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441)
2023(22268)
2022(19066)
2021(17823)
2020(14955)
2019(34282)
2018(34021)
2017(64716)
2016(35300)
2015(39941)
2014(39766)
2013(39235)
2012(36393)
2011(33021)
2010(33297)
2009(30970)
2008(30403)
2007(27426)
2006(24186)
2005(21569)
作者
(103421)
(86656)
(85975)
(81619)
(54966)
(41643)
(39209)
(33922)
(32706)
(31003)
(29348)
(29199)
(27400)
(27275)
(26728)
(26594)
(26107)
(25433)
(24912)
(24792)
(21525)
(21512)
(21119)
(19853)
(19452)
(19373)
(19351)
(19268)
(17568)
(17398)
学科
(147129)
经济(146976)
(99540)
管理(97393)
(75257)
企业(75257)
方法(63099)
(54802)
数学(54796)
数学方法(54052)
中国(40867)
农业(36592)
(36311)
业经(34859)
地方(34463)
(31348)
(27568)
(26579)
贸易(26565)
(25695)
理论(23224)
(23110)
银行(23044)
(22219)
金融(22215)
环境(22209)
技术(22205)
(22105)
(22033)
财务(22011)
机构
学院(503470)
大学(501360)
(199215)
经济(194715)
管理(193066)
研究(172192)
理学(166443)
理学院(164496)
管理学(161256)
管理学院(160346)
中国(130500)
科学(108525)
(107140)
(96310)
(91252)
(88063)
中心(80239)
研究所(79921)
业大(78967)
(77081)
农业(74542)
财经(72199)
(68773)
师范(68072)
北京(67698)
(65629)
(63345)
(62358)
经济学(59251)
师范大学(54522)
基金
项目(339186)
科学(265165)
研究(247368)
基金(243172)
(212642)
国家(210790)
科学基金(179802)
社会(154085)
社会科(145601)
社会科学(145562)
(134378)
基金项目(128120)
自然(116945)
教育(114469)
自然科(114176)
自然科学(114146)
(112702)
自然科学基金(112067)
编号(102638)
资助(100798)
成果(83756)
重点(76474)
(74681)
(74249)
课题(71112)
(69588)
科研(65037)
创新(64967)
教育部(62959)
国家社会(62863)
期刊
(224210)
经济(224210)
研究(145420)
中国(102383)
(92135)
学报(82884)
科学(75222)
(69449)
管理(68198)
大学(62485)
农业(62461)
教育(59449)
学学(58776)
(47806)
金融(47806)
技术(44880)
业经(40790)
经济研究(34301)
财经(34289)
(31333)
问题(30067)
(29331)
图书(27067)
(25911)
统计(24469)
技术经济(24322)
科技(23786)
理论(22945)
资源(22885)
商业(22423)
共检索到7525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向明  
本文从产业发展能力、市场建设环境以及自然灾害状况等方面,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城镇中心和工业产业对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由于增长极极化作用的存在,信贷资源向中心地区流动倾向明显;为弥补极化作用的不利影响,政府在基本建设投资上对农村地区表现出较明显的政策倾向,但政府对自然灾害防治的投入却显得不十分有效。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芳  
关键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毅  孙焕良  范焕  
为准确测度深度贫困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推动精准扶贫,在深入分析自我发展能力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深度贫困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利用武陵山片区花垣、保靖两县140名弱势群体的调查数据开展测评,研究结果发现: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总体偏弱且差异大,其中S_(da)指数大于中间值60的仅占样本数的8.57%,而S_(da)指数处于40~50、50~60两区间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5.71%、32.14%,S_(da)指数处于0~30、30~40两区间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86%、20.72%。研究结论表明:弱势群体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扶持针对性不强、区域环境约束性条件限制是影响湖南武陵山片区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政策铺路是先导、教育启志是根本、产业扶持是关键、内外联通是路径四项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晓红  孙红  
在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的同时,一些脆弱群体成为新生贫困的高发群体。在农村,新生贫困主要发生在因矿产资源开发和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而失地的农民群体中。本文在能力贫困的视角下,对贵州盘县失地农民的调查表明:基本生存能力、维权能力和人力资本积累能力的匮乏是导致失地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解决该问题需重视可持续生计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包括增加失地农民非农就业机会、实施家庭理财和生计培训计划和提高补偿标准、增加补偿透明度等。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阮欧  刘绥华  陈芳  罗杰  胡海涛  
[目的]农村贫困程度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动态、客观地监测农村贫困的时空变化对国家扶贫工作十分重要。[方法]利用OMSP/OLS夜光数据集构建的ALI(平均灯光指数)与社会经济数据构建的IPI(综合贫困指数)建立关系,进而估算贵州省县(区)域2003—2018年间综合贫困指数,分析农村贫困的时空格局演变。[结果](1)ALI与IPI建立模型估算的IPI与真实的IPI拟合程度较好,R~(2)超过了0.86,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贵州省各县(区)域IPI指数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在2003年至2018年间来两者都有所增长,增长幅度分别为19.21%和2.38%,表明农村贫困度差异在逐渐增大。但贫困程度极高的县(区)域程下降趋势,由2003年的65个减少到了2018年的37个;(3)标准差椭圆分析表明贵州农村贫困程度整体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椭圆覆盖面积和贫困化重心变化不大;(4)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显示,贵州各县(区)域农村贫困程度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并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现象;(5)由空间变差函数分析可知,贵州农村的贫困程度表现出较强烈的空间关联性和组织性,贫困程度的结构空间分异引起的贫困程度空间关联作用范围呈缩小的趋势,且由随机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呈下降趋势。[结论]夜间灯光遥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贵州的县(区)域农村贫困化程度,能够较客观的反映贫困变化。2003—2018年间贵州省农村贫困程度高的区域持续减少,减贫效果显著。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鹏  
