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99)
- 2023(11728)
- 2022(10408)
- 2021(9814)
- 2020(8093)
- 2019(18810)
- 2018(18767)
- 2017(35959)
- 2016(19788)
- 2015(22227)
- 2014(22311)
- 2013(22147)
- 2012(20223)
- 2011(18312)
- 2010(18098)
- 2009(16515)
- 2008(15935)
- 2007(13893)
- 2006(12147)
- 2005(10526)
- 学科
- 济(81269)
- 经济(81196)
- 管理(59785)
- 业(52728)
- 企(44613)
- 企业(44613)
- 方法(37646)
- 数学(32377)
- 数学方法(31995)
- 地方(20912)
- 农(20718)
- 中国(19448)
- 学(18852)
- 财(18096)
- 业经(17684)
- 环境(17610)
- 和(15177)
- 农业(14188)
- 划(13616)
- 理论(13609)
- 贸(13061)
- 贸易(13051)
- 易(12609)
- 技术(12277)
- 制(12264)
- 务(11557)
- 地方经济(11495)
- 财务(11493)
- 财务管理(11472)
- 资源(11371)
- 机构
- 大学(281312)
- 学院(279848)
- 管理(115534)
- 济(105977)
- 经济(103516)
- 理学(100849)
- 理学院(99713)
- 管理学(98000)
- 管理学院(97512)
- 研究(92420)
- 中国(66884)
- 科学(61142)
- 京(60547)
- 所(46570)
- 财(45923)
- 农(44768)
- 业大(43405)
- 研究所(43027)
- 中心(41660)
- 江(40091)
- 范(38677)
- 师范(38366)
- 北京(38121)
- 财经(37619)
- 农业(34995)
- 院(34392)
- 经(34221)
- 州(33050)
- 师范大学(31167)
- 经济学(30179)
- 基金
- 项目(201217)
- 科学(157750)
- 研究(146102)
- 基金(144820)
- 家(126593)
- 国家(125551)
- 科学基金(107753)
- 社会(90607)
- 社会科(85777)
- 社会科学(85751)
- 省(79477)
- 基金项目(77999)
- 自然(71309)
- 自然科(69461)
- 自然科学(69445)
- 自然科学基金(68129)
- 划(66844)
- 教育(65995)
- 编号(60167)
- 资助(59202)
- 成果(47616)
- 重点(44917)
- 部(43488)
- 发(43221)
- 创(41180)
- 课题(40863)
- 科研(38391)
- 创新(38334)
- 国家社会(36674)
- 项目编号(36661)
- 期刊
- 济(114097)
- 经济(114097)
- 研究(77011)
- 中国(51224)
- 学报(45822)
- 科学(42350)
- 管理(39970)
- 农(39405)
- 大学(33524)
- 财(32902)
- 学学(31250)
- 教育(31235)
- 农业(27974)
- 技术(24376)
- 业经(19161)
- 融(18591)
- 金融(18591)
- 图书(18278)
- 资源(17105)
- 财经(16942)
- 经济研究(16680)
- 科技(14827)
- 问题(14822)
- 业(14604)
- 经(14275)
- 技术经济(13929)
- 理论(13772)
- 实践(12917)
- 践(12917)
- 情报(12624)
共检索到3958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云玲 刘雪莲 杨焰 马石林 付保红 谈树成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于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河口县为例,建立涵盖多种因素的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极差变换法对各指标原始值进行无量纲处理,通过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区域为河口镇,占全县总面积的14.30%;中等的区域为莲花滩乡、桥头乡、老范寨乡和南溪镇,占66.35%;较低的区域为瑶山乡,占19.36%。总体发展形势严峻。地形起伏较大、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较差的水环境质量,阻碍了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研究结果对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也为其他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参考。
关键词:
资源环境 承载力 均方差决策法 河口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云玲 刘雪莲 杨焰 马石林 付保红 谈树成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于协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河口县为例,建立涵盖多种因素的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极差变换法对各指标原始值进行无量纲处理,通过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区域为河口镇,占全县总面积的14.30%;中等的区域为莲花滩乡、桥头乡、老范寨乡和南溪镇,占66.35%;较低的区域为瑶山乡,占19.36%。总体发展形势严峻。地形起伏较大、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较差的水环境质量,阻碍了县
关键词:
资源环境 承载力 均方差决策法 河口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卢青 胡守庚 叶菁 童陆亿 卢静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发展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方法]该研究运用"木桶原理",构建了基于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进行定量测算。[结果](1)团风县整体呈"可载"状态,土地资源是团风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各子系统承载力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规律。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低为67. 73万人,大气环境承载力最高为871. 68万人。局部地区(马曹庙镇、贾庙乡)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格局;(2)在承载力绝对量上,团风镇等西南部地区承载力高于其他地区,从地均承载力来看,上巴河镇最高,贾庙乡最低;从承载力指数来看,各镇(乡)承载力指数介于1. 48~2. 35,杜皮乡、贾庙乡最高,团风镇最低,尽管团风镇承载力最大但其"剩余空间"也最有限。[结论]所构建的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可为当前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等战略实施提供有效借鉴,评价结果对区域远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几种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从中总结出供需比较的理念,并在此理念基础上,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均值化法对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雪莲 邓峰 王海灵
本文探讨了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是一个需要考虑时间尺度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区域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其上级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并且与人类设定的经济社会目标相关。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参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以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上级系统的整体协调度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新的思路,并以199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新疆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资源承载力 系统结构 系统模型 实证研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兴 桂梅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而《纲要》的贯彻实施,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刚性约束,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在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基本原则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必须要有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兴 桂梅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而《纲要》的贯彻实施,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刚性约束,因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在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基本原则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必须要有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承载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邱鹏
