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33)
- 2023(13488)
- 2022(11679)
- 2021(11037)
- 2020(9119)
- 2019(21284)
- 2018(20983)
- 2017(40371)
- 2016(21890)
- 2015(24668)
- 2014(24307)
- 2013(24115)
- 2012(22158)
- 2011(20102)
- 2010(19669)
- 2009(17880)
- 2008(17273)
- 2007(14678)
- 2006(12668)
- 2005(11155)
- 学科
- 济(88789)
- 经济(88690)
- 管理(59282)
- 业(58029)
- 企(45895)
- 企业(45895)
- 方法(42579)
- 数学(37660)
- 数学方法(37323)
- 中国(27291)
- 农(24087)
- 财(20806)
- 学(18651)
- 业经(18573)
- 贸(18112)
- 贸易(18103)
- 易(17685)
- 农业(16623)
- 地方(15828)
- 制(14918)
- 环境(14099)
- 和(13632)
- 技术(13386)
- 理论(12931)
- 银(12742)
- 银行(12698)
- 融(12671)
- 金融(12670)
- 务(12605)
- 财务(12544)
- 机构
- 大学(311365)
- 学院(307162)
- 济(130248)
- 经济(127847)
- 管理(122944)
- 研究(107855)
- 理学(107759)
- 理学院(106609)
- 管理学(104936)
- 管理学院(104398)
- 中国(79291)
- 京(66380)
- 科学(66140)
- 财(56001)
- 所(53935)
- 农(49934)
- 研究所(49851)
- 中心(47138)
- 业大(46615)
- 财经(46384)
- 经(42681)
- 北京(42332)
- 江(41049)
- 经济学(40618)
- 范(39865)
- 师范(39498)
- 农业(39354)
- 院(39186)
- 经济学院(36820)
- 财经大学(35073)
- 基金
- 项目(218702)
- 科学(172668)
- 基金(161464)
- 研究(158388)
- 家(142151)
- 国家(141045)
- 科学基金(120550)
- 社会(101782)
- 社会科(96529)
- 社会科学(96505)
- 基金项目(85730)
- 省(81775)
- 自然(78309)
- 自然科(76535)
- 自然科学(76515)
- 自然科学基金(75163)
- 教育(71688)
- 划(70292)
- 资助(66880)
- 编号(62522)
- 成果(50297)
- 部(49544)
- 重点(48837)
- 发(46316)
- 创(45309)
- 国家社会(43023)
- 课题(42747)
- 教育部(42590)
- 创新(42293)
- 科研(41885)
- 期刊
- 济(132996)
- 经济(132996)
- 研究(90831)
- 中国(55976)
- 学报(50731)
- 科学(46892)
- 农(45247)
- 管理(43546)
- 财(39444)
- 大学(38150)
- 学学(35961)
- 农业(32282)
- 教育(31335)
- 技术(24312)
- 融(23476)
- 金融(23476)
- 经济研究(22643)
- 财经(22508)
- 业经(20048)
- 经(19303)
- 业(17665)
- 问题(17643)
- 图书(15258)
- 科技(15112)
- 贸(14990)
- 技术经济(14593)
- 世界(14578)
- 理论(14425)
- 资源(13667)
- 版(13484)
共检索到436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吕延方 王冬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利用日本RIETI-TID数据库测算了中国1997~2008年的承接外包水平与对外发包水平,并细分不同路线和形式的外包活动,构建了动态面板模型。利用广义矩估计方法从微观角度检验了外包对我国主要产业就业的动态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对外发包和承接外包均会对长期就业水平有积极影响,其中对外发包作用更大;制造业中,尽管承接加工品、零配件和资本品对长期就业的影响系数为负,但可以通过产出的扩大间接正向拉动就业;相对于对外发包的显著影响,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消费品出口行为对长期就业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外包 承接外包 就业 动态面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仲常 马红旗
本文测算了我国27个制造业细分产业的总外包水平、低技术外包水平、高技术外包水平和服务外包水平,并构建了我国制造业的动态劳动力需求模型,利用一步广义距估计(One Step Diff-GMM)法分析了制造业的总体外包、低技术外包、高技术外包和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结论为:制造业总体外包、低技术外包和高技术外包对就业呈抑制作用;低技术外包和高技术外包水平相当,但低技术外包的就业净效应是高技术外包的将近二倍;而服务外包规模尚小,还不足以对就业产生影响。
关键词:
就业效应 国际外包 一步广义距估计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明
文章利用2004~2011年中国服务业面板数据,首先从整体上实证分析了服务贸易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然后分性别、分行业检验了服务贸易的异质劳动力就业效应,以考察服务进、出口对异质劳动力就业影响的性别和行业差异。整体估计结果表明,服务进、出口显著地促进了中国服务业异质劳动力就业,且对熟练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大,说明服务贸易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有所差异;从分性别和分行业视角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服务进、出口的异质劳动力就业效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行业差异。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宏波 陈昊
本文针对1995~2009年中国工业行业整体和分行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做出趋势描述和Berman原因分解,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就外包对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劳动力结构总体不断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行业熟练劳动力占比的增加对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作用明显,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行业以及初级产品生产行业在水平和增速上落后于整体。相比部门结构变动,行业内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或者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我国劳动力结构整体优化的主要动力。在服务外包显著促进全行业劳动力结构优化的同时,材料外包和狭义材料外包的影响程度和方向显示出极大的行业差异性。
