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16)
- 2023(14525)
- 2022(12479)
- 2021(11258)
- 2020(9474)
- 2019(21692)
- 2018(21426)
- 2017(40749)
- 2016(22083)
- 2015(25082)
- 2014(25325)
- 2013(25199)
- 2012(24123)
- 2011(22180)
- 2010(22523)
- 2009(20922)
- 2008(20637)
- 2007(18704)
- 2006(16784)
- 2005(15577)
- 学科
- 济(112665)
- 经济(112569)
- 管理(58748)
- 业(53811)
- 企(40726)
- 企业(40726)
- 方法(39946)
- 数学(34736)
- 数学方法(34311)
- 地方(32200)
- 中国(29722)
- 农(29007)
- 学(24141)
- 业经(22573)
- 财(21084)
- 农业(19832)
- 环境(19785)
- 贸(18168)
- 贸易(18153)
- 地方经济(17985)
- 制(17874)
- 易(17413)
- 融(16390)
- 金融(16387)
- 和(16180)
- 银(15959)
- 银行(15922)
- 行(15395)
- 发(15072)
- 理论(14108)
- 机构
- 学院(325791)
- 大学(324526)
- 济(139644)
- 经济(136566)
- 研究(121096)
- 管理(117906)
- 理学(99573)
- 理学院(98257)
- 管理学(96471)
- 管理学院(95844)
- 中国(92268)
- 科学(75405)
- 京(71082)
- 所(63548)
- 财(61533)
- 农(57922)
- 研究所(57449)
- 中心(54910)
- 江(52168)
- 业大(47945)
- 财经(47907)
- 范(45954)
- 北京(45561)
- 师范(45540)
- 农业(45108)
- 院(43618)
- 经济学(43038)
- 经(43009)
- 州(41498)
- 经济学院(38445)
- 基金
- 项目(209385)
- 科学(163093)
- 研究(153209)
- 基金(148460)
- 家(130077)
- 国家(128978)
- 科学基金(108589)
- 社会(96351)
- 社会科(91181)
- 社会科学(91154)
- 省(83373)
- 基金项目(78359)
- 划(70334)
- 自然(68696)
- 教育(68628)
- 自然科(66921)
- 自然科学(66902)
- 自然科学基金(65638)
- 编号(62615)
- 资助(60934)
- 发(51470)
- 成果(51467)
- 重点(48107)
- 部(45169)
- 课题(44517)
- 创(42640)
- 发展(41172)
- 展(40534)
- 创新(40088)
- 科研(39749)
- 期刊
- 济(168085)
- 经济(168085)
- 研究(100873)
- 中国(71372)
- 农(53263)
- 学报(51233)
- 科学(47659)
- 财(47306)
- 管理(42877)
- 大学(37718)
- 农业(36015)
- 学学(35283)
- 教育(35098)
- 融(31837)
- 金融(31837)
- 技术(29654)
- 经济研究(26883)
- 业经(26424)
- 财经(23723)
- 问题(22128)
- 经(20549)
- 业(19638)
- 图书(17973)
- 技术经济(17897)
- 资源(17785)
- 统计(17139)
- 贸(17119)
- 世界(15526)
- 版(15329)
- 策(15289)
共检索到514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兆锋 张镱锂 孙威 赵东升 刘林山
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问题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目前有关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的分析多是基于人均经济指标与人居环境指标的对比分析。人均指标反映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的潜力与可能性,但不能真实地反映区域,尤其是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较大的农区及牧区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程度。本文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分析中,加入了反映环境变化的因子,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度概念模型;并利用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多年变化线性斜率值对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了西藏自治区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情况,区分了协调县区和不协调县区,从经济与环境协调的角度探讨了各区经济发展的方向。该研究为分析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经济 环境 协调发展 分析方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田一聪 田明 李鹏 吴致蕾
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人类在高原等特殊地理条件下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逐渐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协调。以城镇化为代表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以生态资产价值量衡量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何在高原地区协调互促,愈加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核心。论文以西藏自治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综合水平测度,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探讨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尺度空间关联特征,判断两者的耦合协调类型及时空演变模式。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间西藏全域城镇化呈现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变化的总体趋势为缓慢上升;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更加分散,区际差异较大,但总体水平保持稳定。(2)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城镇化综合指数高的地区,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相对偏低。(3)以2010年为拐点,西藏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交互关系具有先扩张再收缩的变化特征。目前协调发展类型和基本协调类型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出现失调衰退的情况。(4)耦合协调关系演变在空间上体现为,以拉萨及其周边地区的单中心主导逐步转向包含其他地市区县的多中心分布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拉萨市耦合协调发展过程的空间溢出效应。论文从空间视角完善了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耦合协调研究,可为合理引导人地关系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唐柳 俞乔 李志铭
农牧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从县域空间的角度分析农牧民收入质量的差异结构特征和成因,有利于增强制定区域发展公共政策的针对性。本文应用"风险矩阵分类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农牧民收入质量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发现,西藏农牧民收入质量在县域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中心—外围"特征,高质量的县集中在藏中地区,低质量的县分布于边缘地区,其主要成因是各区域在自然地理和生产条件、非均衡区域发展政策、农牧区就业结构、农牧民收入构成、中心城镇带动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金世洵
