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75)
- 2023(9687)
- 2022(8179)
- 2021(7669)
- 2020(6349)
- 2019(14228)
- 2018(13917)
- 2017(26680)
- 2016(14790)
- 2015(16197)
- 2014(15968)
- 2013(15873)
- 2012(14860)
- 2011(13522)
- 2010(13251)
- 2009(11803)
- 2008(11543)
- 2007(10079)
- 2006(8887)
- 2005(7675)
- 学科
- 济(61852)
- 经济(61797)
- 管理(35126)
- 业(34018)
- 方法(25092)
- 企(23920)
- 企业(23920)
- 数学(22470)
- 数学方法(22195)
- 地方(20868)
- 农(20570)
- 学(15120)
- 中国(14321)
- 农业(14268)
- 业经(12870)
- 财(12407)
- 地方经济(10915)
- 环境(10283)
- 制(9373)
- 技术(9196)
- 贸(9078)
- 贸易(9074)
- 易(8649)
- 理论(8293)
- 融(8177)
- 金融(8173)
- 和(8095)
- 银(7393)
- 划(7380)
- 银行(7359)
- 机构
- 学院(207203)
- 大学(206589)
- 济(80176)
- 经济(78302)
- 研究(76904)
- 管理(74270)
- 理学(65007)
- 理学院(63996)
- 管理学(62604)
- 管理学院(62214)
- 中国(54810)
- 科学(52936)
- 农(47284)
- 京(44284)
- 所(40622)
- 研究所(37806)
- 业大(37651)
- 农业(37491)
- 中心(35101)
- 财(34140)
- 江(32928)
- 范(31213)
- 师范(30868)
- 院(27934)
- 财经(27548)
- 省(27300)
- 北京(26415)
- 州(25671)
- 师范大学(25204)
- 经(25044)
- 基金
- 项目(151746)
- 科学(119642)
- 基金(110033)
- 研究(105586)
- 家(99339)
- 国家(98551)
- 科学基金(82790)
- 社会(66957)
- 社会科(63415)
- 社会科学(63394)
- 省(62475)
- 基金项目(59586)
- 自然(55561)
- 自然科(54230)
- 自然科学(54208)
- 自然科学基金(53238)
- 划(52072)
- 教育(47776)
- 资助(43483)
- 编号(41157)
- 重点(35368)
- 发(34380)
- 部(32596)
- 成果(32262)
- 创(31362)
- 计划(29936)
- 课题(29556)
- 创新(29510)
- 科研(29329)
- 国家社会(28063)
共检索到2996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金萍 秦耀辰
在当前耕地总量很难增加的总体形势下,粮食单产及其生产投入因素的关系研究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Moran’s I指数及散点图显示,粮食单产及其OLS(Ordinary Least Squares)估计的残差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因而不满足经典线性回归分析的建模条件,而GWR(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模型能够克服这一缺陷,并能进行参数的局部估计。河南省108个县的实践表明,GWR模型有效地降低了残差的空间自相关,各项检验指标均好于OLS估计。4个生产投入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规律存在显著差异。灌溉因素在OLS和GWR模型中均为正效应,单位播种面积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剑 韩娟 刘玉 张凤荣
基于126个县域的统计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揭示1980—2010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的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0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 437.1×104t,县域粮食生产以上升为主并逐步向产粮大县和平原区集中;②县域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局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强烈,粮食生产显著高高集聚类型区在以周口为中心的黄淮平原区聚集,显著低低集聚类型区主要分布在豫西山地丘陵区,且研究期内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能力不断增强;③31年间河南省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南方向偏移了26.07 km,县域粮食生产"东高西低"的经向差异更加明显;④不同时期,粮食产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屈艳辉 李二玲 范訸嘉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 Geo 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 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3)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且粮食生产朝低碳有机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屈艳辉 李二玲 范訸嘉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 Geo 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 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3)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潘少奇 李亚婷 苗长虹
以人均粮食占有量为研究指标,以河南省126个县(市)为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重心移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1990—2012年河南省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豫北中部、驻马店与信阳交汇处的东部地区形成人均粮食占有量高的集聚区域,豫西、豫西南山区形成人均粮食占有量低的集聚区域,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加强;河南省粮食生产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均粮食占有量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最后,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SLM和SEM分析,结果得出,人均粮食生产空间格局与人均耕地面积、种植结构、历史发展基础呈显著正相关,与经济水平呈显著负...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杰 许方 赵艳
通过对经典的研究粮食价格波动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改进,考虑了农田土质的优劣、当年农作物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时采用相关系数法对多次线性回归得到的分析系数进行验证,得到河南省粮食价格波动因素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论。此外对河南省的农业贷款进行相应考察,分析金融支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河南省粮食政策及粮食安全问题提供决策建议和金融支持。
关键词:
粮食价格 线性回归模型 相关系数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幸子 马恒运