基于供需比较的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对西部12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并结合各省省情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有效配置自然资源和创新体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西部 供需比较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方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成 王红旗 田雅楠 姚治华
系统分析"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普适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集对分析理论中的对立度,识别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瓶颈因子,结合瓶颈因子出现频次确定资源环境承载力针对性评价指标体系。实例显示,针对泉州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人口密度、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水土协调度、水环境纳污能力、环境用水率、城市化水平、人均GDP。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通过构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了中国31个地区2004-2013年间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得分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2000-2013年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
关键词:
承载力 指标体系 空间自相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玮 闫慧敏 杨艳昭 杜文鹏
"食物营养安全"是"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而当前单纯以"粮食"作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只能反映部分承载能力,从膳食营养角度评估更切合其实际土地资源承载状况。以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为基本思路,选取热量和蛋白质为关键参量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测算与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评价模型,对2015年西藏自治区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土地资源承载状况进行定量评价,以期为实现西藏地区居民热量与蛋白质供需平衡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该区域居民营养需求的变化、机理及对策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西藏县域尺度下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呈盈余状态,位于西藏东南部的"一江两河"流域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高,而位于西北部的那曲和阿里等地区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较低。(2)根据以当前热量和蛋白质实际消耗量为依据对土地承载力的评价结果,农区县、半农半牧区县和牧区县基于蛋白质需求的土地承载力比基于热量需求的承载力分别多8.83%、22.51%和67.78%,其中有13个牧区县和半农半牧区县以热量指标判断为超载状态,但以蛋白质指标判断却未超载,其原因在于牧区县和农牧区县动物性食物供给比例高,食物蛋白质供给能力相较热量供给能力更强。(3)若按照居民膳食宝塔推荐的人均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标准,农区县、半农半牧区县和牧区县基于热量和蛋白质需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实际营养摄入量下的承载力可分别多承载35.22%和12.5%的人口。评估结果体现了实际消耗和膳食标准情景下以及不同营养指标之间各县域承载力及承载状态的差异,可为通过调整人口结构、膳食结构等措施寻求提升区域人粮平衡水平和居民膳食营养水平对策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其友 马力阳 高明杰 刘洋
[目的]建立农业资源承载能力评价预警系统,加快提升农业资源环境管控能力,是调结构转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方法]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理论为基础构建农业资源承载力理论模型。[结果]以县域耕地和草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承载体变化态势的农业资源承载能力评价预警思路;建立了农业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与综合集成评价方法、农业资源超载类型和预警等级划分体系;设计了农业资源超载成因解析准则和承载力调控政策创新方向。[结论]基于承载体视角的资源承载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穆学英 刘凯 任建兰
文章在分析县域经济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县域经济承载力指数模型对2014年山东省104个县域的经济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讨了山东省县域经济承载力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不同县域之间的经济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异,县域经济承载力高水平型和较高水平型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较低水平型和低水平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整体上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县域经济承载力呈现高水平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从局域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结果来看,呈现出自东向西由热点逐步过渡为冷点的空间
关键词:
县域经济 承载力 空间格局 山东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小兰
文章依据PRED框架,建立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评价2006~2011年间省域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分析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依次递减,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承载率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部梯状下降模式。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均存在较强的全局正相关,呈现出"中心-外围"格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以人口总量为出口界定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进行了展望,总结分析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研究认为:目前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认知并未统一,评价方法也存在差异;研究侧重单要素评价,而对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较为薄弱;在开放的系统下如何剥离要素流动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转移,率定社会经济系统对当地资源环境压力,透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将区域社会经济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予以集成,开展综合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