关键词:
外包 工业行业 劳动力结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卫东 王术坤 刘敏 仇焕广
本文基于甘、藏、青、新及内蒙古五省份牧户调查数据,分析2007—2018年中国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并揭示非农就业的减畜效应。结果表明,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水平逐渐提升,但其远低于中国农区的平均水平。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以本地非农就业为主。同时,男性非农就业的参与率要明显高于女性。实证结果表明,非农就业显著降低了牧民养殖规模,并且主要减少了价格波动风险更小畜种的养殖量。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外地非农就业对牧民养殖规模的影响要高于本地非农就业,女性非农就业对牧民养殖规模的影响比男性非农就业更突出。本研究能够为中国牧区劳动力就业、生态保护以及畜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养殖规模 牧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吕世斌 张世伟
利用1998—2009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本文发现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极化"现象,即相对于中等技术行业,高技术行业和低技术行业的就业有更大幅度的增加。结合其他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就业"极化"是一个全球现象。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除了工资和产业规模的影响外,外包、研发投入和高技术资本设备的广泛使用对就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就业“极化” 劳动力市场 技术进步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明
基于由WIOD数据库整理所得的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文章从整体就业和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离岸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离岸服务外包具有技能偏向型特征,因为离岸服务外包有助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而抑制了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离岸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承接国异质性,由发达国家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对中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由发展中家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与其恰好相反;无论从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视角还是从不同承接国视角来看,离岸服务外包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均显著为负,而效率效应均显著为正。
关键词:
离岸服务外包 就业 替代效应 效率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盛斌 牛蕊
本文利用1997~2006年中国工业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从不同工业行业的技术水平、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以及区域水平三个方面研究了贸易开放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贸易和汇率指标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贸易和汇率主要通过改变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来对劳动力需求弹性产生作用,而通过改变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规模效应作用次之。研究支持了文献中关于进口贸易自由化会提高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假说。当加入出口贸易与实际有效汇率因素时,前者对劳动力市场的负面影响被抵消,最终贸易开放的净影响是降低了劳动力的就业风险。
关键词:
贸易 劳动力需求弹性 就业风险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睿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工资收入、劳动供给、岗位稳定性和福利待遇的多维就业质量视角系统评估了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从工资收入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促增作用,但社会资本的工资回报率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从劳动供给维度来看,社会资本虽无法直接降低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强度,却可能有助于其获得各项待遇相对较好的非超时劳动岗位。从岗位稳定性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并未提高农民工签订长期固定劳动合同的概率,但市场化程度的深化可能有助于纠正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劳动合同规范的负面影响。从福利待遇维度来看,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镇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并无显著作用,但有助于提高农民工参与城镇医疗保险的概率。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资本 多维就业质量 就业效应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亮亮
