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04)
2023(5525)
2022(4423)
2021(3910)
2020(3152)
2019(6927)
2018(6432)
2017(12989)
2016(6877)
2015(7415)
2014(7201)
2013(7302)
2012(6786)
2011(6147)
2010(5948)
2009(5291)
2008(4995)
2007(4439)
2006(3881)
2005(3432)
作者
(20567)
(17600)
(17508)
(16790)
(11126)
(8542)
(7609)
(6737)
(6689)
(6272)
(6149)
(5857)
(5702)
(5691)
(5643)
(5520)
(5170)
(5097)
(4957)
(4873)
(4302)
(4284)
(4272)
(4028)
(4006)
(3900)
(3871)
(3636)
(3593)
(3539)
学科
(39914)
经济(39894)
管理(16805)
(16764)
方法(16629)
数学(15723)
数学方法(15658)
地方(13390)
(10780)
(9793)
企业(9793)
地方经济(8974)
中国(8842)
农业(8216)
(7244)
业经(6714)
环境(6418)
(6387)
(5344)
贸易(5341)
(5127)
(4706)
(4671)
金融(4668)
(4624)
税收(4567)
(4548)
收入(4261)
产业(4147)
(4060)
机构
学院(100918)
大学(99710)
(48905)
经济(48215)
研究(37836)
管理(37203)
理学(33053)
理学院(32643)
管理学(32141)
管理学院(31964)
中国(26673)
科学(23586)
(21760)
(20199)
(20008)
(19598)
研究所(18156)
农业(17531)
业大(17104)
中心(17045)
经济学(16988)
财经(16486)
经济学院(15672)
(15393)
(15187)
(13417)
(12776)
科学院(12682)
师范(12661)
(12397)
基金
项目(76091)
科学(61345)
基金(57686)
研究(52523)
(52298)
国家(51975)
科学基金(44132)
社会(37204)
社会科(35570)
社会科学(35567)
基金项目(30525)
(29873)
自然(27826)
自然科(27220)
自然科学(27217)
自然科学基金(26746)
(25057)
教育(23206)
资助(22687)
编号(19201)
(18440)
重点(18010)
国家社会(17220)
(17190)
(15948)
创新(15154)
发展(14851)
(14664)
科研(14498)
教育部(14450)
期刊
(48723)
经济(48723)
研究(28837)
(19868)
学报(18482)
中国(16977)
科学(16446)
农业(14553)
(13953)
大学(13433)
学学(13157)
管理(12204)
经济研究(9085)
技术(8069)
财经(8069)
(8015)
(7539)
金融(7539)
业经(7436)
(7147)
问题(6889)
资源(6535)
统计(5904)
技术经济(5858)
教育(5812)
(5448)
业大(5404)
(5032)
(4929)
农业大学(4875)
共检索到141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景   杨亚东   刘洋   朱文博  
为厘清近年来我国水稻生产的区域差异,把握区域水稻增产能力,利用全国县级样本水稻生产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分析水稻生产能力的区域差异,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县域水稻增产的驱动因素贡献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19年我国水稻生产格局呈现北增南减变化趋势,黑龙江东北部的三江平原增产明显。县域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较为接近。全国层面上,种植面积和单产共同促进了水稻产量增长,但单产累计效应的贡献度超过93%,种植面积贡献度较小;时间维度上单产提高对水稻增产的驱动强度逐步增强,而种植面积作用逐步减弱并转化为减产效应。区域上,东北平原区水稻产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主要推动因素来自种植面积;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沿海区水稻产量的下降主要由种植面积主导;黄淮海区水稻产量呈现增长,来自于种植面积和单产的共同推动作用;西南区水稻产量呈现下降趋势,种植面积和单产均起到负向抑制作用。因此,东北平原区在稳住水稻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单产提升潜力;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沿海区继续强化单产提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适宜的早晚稻品种组合,加强城市周边优质稻田保护;加强西南区水库建设,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广春  孟维韧  全东兴  金成海  南钟浩  
分析了近年来吉林省水稻生产的现状,稻作科技不断进步,水稻产量逐年提高,从20世纪60年代总产56.9万t、单产4005kg·hm-2,到2011年总产623.5万t、单产9019kg·hm-2,但同时水稻生产面临现实单产不同程度的下降、自然灾害严重、技术集成度不高和互补性不强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量提高和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从单产、品种、区域优势等方面挖掘增产潜力的措施,并讨论提高水稻产量的策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姣琳  黄晓萌  王博博  徐新朋  丁文成  杨兰芳  仇少君  赵士诚  何萍  
