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11)
- 2023(12777)
- 2022(10859)
- 2021(9867)
- 2020(8657)
- 2019(19879)
- 2018(19509)
- 2017(38190)
- 2016(20393)
- 2015(23226)
- 2014(22941)
- 2013(22564)
- 2012(20483)
- 2011(18362)
- 2010(18146)
- 2009(16928)
- 2008(16518)
- 2007(14535)
- 2006(11928)
- 2005(10366)
- 学科
- 济(89530)
- 经济(89442)
- 管理(63261)
- 业(61403)
- 企(51256)
- 企业(51256)
- 方法(49505)
- 数学(44716)
- 数学方法(44233)
- 财(24215)
- 农(21632)
- 中国(20939)
- 业经(17986)
- 贸(16640)
- 贸易(16639)
- 务(16279)
- 财务(16225)
- 易(16197)
- 财务管理(16187)
- 学(16091)
- 企业财务(15422)
- 地方(14382)
- 农业(14330)
- 制(14107)
- 技术(12554)
- 理论(12548)
- 环境(12484)
- 和(12475)
- 融(12438)
- 金融(12435)
- 机构
- 大学(293069)
- 学院(292265)
- 济(123120)
- 经济(120894)
- 管理(119928)
- 理学(105544)
- 理学院(104543)
- 管理学(102765)
- 管理学院(102226)
- 研究(88580)
- 中国(66586)
- 京(58876)
- 财(55067)
- 科学(53548)
- 财经(45754)
- 农(44875)
- 中心(43633)
- 业大(43094)
- 所(42633)
- 经(41747)
- 江(41354)
- 研究所(39067)
- 经济学(38941)
- 范(35796)
- 北京(35756)
- 农业(35663)
- 经济学院(35649)
- 师范(35435)
- 财经大学(34368)
- 州(32540)
- 基金
- 项目(205134)
- 科学(163469)
- 基金(152726)
- 研究(147218)
- 家(132369)
- 国家(131342)
- 科学基金(114931)
- 社会(96073)
- 社会科(91339)
- 社会科学(91316)
- 基金项目(80512)
- 省(79187)
- 自然(75434)
- 自然科(73796)
- 自然科学(73777)
- 自然科学基金(72496)
- 教育(69198)
- 划(66785)
- 资助(63523)
- 编号(59054)
- 部(46442)
- 成果(46246)
- 重点(45618)
- 创(42781)
- 发(42290)
- 教育部(40642)
- 国家社会(40603)
- 科研(40379)
- 创新(39950)
- 人文(39608)
- 期刊
- 济(118755)
- 经济(118755)
- 研究(75535)
- 中国(46287)
- 财(43982)
- 学报(43693)
- 管理(40772)
- 科学(39870)
- 农(37925)
- 大学(33500)
- 学学(31578)
- 技术(26775)
- 农业(25883)
- 教育(24947)
- 融(23428)
- 金融(23428)
- 财经(22454)
- 经济研究(20501)
- 业经(20012)
- 经(19164)
- 统计(17193)
- 问题(16151)
- 策(15508)
- 技术经济(14991)
- 业(14411)
- 图书(14252)
- 商业(14177)
- 决策(14124)
- 理论(14122)
- 贸(13347)
共检索到399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威
文章基于欧盟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对1995-2011年连续17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以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总体上并未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相对需求,主要还是吸收了较为低端的劳动力就业;研发投入强度对高技能人才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高技术行业表现尤为突出;资本深化、外资强度提升了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促进了非熟练劳动力就业。为此,应该通过制造行业向价值链分工的高端迈进、继续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以及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等方式,才能在保证非熟练劳动力就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比重,获取更多的就业利益。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威
文章基于欧盟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对1995-2011年连续17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以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总体上并未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相对需求,主要还是吸收了较为低端的劳动力就业;研发投入强度对高技能人才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高技术行业表现尤为突出;资本深化、外资强度提升了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促进了非熟练劳动力就业。为此,应该通过制造行业向价值链分工的高端迈进、继续加大研发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威
文章基于欧盟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对1995-2011年连续17年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以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总体上并未增加对高技能人才的相对需求,主要还是吸收了较为低端的劳动力就业;研发投入强度对高技能人才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高技术行业表现尤为突出;资本深化、外资强度提升了行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促进了非熟练劳动力就业。为此,应该通过制造行业向价值链分工的高端迈进、继续加大研发经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郑玉 姜青克
基于1995—2009年跨国制造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2SLS)对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后向参与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整体上,全球价值链双向参与都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前向参与产生的促进作用略大;融入高收入发达经济体生产网络的生产率效应相对较大;相较于低生产率制造行业,高生产率制造行业通过前向参与和后向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能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效应;全球价值链双向参与的生产率效应均能通过"技术效应"与"资源再配置效应"而实现;全球价值链双向参与都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但不同经济体的高技能劳动力配置效应存在差异,即高收入发达经济体通过前向参与促进高技能劳动力配置效率提升,中低收入经济体则不存在高技能劳动力配置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吴云霞 马野驰
文章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在相关理论框架下,实证研究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行业内高、中和低技术劳动者就业结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扩大了全行业高技术劳动者与低技术劳动者就业差距,缩小了中技术劳动者与低技术劳动者就业差距。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率扩大了高、中、低劳动者就业差距,而后向参与率则缩小了就业差距。对于货物行业来说,呈现同样的影响效应。对于服务行业来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缩小了高、中、低劳动者就业差距。服务业后向参与率缩小了高、中、低劳动者就业差距。总之,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主要是由后向参与率对劳动者就业结构差距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参与率 就业结构 差距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蒋庚华 吴云霞
基于"微笑曲线"相关理论,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变动影响中国行业内生产要素报酬差距进行了相应理论分析,并结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向全球价值链的两端移动,将显著扩大中国的资本、高技术劳动、中技术劳动与低技术劳动在生产要素报酬上的差距,对资本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的影响最大,高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次之,中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最小;服务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变动对高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资本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的影响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位置 生产要素 报酬差距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蒋庚华 吴云霞