一、工作回顾过去的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真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章杰宽 姬梅 朱普选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于旅游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建立了西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针对西藏旅游业发展的三大目标: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群众目标,采用模式搜索算法对多目标规划模型进行求解,获得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不同发展战略下的求解结果。依据求解结果,提出了对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过程控制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旅游业 可持续发展系统 多目标规划 西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邓发旺 刘天平
西藏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非常特殊,是我国、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是我国以及东半球气候的"调节器"和"启动器",搞好西藏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于改善西藏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祥妹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在2009年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法(DEA)探讨西藏不同区域农户生产效率,认为西藏农户生产效率差异与农业生产中自用价值的计算有关,若考虑自用价值,在固定生产规模报酬(CRS)假设下,平均生产效率为0.653,其中拉萨市最高(0.784),日喀则市最低(0.277);若不计入自用价值,山南与那曲地区呈现最高生产效率。表明西藏农户收入中自用价值占了较大比例,扣除自用价值,收入大幅减少,影响生产效率。因此,提高农牧户生产商品率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荫凯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嘉梁 邓光奇
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西藏自治区境内拥有的独特自然景观资源,繁衍生息于"世界第三极"的藏族人民在适应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了特色鲜明的雪域文化,这为自治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西藏自治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不仅是对优势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西藏 生态旅游 发展对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妤凡 周侃 徐勇
准确判别污染来源及其空间胁迫过程,并基于胁迫规律构建精准化管控体系是保障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切入点。以西藏自治区为例,结合土地利用和污染行为重构污染源空间,运用改进后的排放因子法分源、分要素精准测度污染胁迫程度及其空间效应,并构建垂直化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及多维分区方案。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极有限的人为污染源空间承载有骤增的多种污染物排放,污染源空间结构的复杂性与胁迫程度呈正相关。以固体废弃物排放为主的高胁迫集中在重点城市和“一江两河”腹心地区的生活源空间,且在城乡居住空间、交通运输场所及工矿生产场所呈块状、线状和点状的空间胁迫形态。以近零胁迫为目标,可在县域、镇域和场地共三个尺度分别空间聚类得到四个环境功能区、五个分级管控区及四个胁迫程度区,自上而下实现功能管控、结构管控和用途管控。建议将面向污染源空间的垂直化管控体系融入至国土空间利用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在三个尺度分别适配环境正负面清单、均衡化环境基础设施及产污控制标准,以提高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精准化管控效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猛
本文以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为例,以发展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从自然地理条件、制度供给、人力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四个方面深入客观地分析了改则县欠发达的原因,从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以及援助对策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特困牧区 集中连片 致贫因素 改则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宗学 孟翠玲 巩同梁 隋彩虹
论文主要利用非参数检验Mann-Kendall方法对西藏自治区近40余年来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西藏地区的平均气温是东部高于西部,东部等值线较密集;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与平均气温类似;最低气温在空间上呈现东南部与西北部偏高,中部偏低的分布。非参数检验分析表明:近几十年来平均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达到0.24℃/10a,且西部地区的上升幅度大于东部地区;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不大;最低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势。无论是平均气温、最高气温还是最低气温,都表现出冬季上升幅度大,春季与夏季升温不明显的趋势。三者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关键词:
气温 趋势 非参数检验 西藏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尼玛格桑
西藏自治区图书馆从1996年开馆至今从传统图书馆成功步入现代图书馆的转型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里,事业发展日新月异。正当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本文回顾自治区图书馆过去10年在基础建设、服务效能、资源建设、阅读推广、数字服务、古籍保护、学会协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思考制约向“第三代图书馆”发展的瓶颈,谋划未来发展对策。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图书馆 事业发展 图书馆建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普穷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推进全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西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玉祥
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为例,探讨了高原温带半干旱地区藏南农牧区土地沙漠化的面积、类型、分布、危害与成因等。成因分析表明,区内沙漠化的产生与发展是由区内的自然沙漠化过程、气候干旱化加剧过程及人为加速过程共同决定的,是以气候变化为主并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同时,还提出了若干沙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包括合理利用耕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发挥草地优势,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开展人工造林,建设防风固沙体系;分步分类实施,整治沙漠化土地;建立治沙机构,重视治沙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