就全国总体而言,劳动力供给进入以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为特征的"刘易斯转折点",在这一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供给的新阶段。本文引入生产可能性曲线,以贵州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为例,分析贫困地区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态势,得出如下结论: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有着不断外出务工的趋势和概率,而且在较长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不断扩大,从而其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态势是具有可持续性的。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朱德云  
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手段。本文从全国农村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出发,在对其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的同时,以现有经济理论为基础,实证检验影响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主要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的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俊梅  余维祥  
本文以贵州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例,分析了农村打工经济的发展对城市GDP的贡献,并认为:农村打工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直接促进城市GDP的增长,还可以对城市工资水平发挥一定的抑制作用,降低城市通货膨胀压力,同时,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还可以促进城市吸引更多外资,从而间接地对城市GDP的增长做出贡献,并可通过增加消费形成城市GDP增长的动力源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贺兰  乔德华  
增强发展能力是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基础。2020年,我国顺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相对贫困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为主题,对甘肃省驻村帮扶干部进行了实名制调查,指出了影响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突出问题。从持续培育壮大富民产业、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持续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强化“精神扶贫工程”实施、持续强化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华中昱  林万龙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满足新型主体的金融需求是对其进一步培育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作者通过在甘肃、贵州、安徽3省6县的调研得知: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以农信社为主要融资渠道,抵押担保类的贷款需求旺盛,融资金额规模化、用途多元化等特征。同时,无论在融资成本、融资期限,还是融资金额上,新型主体满足程度都较低,需要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上加快调整步伐。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新  沈扬扬  
借助2002—2008年天津市农村家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天津农村整体及不同经济活动类型农户的贫困规模、深度、强度及变化情况,并对政府两次补贴政策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定量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考察期内天津农村贫困状况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其中,务农农户的贫困规模、贫困程度和贫困强度均远远大于非农经营农户、务工农户和兼业农户;政府2005年和2008年人均300元和500元的补贴对天津农村地区整体上产生的减贫效果非常有限;补贴对务农农户的减贫效果最明显,而对务工农户、非农经营农户与兼业务工农户的减贫效果均不明显;此外,虽然2008年政府提高了补贴的标准,但是受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减贫效果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明桥  
收入结构在农户脱贫中所发挥的作用一直是研究贫困问题的重要领域之一。考虑到农户贫困深度的因素,本文研究了收入结构对贫困农户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结构对农户贫困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农户贫困深度:其一,非农收入有助于一般贫困农户脱贫,但对特困农户的影响较小;其二,农业收入对一般贫困农户脱贫的影响较小,但有助于缓解特困农户的贫困深度;其三,转移性收入有助于缓解农户贫困,但对农户脱贫的影响较小。因此,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对农户减贫的影响取决于农户贫困深度。就一般贫困农户的脱贫而言,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其提高非农收入;就特困农户而言,政府应该加大对这类农户农业生产补贴从而提高其农业收入,缓解贫困状况。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曹子坚  张博  张震霖  
西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摆脱当前传统开发式扶贫的路径,走出一条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具有持久生命力与发展潜力的道路。结合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扶贫实践,我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建设应瞄准主体性培养,基于自我发展能力培育的框架,从以不同年龄阶段为依据的能力建设、以不同群体为依据的能力建设及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群体的能力建设三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邱玲玲  曾维忠  
[目的]为测算四川省贫困县农村收入差距并探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缩小其农村收入差距提出有效的对策。[方法]文章使用2013年《四川省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数据,运用离差法对贫困县农村收入差距进行了测度,并通过分位数回归,对贫困县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受教育程度在所有分位数上均具有显著缩小农村收入差距的作用;在0.25分位数上,劳动能力及道路交通便捷度对农村收入差距具有非常显著的缩小效应,但随着分位数的提高,道路交通便捷度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逐渐减小,劳动能力的收入贫困差距缩小效应也变得不再显著。[结论]无论是在农村收入差距小还是大的贫困县,实施农村教育振兴政策均有助于缩小农村收入差距;在农村收入差距较小的贫困县,在农村地区加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和积极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将有助于减小农村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邱玲玲  曾维忠  
[目的]为测算四川省贫困县农村收入差距并探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缩小其农村收入差距提出有效的对策。[方法]文章使用2013年《四川省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数据,运用离差法对贫困县农村收入差距进行了测度,并通过分位数回归,对贫困县农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受教育程度在所有分位数上均具有显著缩小农村收入差距的作用;在0.25分位数上,劳动能力及道路交通便捷度对农村收入差距具有非常显著的缩小效应,但随着分位数的提高,道路交通便捷度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逐渐减小,劳动能力的收入贫困差距缩小效应也变得不再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