通过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揭示不同宏观经济冲击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和真实工资波动的时变动态特征。为寻求经验证据的理论解释,进一步构建包含劳动力市场摩擦的NK-DSGE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性技术冲击对就业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但却能有效提高真实工资水平,而投资专有技术冲击对就业和工资的响应都存在抑制效应;扩张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能够有效促进(抑制)劳动就业与真实工资水平的变动,且脉冲响应的时变特征明显;此外,在理论模型中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机制和名义粘性,对有效解释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波动特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磊 韦晓珂 郑妍妍
基于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文章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参与对中国劳动力就业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伴随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劳动力的就业风险也会随之显著增加。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对劳动力就业风险的影响在劳动力的分布上存在差异,即增加了高工资区域企业和高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劳动力面临的就业风险;此外,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增加了大专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的就业风险,劳动力的技能越低,其面对的就业风险也将显著增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参与主要是通过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对劳动力就业风险产生影响,其中规模效应的影响相对更大。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询 岳园园 朱晨
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相貌对劳动力工资性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相貌水平一般相比,拥有高颜值可以获得"美貌溢价",低颜值却并没有收到"丑陋罚金"。在控制健康变量后,相貌的作用显著减小,因此健康对相貌的效应具有"纠正作用"。分样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相貌显著影响其工资性收入,女性相貌对其收入影响并不显著。受教育水平低的群体相貌显著影响工资性收入,但对受教育水平高的群体来说,相貌对其收入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教育可以弥补相貌的缺陷。
关键词:
美貌溢价 教育 健康 纠正作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史青 张莉
研究目标:探讨不同形式制造业外包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表和联合国贸易数据测算制造业发包水平FH和接包水平VS,结合工业企业数据,研究制造业外包对两类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外包水平的提高显著增大了劳动力自身需求弹性和交叉需求弹性,接包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制造发包和服务发包对两类弹性影响并不相同;劳动力自身调节可减缓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贸易企业所受冲击更为明显。研究创新:首次从微观角度探讨制造业外包对两类弹性的影响,并对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进行比较。研究价
关键词:
制造业 接包 发包 需求弹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史青 张莉
研究目标:探讨不同形式制造业外包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投入产出表和联合国贸易数据测算制造业发包水平FH和接包水平VS,结合工业企业数据,研究制造业外包对两类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外包水平的提高显著增大了劳动力自身需求弹性和交叉需求弹性,接包的提升作用更明显;制造发包和服务发包对两类弹性影响并不相同;劳动力自身调节可减缓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贸易企业所受冲击更为明显。研究创新:首次从微观角度探讨制造业外包对两类弹性的影响,并对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进行比较。研究价值:用发展中国家的数据验证了Rodrik(1997)假说,对于有效解决中国全球化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制造业 接包 发包 需求弹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抗私 丁述磊 刘翠花
本文使用CLDS数据,首先构建了居民社会融入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分别利用OLS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对非正规就业如何影响居民社会融入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影响居民社会融入最大的一级指标为收入、就业与人力资本。计量回归果显示,非正规就业对居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在统计意义上显著为负,而且非正规就业对居民社会融入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分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在居民社会融入程度的所有分位点上,非正规就业对男性居民社会融入程度造成的损失显著大于女性居民;在第25个分位点之前,非正规就业对中西部地区居民社会融入程度造成的损失显著大于东部地区居民,在第50个分位点之后,非正规就业对东部地区居民社会融入程度造成的损失显...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社会融入 分位数回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