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68)
2023(8575)
2022(7115)
2021(6262)
2020(4916)
2019(10767)
2018(10051)
2017(18733)
2016(10299)
2015(10894)
2014(10469)
2013(10221)
2012(9206)
2011(8400)
2010(8104)
2009(7188)
2008(6809)
2007(5855)
2006(5124)
2005(4273)
作者
(33047)
(27961)
(27667)
(25963)
(17242)
(13474)
(12264)
(10821)
(10498)
(9586)
(9336)
(9268)
(8869)
(8588)
(8578)
(8524)
(8443)
(8302)
(7837)
(7820)
(7075)
(6675)
(6521)
(6328)
(6219)
(6048)
(5913)
(5883)
(5718)
(5530)
学科
(45995)
经济(45961)
管理(27359)
(26600)
方法(19108)
(18866)
企业(18866)
数学(17466)
数学方法(17350)
(13730)
地方(13364)
中国(10567)
(10115)
业经(10108)
农业(9865)
(8975)
(8932)
贸易(8931)
(8663)
环境(8481)
地方经济(8144)
技术(7023)
产业(6161)
(6060)
(5869)
(5645)
(5638)
金融(5636)
(5367)
(5235)
机构
学院(149076)
大学(148428)
(61992)
经济(60978)
管理(56484)
研究(54501)
理学(50679)
理学院(49991)
管理学(49099)
管理学院(48851)
中国(38343)
科学(38076)
(36783)
(30510)
业大(29924)
农业(29621)
(28794)
研究所(27171)
中心(24398)
(23257)
(21294)
农业大学(20065)
财经(19734)
(19614)
(19560)
经济学(19279)
师范(19233)
科学院(18464)
(18202)
北京(17843)
基金
项目(116074)
科学(92367)
基金(86875)
(80666)
国家(80063)
研究(75463)
科学基金(67624)
社会(51289)
社会科(48842)
社会科学(48829)
基金项目(47224)
自然(46211)
(45708)
自然科(45203)
自然科学(45187)
自然科学基金(44411)
(39588)
教育(33293)
资助(32971)
编号(27447)
重点(27182)
(26194)
(24869)
(24476)
计划(24335)
创新(23434)
科研(22846)
国家社会(22665)
科技(21494)
(21119)
期刊
(59924)
经济(59924)
研究(36004)
学报(32838)
(31986)
科学(28482)
中国(25405)
大学(23244)
学学(22629)
农业(21981)
管理(17656)
(15459)
(12197)
经济研究(10565)
业经(10539)
技术(10348)
业大(9786)
教育(9738)
资源(9690)
(9669)
金融(9669)
财经(9074)
(8752)
科技(8740)
农业大学(8380)
问题(8237)
(7860)
技术经济(7410)
商业(7271)
(6820)
共检索到1994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揭懋汕  雪燕  薛领  
综合采用空间集中和集聚分析方法,对1978—2011年中国县域棉花生产格局时空演变展开分析,发现中国棉花生产的空间集中程度经历了降低、平稳和上升三个阶段,整体上空间差异变大,地理重心持续向西北方向转移。棉花生产整体上高度集聚,局部呈现出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流域高值集聚区由片状缩减成斑块状,西北棉区逐渐形成大片区高值集聚区的变动特征。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对1981、1991、2001和2011年生产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农业机械和化肥的使用对棉花生产具有正向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影响最大;地膜、农药的作用下降,农药在后两年显现出负向影响,灌溉的影响不突出;消费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钟甫宁  胡雪梅  
本文在定义了棉花生产规模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棉花生产格局现状及其变动状况,然后利用面板数据对影响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棉花和替代作物的价格与单位面积产量之比、非农就业机会、政府的农业投资、自然灾害、公路里程、化学纤维的产量、有效灌溉面积等都是影响棉花生产区域格局的因素。从影响程度看,棉花与替代作物的相对价格影响最为突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揭懋汕  雪燕  薛领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1978-2011年全国31个省级地区棉花生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理加权模型(GWR)比较1990年和2011年棉花生产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棉花生产一直保持较高的集中水平,但空间集聚程度在全国尺度上有较大下降,呈现由集聚变为分散分布的整体格局;在区域尺度上,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等局部地区一直为高值集聚区,呈现出空间集聚的分布特征;劳动力投入长期对我国棉花生产布局具有正向影响,单产和纺织工业总产值的影响有所增强,而光照和化肥使用的影响则相对减弱。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屈艳辉  李二玲  范訸嘉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 Geo 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 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3)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且粮食生产朝低碳有机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屈艳辉  李二玲  范訸嘉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 Geo 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 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3)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续竞秦  杨永恒  
深入分析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稳定和提高棉花产量、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我国12个主产省棉花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重点考察了其时序波动和地区差异特征;其次探讨了棉花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9年,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时序波动特征明显,西北棉区技术效率最高且波动最小,其次是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技术效率最低且波动最剧烈;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受教育程度、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和非农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林春  谭学通  
县域普惠金融的均衡化发展是助推国家金融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文章采用中国2007—2017年1 972个县域数据,考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格局、演进趋势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域普惠金融整体水平较低,且呈稳步上升趋势;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显著且随时间扩大的地区差距,并具有显著空间正自相关,且高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成渝城市群;县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演化趋势存在显著的"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同时处于高水平县域的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最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就全国而言,公共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与本地及周边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而就地区(东中西)而言,各影响因素差异性明显。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浩  黄思远  