分析长江流域施用氮、磷和钾肥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贡献率,为该水稻种植区域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在中国长江流域开展的水稻田间试验以及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关键词为“水稻”“水稻+产量”的文献,符合Meta分析标准的氮磷钾数据分别有1 107、745和785组。以不施肥处理作为对照,以反应比作为增产效应值,利用Meta分析方法探究施肥对长江流域中稻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与不施氮、磷或钾肥处理相比,长江流域中稻施用氮、磷和钾肥均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施用氮、磷和钾肥的产量分别平均增加了35.1%、10.9%和11.9%,其中以氮肥的增产效应最高。不同基础地力水平对水稻增产效应具有显著影响,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增产效应均以低地力土壤(产量0.9 g/kg、全钾20.0 g/kg、碱解氮>150.0mg/kg、速效磷≤9.0 mg/kg、速效钾≤70.0 mg/kg时,施磷和钾肥均获得最好的增产效应。低肥力土壤有助于增加施肥的增产效应,然而土壤pH和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着施肥增产效应,导致长江流域不同省市之间的施肥增产效应存在差异。施用氮肥的增产效应分别在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低的土壤上最高,施用磷钾肥的增产效应在土壤碱解氮含量较高和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低时最高。施用氮肥在碱性土壤、施用磷肥和钾肥在弱酸性土壤的增产效果最好。因此,各种植区域水稻养分管理应结合土壤pH、有机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作为肥料投入的依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安然  李谷成  罗斯炫  盖豪  
农业生产托管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手段。本文利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1565份农户的调查数据,根据索洛增长核算理论,构建了“农业生产托管—要素投入—水稻单产”和“农业生产托管—全要素生产率—水稻单产”双渠道分析框架,并运用2SLS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系统论证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增产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托管能够显著提升水稻单产,并且在收割环节的增产效应最为显著。农业生产托管的增产效应主要通过投入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渠道实现。农业生产托管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渠道提升水稻单产。对比两条渠道,全要素生产率渠道作用效果更强。此外,包括收割环节在内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和采用中稻种植模式的农户农业生产托管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显著。不同环节农业生产托管增产效应中全要素生产率渠道作用也存在差异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均  孙晓辉  罗玲  
以杂交中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的增产效应及生理作用。结果表明,在攀西稻作区,杂交水稻施钾有显著的增产效应,但过量施钾其增产效应降低,施钾量与稻谷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经济最佳施钾量为K2O117.9kg/ha,施氮量为N150kg/ha,施氮、钾比为21.57;施钾可促进稻株对N、P、K的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也有利于养分及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运转,但过量施钾时效应也会降低;在缺钾稻田,增施氮肥难以增产,必须增施钾肥才能达到增产目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通  封志明  杨艳昭  
2003—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十连增",2015年更是达到了"十二连增"。文章采用2003—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等为基础数据,以分县为研究单元,定量分析了2003—2013年间中国分县粮食增产的特征、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2003—2013年间我国超过75%的县域单元粮食均出现增产,但主要增产仍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的产粮大县;2)粮食增产增幅的两极分化较为明显,处于"滞后增产"和"超速增产"的县域单元占比均较高,其中"超速增产"的县域单元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黄土高原以及新疆等地;3)对于大部分县域单元而言,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对其粮食增产均有正向贡献作用,其中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西部、河西走廊、新疆、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等地播种面积贡献较大,而单产水平贡献较大的地区为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南部等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立萍  葛立群  贾可  
水稻是辽宁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全省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辽宁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分析研究辽宁省的水稻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辽宁水稻生产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出发,对辽宁省水稻生产的历史轨迹、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因素潜力进行评价,探索辽宁水稻增产的有效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闫立萍  葛立群  贾可  
水稻是辽宁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在全省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辽宁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分析研究辽宁省的水稻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辽宁水稻生产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出发,对辽宁省水稻生产的历史轨迹、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因素潜力进行评价,探索辽宁水稻增产的有效措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安中  黄义德  
