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03)
2023(9027)
2022(7551)
2021(6834)
2020(5686)
2019(13012)
2018(12364)
2017(23246)
2016(12098)
2015(14004)
2014(13235)
2013(13415)
2012(12894)
2011(12027)
2010(11743)
2009(10784)
2008(10500)
2007(9099)
2006(8104)
2005(7619)
作者
(37121)
(31346)
(31055)
(29511)
(19883)
(15068)
(13883)
(12159)
(11895)
(10899)
(10876)
(10434)
(10191)
(10079)
(9975)
(9763)
(9459)
(9201)
(9071)
(8702)
(7786)
(7708)
(7678)
(7182)
(7029)
(6992)
(6903)
(6556)
(6380)
(6341)
学科
(58754)
经济(58692)
管理(34959)
(34494)
方法(27253)
(27215)
企业(27215)
数学(24537)
数学方法(24371)
中国(18601)
(15197)
贸易(15191)
(14948)
技术(14051)
(13622)
(13522)
(11017)
业经(10801)
(10714)
金融(10714)
(10427)
(9665)
银行(9632)
(9394)
环境(9194)
农业(9144)
(8955)
关系(8212)
技术管理(8099)
(7545)
机构
大学(188944)
学院(183557)
(91478)
经济(90227)
研究(74204)
管理(67850)
理学(58612)
理学院(57987)
管理学(57216)
管理学院(56894)
中国(56570)
科学(42566)
(41119)
(38220)
(38125)
研究所(35045)
(32946)
中心(31680)
财经(31141)
经济学(31089)
(28929)
经济学院(28214)
业大(27032)
北京(26748)
(26588)
农业(26416)
(24760)
财经大学(23716)
科学院(22829)
(22102)
基金
项目(126010)
科学(100719)
基金(96431)
研究(88557)
(87147)
国家(86604)
科学基金(72674)
社会(60769)
社会科(58045)
社会科学(58032)
基金项目(49247)
自然(46012)
自然科(45054)
自然科学(45038)
自然科学基金(44335)
(44088)
资助(40515)
(39672)
教育(39524)
编号(30861)
(30321)
重点(29589)
国家社会(28057)
(27729)
中国(27041)
(26843)
教育部(25967)
创新(25503)
成果(24938)
科研(24274)
期刊
(92433)
经济(92433)
研究(60146)
中国(37438)
学报(31941)
科学(30541)
(28538)
(27354)
管理(26219)
大学(24185)
学学(22931)
农业(20334)
(17856)
金融(17856)
经济研究(17785)
财经(16592)
技术(16277)
教育(15575)
国际(15338)
(15214)
(14527)
世界(13103)
(12777)
问题(12751)
技术经济(11175)
业经(11041)
科技(9332)
统计(9012)
(8067)
论坛(8067)
共检索到2801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姚志毅  张亚斌  李德阳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主要是FDI、对外贸易和国际外包,这三种方式对中国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贡献如何?本文在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AF)分析中国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情况的基础上,使用面板数据协整分析FDI、内资、国际外包对我国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贡献。结果表明,外商投资和国内投资促进了中国技术进步,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效率。国际外包中来料加工对技术效率产生负的影响,进料加工对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也均产生负的影响。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中华  赵曙东  王雅琳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动机与收益。在此基础上运用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技术进步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有利于促进工业行业技术进步与生产率的提升;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生产率的影响程度与行业特性密切相关,行业的资本密集度和外向度是影响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技术进步作用程度的重要因素,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与出口密集度高的行业中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更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琪轩  
文章通过对不同的视角文献的梳理,试图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需要跨越以往的视角,从国际层面看技术。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企业层次的解释,还需要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技术政策与企业的技术投入方向的影响。关注技术进步离不开国际的视角。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韩松  习媛杰  赵进钢  
本文将Samuelson (2004)的贸易模型推广到技术进步内生化,研究了在两国相对劳动力禀赋不同时后发国家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问题。主要贡献有:(1)导出了均衡状态下两国的最优产出、消费及最大效用的一般表达式;(2)导出了后发国家的技术引进成本和自主研发能力与两国均衡效用和最优技术进步路径之间的两个因果关系;(3)得出了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成本在不同参数区间时最优的技术进步路径,并尝试讨论了本文结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适用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姚伟峰  何枫  杨武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劳动力结构对技术效率变化的具体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现时中国的劳动力结构不适合中国经济发展和技术效率提高的需要,劳动力结构中高级劳动力偏低制约了中国技术效率的提高,优化劳动力结构可以达到提高技术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目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颂  卢晨  
本文利用中国17个工业行业2007—201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对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出口中间品方式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然而进口中间品方式会对中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程度以及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都具有强化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燕梅  简泽  
