贫困村灾后重建进程,本文结合四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的实际,对贫困村灾后重建资金投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贫困村灾后重建资金投向受到受灾程度、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传统文化、农户意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灾后重建 资金投向 影响因素 贫困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莞
发展乡村旅游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四川省茂县乡村旅游的典型羌族村寨——坪头羌族村寨和牟托羌寨村民感知的田野调查,分析了羌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羌族村寨旅游发展是政府、企业、村委会及村民四者利益博弈和行为协作的过程,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于当地村民能否持续受益,关键在于企业、村委会及村民三者能否持续有效地沟通。由此,政府应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村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应充分重视村民利益,处理好利益分配问题;村委会应该充分发挥自治作用,协调利益相关者各方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岳晓燕 吴殿廷 赵西君 张佳蕾
复杂和艰巨的灾后重建绝不仅仅是灾区面临的难题,社会各方都应该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文章在总结国外灾后重建案例的基础上,依据国情提出了我国灾后重建的原则、战略、评估体系和重建规划。
关键词:
灾后重建 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何志强
"地震发生后,我们就在思考,能为灾区做点什么?抗震救灾不是我们的长项,但灾后重建我们肯定会有所作为。如果说抗震救灾更多地是带着感情色彩,那么灾后规划则更强调理性和科学。"在《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完成后,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朱留华对记者说,这是一个超常规的规划,它既要解决好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问题,又要考虑灾区的长远发展;它不仅是灾区群众重建家园的依据,更要让灾后的重建比以前提高一个档次,要让灾区群众看到美好的未来。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叶
近年来,中国的志愿者及其民间公益组织活跃在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各个领域,起到了较好的拾遗补缺作用。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因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必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外来机构对于当地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学合理的引导和帮助,有利于降低社区机构的市场风险,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本文基于对WW F帮助茂县花椒合作社发展的实践和思考,以期对外来机构帮助社区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市场 合作社 替代生计 社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甘庭宇 庞淼
本文以5·12地震后四川绵竹县土门镇民乐村民房设计试点为案例,分析在灾后重建农房建设中,通过参与式方法,根据当地农户的需求,结合外部技术支持,打造出契合现代民居设计理念和社区农户实际生产生活需要的实用型,符合灾后重建减灾防灾需要,农户生计发展永续利用的新农房建设模式。
关键词:
创意 参与式 重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诗琳 薛熙明 朱竑
灾害发生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当前灾后重建影响研究聚焦于重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灾后重建对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探讨;现有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对灾害与地方话题亦缺少必要的关注。研究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案例,通过访谈法,借用地理学"地方"的理论对灾后重建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透视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过程,探寻灾后重建影响下的地方形态、功能、活动和意义的变化。研究表明,白鹿镇的地方重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升级、生活空间的变革、地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诗琳 薛熙明 朱竑
灾害发生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当前灾后重建影响研究聚焦于重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灾后重建对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探讨;现有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对灾害与地方话题亦缺少必要的关注。研究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案例,通过访谈法,借用地理学"地方"的理论对灾后重建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透视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过程,探寻灾后重建影响下的地方形态、功能、活动和意义的变化。研究表明,白鹿镇的地方重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升级、生活空间的变革、地方产业的转型、地方生活的转变,以及地方特性的重构和地方情感的强化等方面。灾后重建背景下白鹿镇的地方重构实质上是旅游景观、旅游活动和旅游形象对原有乡村景观、活动和形象进行替代的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地震"某种程度上成为白鹿镇发展的"契机",借助灾后重建资本和政策的支持,白鹿镇实现了地方的"新生",不仅修复了地震带来的破坏,还突破了原有的土地和景观问题以及地方发展的资金局限,实现了地方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诗琳 薛熙明 朱竑
灾害发生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当前灾后重建影响研究聚焦于重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灾后重建对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探讨;现有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对灾害与地方话题亦缺少必要的关注。研究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案例,通过访谈法,借用地理学"地方"的理论对灾后重建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透视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过程,探寻灾后重建影响下的地方形态、功能、活动和意义的变化。研究表明,白鹿镇的地方重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升级、生活空间的变革、地方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郭先金 夏泽明 杨璠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民生状况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09年7月,四川省统计局围绕就业、收入消费、住房等几方面对4个极重灾县(市)绵竹、江油、青川、汶川的692位灾区群众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自地震以来,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灾区干部群众振奋精神、积极自救,基本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关键词:
地震灾区 重建 民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