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叶面喷施 6 苄基腺嘌呤 (6 BA)对旱作水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喷施 6 BA能显著提高旱作水稻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 ,降低丙二醛 (MDA)含量 ,对旱作水稻有很好的防早衰及增产效果 ,增产幅度最高达 15 2 % ;6 BA喷施浓度以 40~ 5 0mg·L-1为宜 ;喷施时期以始穗期最佳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春  陆文聪  
本文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首次从县域的视角对2007年中国2400多个县份的粮食生产区域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中国县域粮食生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区域格局特征,县域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形成不仅与人均耕地面积、经济效益比、生产技术、非农就业机会、城镇化和人均GDP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相邻县粮食生产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张晶  王秀芬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通过构建生产潜力模型,利用GIS技术,定量计算了1km×1km栅格和县域尺度中国粮食生产潜力;通过对粮食生产的资源禀赋状况逐级评判,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资源潜力。结果表明:中国平均光温、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分别具备1倍多、1倍以及近1/3的增长空间。中国县域粮食资源潜力差异显著,内蒙古及长城沿线以及黄土高原地区为县域粮食资源可开发空间较大的区域,西北、黄淮海、四川盆地区为可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邝婵娟  朱忠玉  曾建强  
我国40多年来粮食生产跨上7个台阶,粮食增产的潜力在于科技的进步,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提高复种指数等。在地域生产布局上应充分发挥产大于需类型区粮食的生产优势,特别是东北、黄淮海,长江中游三大余粮区,挖掘产需趋向平衡类型的生产潜力,提高产小于需类型区粮食的自给水平。提出了粮食增产的主要措施。经过努力,本世纪末,我国粮食能再增产5000万吨是能够实现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慧  马常宝  鲁剑巍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目的】研究中国油菜氮、磷、钾肥增产效果,明确不同区域油菜施肥效果概况和区域特点,为区域推荐施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总结2005—2010年中国2 106个油菜田间试验数据,通过计算获得最高产量时氮、磷、钾肥的增产量、增产率和农学利用率,分析各油菜区域施用化肥的增产效果。【结果】中国油菜施用氮肥增产量和增产率均值分别为1 044 kg.hm-2和87.4%,主要分布在500—1 500 kg.hm-2和5%—100%范围内,99%的试验有增产效果;磷肥增产量和增产率均值分别为634 kg.hm-2和39.9%,主要分布在200—1 000 kg.hm-2和5%—40%范围内,94%的试验有增...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樊琦  贺伟  
自2004年粮食直补政策实施以来,全国29个省超过6亿多农民直接得到了实惠和利益,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九连增"。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实行的四种主要粮食直补办法的优缺点以及对粮食生产的增产绩效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办法,增加粮食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粮食直补政策的增产效应(一)粮食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1998年~2003年,我国粮食物播种面积出现了连续6年下降趋势,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见图1)。在此背景下,我国加大对种粮农民扶持力度,自2004年起开始实施粮食直补政策,极大调动了种粮农民积极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闵锐   胡卓辉   吴清华  
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石,而与其相关的适度财政支持可以兼顾公共财政资金有效利用、国家安全战略实施。结合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基于2006-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支持对水稻总产量的影响机制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持能够促进水稻总产量增长,但这种增产效应存在时滞;财政支持对水稻增产的中介效应主要通过扩大区域水稻生产规模实现;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导致水稻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趋势。鉴于水稻生产的空间异质性,从是否为粮食主产区来看,财政支持的增产效应在粮食主产区更显著;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增产效应在东北地区更显著。因此,需要保持对粮食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经营的规模化、效益化、可持续化的良性循环,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负向抑制作用,增量资金向包括东北地区的主产区倾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