本文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两种模式:被动吸纳型和主动参与型。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参与国际分工的主导权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还是本土企业手中,反映在代表性行业层面,就是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些特征变量表现出显著的行业差异。分工模式影响到技术进步效应,对4个行业进行的微观层面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进口还是"干中学"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贡献力度,主动参与型模式都优于被动吸纳型模式;在被动吸纳型模式下,进口技术溢出效应小于"干中学"效应;而在主动参与型模式下,进口技术溢出效应是"干中学"效应的2倍以上。这意味着,为促进主动参与型模式下外源技术进步的内部化,企业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培育。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春艳  
理论上,技术进步可以是一个和贸易开放并行影响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计量模型探讨中国非均衡贸易发展、技术进步与地区间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非均衡发展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地区间工资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并不凸显。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于高技能劳动,提高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将成为贸易结构升级以及缩小工资差距的根本路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昭玲  赵媛  
产品内国际分工可以引发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已经成为推动其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并通过经验事实与计量分析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正彪  薛勇军  
采用罗默的思路,将经济体系分为研发部门、中间产品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通过研发部门中人力资本的外溢性来解释经济的持续增长。在研究的过程中,将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以及试验发展研究都纳入了经济增长分析框架。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来研究人力资本影响技术进步的方式,推导出三部门实现利润最大化条件,分析由人力资本外溢性导致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均衡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外溢性可以解释内生的技术进步;基础科学研究人力资本比应用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人力资本具有更大的外溢性;基础科学研究人力资本对人均收入增长的影响更大。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志雄  
本文利用结构关联方法,实证分析1985~2004年东亚吸引外资是否会带来技术进步,并以此推动经济均衡增长。东亚经济均衡增长经历了三次路径转移,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均衡增长路径的动态调整,但技术进步的作用具有时滞性。东亚需要增强吸收和转换技术的能力。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沈可挺  刘煜辉  
汇率低估导致中国产业结构扭曲和内外部失衡是有关人民币汇率的政策争论中的一个常见观点。本文利用一个贸易品/非贸易品两部门模型讨论了技术进步条件下工资和汇率的互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来,中国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扭曲的主要症结在于工资抑制,而非人民币汇率低估。在工资外生的情况下,贸易品部门相对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会造成通货紧缩、贸易顺差和货币升值压力;提高工资在降低贸易顺差、缓解货币升值压力的同时,不一定会引发通货膨胀,并且对实际产出影响甚微。因此解决中国经济失衡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重估汇率,而在于改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余建斌  乔娟  龚崇高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实证研究了中国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状况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生产的技术进步较慢;育种、病虫害防治、栽培技术是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同时,大豆生产存在显著的效率损失,技术效率较低,而且1990年以来没有显著提高;大豆生产集中在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区;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和大豆种植比重是影响大豆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田刚  李南  
在构建1999~2006年中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应用Malmquist-DEA方法,对中国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来源、差异与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地区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效率的恶化阻碍了生产率的增长;各地区存在严重的投入拥挤和资源浪费现象;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差异,原因各不相同;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最快,西部技术进步增长明显,相对而言,低水平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使得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最慢。σ检验表明,技术效率在三大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有发散的趋势。目前应注...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邹宗森  王秀玲  丁建勋  
文章基于我国1980年-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将能源消费纳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成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两部分,以分析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实证研究发现,2002年之前,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作用较弱;2002年以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推动作用开始降低,并逐步让位于产业结构变迁。其原因在于近年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从"二产化"向"三产化"加快演进的趋势,而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更低的能源强度。文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