本文采用投入导向DEA分析方法,以粮食大省河南省为例,估计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考察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变化,估算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经济效果,探讨粮食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果不明显的基本原因。结果显示,河南省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很大,导致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本文指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需要以优化粮食生产投入结构为抓手,确定各地结构调整方向和优先序,调整粮食生产政策和科技政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宝琪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决策单元,运用DEA-BCC模型从省域层面对2012—2019年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整体偏低且不稳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全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效率差异显著;全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呈东高西低格局分布,京广铁路线为效率高低分异主轴线;规模效率呈现“以高值区为本底,以中、低值区为点缀”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值区连片分布,中值区和低值区点缀其间或散布于其外围。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对其空间异质性影响为负且显著,市场需求影响为负但不显著,经济水平、信息化程度、科技水平、人力资源开发等因素影响为正且显著,资本投入影响为正但不显著。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业效率 空间分异 河南省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建星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支农作用日益增加,尤其是在支持粮食购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方面,农发行还有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本文以河南省为例,从实证角度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
关键词:
政策性银行 农业信贷 粮食产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樊新生 李小建
基于近来发展比较成熟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本文试图揭示河南省1980-2000年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河南省各市区对周围县域经济带动不明显,存在很强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只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豫西、豫北地区,但扩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较小,并且处于这种扩散效应的地区数量和面积在研究时段内有所减少。增长极扩散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临域扩散,而是存在方向差别。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经济增长 河南省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辛岭 蒋和平
产粮大县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到农业稳定、粮食安全。本文以河南省固始县为研究对象,构建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协调性指数模型,探讨了固始县的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协调性程度,分析了协调性过低的主要原因。应重构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科技贡献率,粮食补偿政策要与时俱进,增加对新型种粮主体补贴,注重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合作组织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绿色粮食生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娜琳 卫怡珂 李立 杨涵璐
明确非粮作物空间分布格局、演化机制及包括土壤质地类型在内的影响因素,不仅是对人地关系的解读,也可为限制“非粮化”的盲目扩张提供决策依据。论文以河南省宁陵县14个乡镇339个样本村为例,以时间为轴线,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县域内非粮作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非粮作物始终在土壤质地粗、养分含量低的“西北—东南”方向的带状区域内演变。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土壤因素决定了非粮作物“带状”分布的初始格局,“邻里效应”逐步扩展了该带状区域,区位交通条件及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得这一格局得以强化;虽然地方政府早期的非粮激励政策扩展了“带状”区域,但之后的非粮整治举措有望收紧这一趋势。研究认为,土壤质地类型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不仅发挥着基底的作用,而且始终与其他因素产生交互作用,时刻影响“非粮”作物格局。因此,“非粮化”治理工作需要重视包括土壤质地类型在内的更多自然地理要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代亚强 张玥 柯新利 陈媛媛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开展两者的耦合研究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作用机制基础上,选取河南省为案例区,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PVAR模型等方法探究两者的耦合作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变过程,并且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2)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逐渐上升,并且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发展格局。(3)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并且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演化趋势;但是,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良好协调区域数量仍然较少,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升。(4)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受自然、经济、社会、政府等多维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影响因素贡献程度和影响效应有所不同。其中,海拔、产业集聚、人口密度、公共财政支出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产业集聚、公共财政支出等对耦合协调度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海拔、人口密度等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瑞 吴克宁 张小丹 冯喆
研究目的:探寻适合中国新时代耕地产能评价的新理论与方法,界定耕地健康产能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河南省温县验证。研究方法:基于"需求—功能—维度—要素—指标"理论框架,构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算法、"1+X"累加模型法、图层叠加法定量评价耕地健康产能。研究结果:(1)温县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诊断结果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以青峰岭为界,北部耕地产能和健康状况较南部好;(2)耕地健康产能整体状况良好,乡镇间差异明显;(3)耕地健康产能结果更多取决于耕地健康诊断,主要受耕地生产环境和耕地系统弹性影响。研究结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应用性。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丽英 王道龙 邱建军
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6-2007年河南省相关统计数据,在阐述河南省在全国粮食生产战略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粮食生产态势,揭示了影响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主导因素;按照新时期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着眼河南省耕地变化趋势、农业生产管理和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等关键环节,提出突破粮食生产中的障碍因素,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