基于"微笑曲线"相关理论,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变动影响中国行业内生产要素报酬差距进行了相应理论分析,并结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向全球价值链的两端移动,将显著扩大中国的资本、高技术劳动、中技术劳动与低技术劳动在生产要素报酬上的差距,对资本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的影响最大,高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次之,中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最小;服务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上位置的变动对高技术劳动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资本报酬与低技术劳动报酬之比的影响显著大于货物行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位置 生产要素 报酬差距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卢仁祥
全球价值链分工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促进了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企业也积极地融入这种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对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就业效应就是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本文在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就业效应的经济原理和传导途径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相关数据对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中国企业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以使其就业效应得到进一步体现。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分工 异质性企业 就业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文章利用WWZ模型和WIOT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程度与地位的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中美服务业都已成为GVC分工的重要受益者,但中国服务业出口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显著低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获益能力相对较弱。(2)中美服务业中以最终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下降,而以中间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上升,表明中美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在不断攀升。(3)中国服务业前向垂直专业化程度明显低于美国,但其后向垂直专业化程度却明显高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较低。(4)中国服务业中来自于国外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占比明显小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的价值链较短,延伸不足。(5)中国服务业中来自于国内账户的纯重复计算部分占比和增幅显著高于美国,表明中国较好地实现了国内生产分工与合作。(6)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低于美国,且其间接增加值贡献也明显小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处于GVC分工下游位置。(7)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的地位指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尹伟华
文章利用WWZ模型和WIOT数据,对比分析了中美服务业参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程度与地位的演变情况。研究表明:(1)中美服务业都已成为GVC分工的重要受益者,但中国服务业出口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占比显著低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出口获益能力相对较弱。(2)中美服务业中以最终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下降,而以中间服务环节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占比上升,表明中美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位在不断攀升。(3)中国服务业前向垂直专业化程度明显低于美国,但其后向垂直专业化程度却明显高于美国,表明中国服务业参与GVC分工地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明君 黎峰
沿着比较优势原理的思路,从生产效率的视角出发同样能较好解释全球价值链分工,通过两国两产品贸易分工的模型分析,可以从理论层面证明国家间同一部门的相对生产效率差异成为推动该部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倾向于出口相对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通过主要出口国家主要制造业部门的双边出口样本,利用改进后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可以较好地印证上述观点。改变原有的比较成本优势理念,以生产效率导向为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加快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铮 周晓旭
产业数字化转型是塑造竞争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鲜有文献区分数字化投入类型和来源,分析其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2000-2019年全球42个经济体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细分数字产业类型和投入来源的数字化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体来看,数字软件应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呈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数字化投入影响具有产业技术类型、时期以及国家异质性。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周耀东 李颖
随着全球化分工体系逐渐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为各国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但对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为此,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以2005—2016年世界银行、TiVA数据库62个国家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同时将不同国家按照世界银行的收入标准进行分组,探究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受影响的程度、方向及路径。得出结论:全球价值链对各国就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通过出口效应间接影响就业,并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分组实证结果表明,总效应为正,分组国家在出口路径受影响方向与整体检验一致,但中低等收入国家受影响程度远高于中高等和高等国家。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中介效应 就业效应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静
我国的产业发展正面临国内供需不相适配和国外价值链重构的双重困局。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2000—2014年间43个国家56个产业的数据,构建产业层面的供需匹配程度与产业升级指标,使用固定效应估计、动态面板工具变量估计和系统GMM估计方法,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考察供需匹配程度提高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其具体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供需匹配对产业升级具有显著影响,供需匹配程度提高1%,产业升级水平将提高1.874%;供需匹配主要通过垂直专业化程度加深、产业链分工位置改善两个正向机制和研发投入减少的负向机制影响产业升级。鉴此,我国应大力推广反向定制模式以继续提升供需匹配程度,同时应鼓励企业培育核心竞争优势、增加研发投入等,以充分发挥供需匹配改善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全球价值链嵌入能提高企业的成本加成吗?: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
全球价值链嵌入能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效果吗——基于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全球价值链和出口的国内技术复杂度——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检验
全球价值链嵌入能提升技术进步的节能减排效应吗?——基于中国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东盟国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分工与地位——基于TiVA数据与全球价值链指数的实证分析
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检验
全球价值链下投入服务化与制造业增值能力——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的实证分析
全球价值链与FDI税收敏感度: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