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473)
2023(17993)
2022(15604)
2021(14422)
2020(12012)
2019(27266)
2018(27093)
2017(51922)
2016(27960)
2015(31494)
2014(31431)
2013(31329)
2012(29288)
2011(26709)
2010(26925)
2009(24767)
2008(23986)
2007(21272)
2006(19134)
2005(17143)
作者
(81962)
(67836)
(67443)
(64369)
(43566)
(32653)
(30768)
(26587)
(26086)
(24493)
(23275)
(23125)
(21884)
(21628)
(21044)
(20782)
(20061)
(19702)
(19458)
(19363)
(17045)
(16778)
(16424)
(15641)
(15268)
(15170)
(15059)
(14859)
(13724)
(13352)
学科
(132343)
经济(132145)
管理(78448)
(72681)
(58189)
企业(58189)
方法(52280)
数学(44272)
数学方法(43853)
中国(35586)
(34465)
地方(33907)
业经(28873)
(27503)
(27057)
农业(23561)
(21465)
环境(21283)
(20351)
贸易(20335)
(20284)
理论(20026)
(19519)
(19081)
金融(19077)
(18727)
银行(18685)
地方经济(18377)
(17963)
技术(17864)
机构
大学(402234)
学院(400392)
(166404)
经济(162759)
管理(155262)
研究(141600)
理学(133281)
理学院(131697)
管理学(129516)
管理学院(128785)
中国(106260)
(87189)
科学(86346)
(75018)
(71396)
(64664)
研究所(64628)
中心(63936)
(60920)
财经(59356)
业大(58115)
(55858)
北京(55810)
师范(55355)
(53801)
(51511)
经济学(50260)
农业(49792)
(49162)
经济学院(44954)
基金
项目(269382)
科学(211923)
研究(199015)
基金(194195)
(168346)
国家(166906)
科学基金(143287)
社会(126918)
社会科(119579)
社会科学(119544)
(105827)
基金项目(103258)
自然(91461)
教育(90910)
自然科(89232)
自然科学(89216)
(88511)
自然科学基金(87604)
编号(81282)
资助(79682)
成果(66286)
(60895)
重点(60503)
(59245)
课题(56611)
(55067)
国家社会(51685)
创新(51389)
教育部(50861)
科研(50695)
期刊
(194142)
经济(194142)
研究(124207)
中国(83452)
学报(61982)
(59314)
管理(57912)
科学(57865)
(55382)
大学(47170)
教育(46899)
学学(44053)
农业(40838)
(37814)
金融(37814)
技术(36187)
业经(30955)
经济研究(30620)
财经(29444)
(25264)
问题(25006)
图书(22636)
(20814)
技术经济(20558)
资源(19778)
理论(18984)
科技(18969)
现代(18241)
(18038)
(17918)
共检索到613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党晶晶  姚顺波  黄华  
县域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及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依据DPSIR概念框架构建了县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志丹县为实证对象,对其1997-2010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志丹县生态指数、经济指数及社会指数均迅速增加,且生态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经济及社会指数增幅减缓并趋于稳定。协调度、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均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协调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志丹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间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钱娟  李金叶  
文章主要探讨了自然干扰、人类活动对县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程度,及在某一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下生态环境与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通过运用模糊物元模型、熵权法等,分别构建了县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及县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并以哈巴河县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2004—2014年哈巴河县生态系统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健康水平呈不断趋好形势,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得到不断改善;2008年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拐点(由"中"上升到"良"),这主要是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双重叠加效应"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丽娜  王佳  赵国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陕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地区,科学评价彬县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协调状况,对于探讨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引入熵权法客观赋值,分析评价了彬县从2000-2009年之间的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状况,结论为资源环境问题是彬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薄弱环节,提出了加大优势资源开发规模、依靠科技进步、完善资源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许新利  
土地整治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要手段。生态保护是土地整治的目标之一,土地整治活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在其实施过程中,若违反自然规律,或采用不合理的整治措施,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影响生产和生活。因此,须把握好土地整治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土地整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颜景辰  雷海章  
“一退两还”即退耕还林还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生态环境重建的重要内容。“一退两还”作为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不仅对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良好作用。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志丹县为例,实证分析了“一退两还”背景下的农户畜牧业行为与其收入之间的关系,得出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一项能够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重要结论。这对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实施“一退两还”,不断加快结构调整,切实推进舍饲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艳霞  罗恒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基于系统耦合视角,以城镇化进程迅速的西部地区陕西省为例,对其2005—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城镇化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优化了城镇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生态安全发展速度,两者的不协调趋势呈扩大状态;2005—2016年,陕西省的城镇化系统与区域生态安全系统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不协调衰退、低度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4个阶段。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生态安全的滞后将成为阻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肖海平  谷人旭  姜海宁  
以人均GDP为指标,运用Barro回归方程结合重力模型对江苏省区际县域间1995—2009年的边界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江苏省区际各县域间表现出经济一体化趋势,但边界效应对区域一体化趋势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影响了江苏省县域协调发展的速度;(2)从变动态势来看,江苏省区际边界效应呈持续下降趋势,但在不同的时间段和区间,表现出不完全相同的演化过程和结构性波动;(3)交通条件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江苏省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但仍对江苏省区际县域边界效应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最后,从区位条件、经济因素和交通建设等方面分析了边界效应及其演变的原因。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军生  张晓棠  宋元梁  
文章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建立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度——协调发展水平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对1978年以来陕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陕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水平到2003年尚处于中低水平的结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陆立军  杨志文  
专业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引发了义乌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使之成为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的经济强市,创造了独特的"义乌模式"。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义乌模式"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新的"义乌模式"是一个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元素的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对其他地区县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对于推进我国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晓梅  崔海潮  何磊  
资源型城市因其建立与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关系失调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协调城乡发展对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意义重大。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从资源型城市城乡关系特征出发,通过分析榆林市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荣  虢佳花  祁春节  
本文在揭示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两者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并指出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政策含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晓  胡爱君  
县域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规模及竞争力受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影响较大,本文作者以此为研究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的秦巴山区陕南汉中为研究样本,结合该市目前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采用较为适合的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6年汉中市及所属一区十县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测评,并得出相应结论。最后,作者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基于特色优势产业下提高汉中市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永林  谢炳庚  李晓青  邓楚雄  
基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以湖南省各县域为例,分析湖南省粮食总产量及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特点,探讨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全省粮食总产量呈总体增长趋势,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基本持平;全省粮食生产与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的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平稳期、减产期和波动增长期,各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可分为人口超载区、粮食盈余区和动态平衡区;可以预期,粮食生产总量的发展趋势为稳中有升,土地资源承载力基本不变,处于粮食临界盈余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从时间上看,2000-2004年处于缓慢变化阶段,2004-2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德显  
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中一种特殊的类型。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的三农问题由此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焦点。文章从县域经济的特点、作用出发,论述了县域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战略问题,对县域经济进行了定位。文章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三农问题,发展的重点在于制度创新,制定政策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应允许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宋伟  
与刘易斯提出的工业化驱动下的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标准模型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不同步的,突出表现为劳动者就业空间与家庭永久居住空间相异,并由此而导致城镇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内需不足、农村劳动力利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矛盾在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的中部省份表现得尤其突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三化"协调应该以工业发展为动力,统筹产业、城镇与人口的空间布局,并适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