运用ESDA和空间计量方法对1996年2015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15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整体集聚的现象较为显著,但区域差异呈现总体扩大的趋势,全局相关性在减弱.热点区数量和范围扩大趋势明显,特别是南部的次冷点区转化为热点区的变化最为突出,冷点区数量和范围有所减少.经济发展重心位于平遥县与介休市相交界的区域,其中1996年2004年移动轨迹由北沿西南方向向南移动,2004年2015年轨迹方向呈现出由南向北移动.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两阶段县域经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晓艳  张晓恒  游良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棉花生产重心呈现出由南向北,再由北向西北地区变迁的特点。新疆自1997年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植棉省,2017年其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总量的69.41%。本文从自然因素和政策干预两个视角分析其对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基于197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和生长季平均降水量对棉花生产集中度有显著影响。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每增加10小时,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上升0.354%;生长季平均降水量每增加1毫米,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下降0.010%。增加新疆地区虚拟变量与气候变量的交叉项后,结果显示生长季平均温度对棉花生产规模指数有正向影响,相比其他地区,新疆的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增加1摄氏度,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上升9.629%,这可能与温度升高导致新疆积雪融化、地下水增加、宜棉范围扩大以及棉花生长期延长有关;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每增加10小时,棉花指数将大约上升0.359%。此结果基本验证了棉花喜光照、惧严寒的生长习性和新疆独特的自然优势。此外,不同时期制定的棉花政策也促进了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结论表明自然和政策因素都对中国棉花布局向新疆集中具有重大影响。中国政府对新疆棉花发展的支持政策遵循了自然规律,发挥了新疆的自然条件优势。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谭砚文  李崇光  温思美  李朝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祁慧博  沈欣懿  龙飞  刘梅娟  高晓玮  
基于2014~2020年浙江省62个县域碳排放及社会经济数据,针对浙江省县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与异质性进行分级。通过全域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县域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与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县域碳排放的空间集聚性。采用空间误差STIRPAT模型对浙江省县域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县域碳排放总量波动但总体呈增长趋势,县域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集聚态势相对稳定;高—高集聚类型县域主要集中在省内东北部地区,低—低集聚类型县域则主要集中在省内西南部地区;县域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性符合地理极化效应假说,县域人均GDP与碳排放还未呈现“脱钩”关系,产业规模化发展与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低碳效应尚未显现;单个县域碳排放受相邻县域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且县域之间其他影响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因素也具有空间相关性。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除了从产业方面布局之外,还应注重从空间视角动态综合考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佘丽敏   邱永胜  
[目的] 研究2000年以来山东省县域乡村收缩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可以丰富我国乡村收缩的研究内容,并为山东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第五、六和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研究2000—2010年与2010—2020年两个时期山东省90个县域乡村收缩的时空格局演变,利用“自然-社会经济-政策”数据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剖析乡村收缩主导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 (1)2000—2020年山东省县域乡村人口收缩总体表现为中度收缩,且呈收缩加剧趋势,中度收缩县域广泛分布在山东省各地区,塌陷和重度收缩县域从鲁南、鲁西北转移和扩散到除鲁南以外的其他地区,轻度收缩县域从“胶东半岛”向“鲁西北和鲁南地区”转移。(2)山东省县域乡村收缩演变类型以加速收缩型与持续收缩型为主,胶东半岛地区乡村收缩形势最为严峻,其次是鲁中和鲁西南地区。(3)两个时期乡村收缩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并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城镇化水平对两个时期的乡村收缩均产生重要影响,但其负向作用程度在逐渐减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形起伏情况和医疗服务水平影响前一时期乡村收缩,其影响由西向东递减;地方财政状况、教育服务水平、村庄人口中心度和区位条件正向影响后一时期乡村收缩,地方财政状况和村庄人口中心度的影响分别呈现由南向北向东和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教育服务水平和区位条件的影响由中部向两侧递减。[结论] 山东省县域乡村人口已进入全面收缩阶段,乡村收缩的时空分异特征明显,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对乡村收缩的影响大于自然因素,且社会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日趋明显,自然因素影响日趋减弱,现状乡村收缩格局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建豹  揣小伟  周艳  
掌握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低碳调控政策,推进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ESTDA框架下,研究2000—2017年江苏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HSAR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空间集聚性呈波动变化,各县域碳排放呈增加趋势。(2)碳排放空间差异明显,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LISA时空跃迁分析表明,碳排放的时空结构存在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和“俱乐部趋同”现象。(3)人均GDP、年末总人口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土地城镇化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建豹  揣小伟  周艳  
掌握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对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低碳调控政策,推进低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ESTDA框架下,研究2000—2017年江苏省县域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并构建HSAR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空间集聚性呈波动变化,各县域碳排放呈增加趋势。(2)碳排放空间差异明显,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LISA时空跃迁分析表明,碳排放的时空结构存在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和“俱乐部趋同”现象。(3)人均GDP、年末总人口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土地城镇化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庆君   朱俊峰  
为稳定国内棉花生产,适度恢复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产能提供可行建议,利用要素弹性变化解释棉农的生产决策行为逻辑,先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似不相关回归估计棉花生产要素成本份额方程,再计算出要素需求弹性和影子替代弹性。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我国棉花生产中劳动力和化肥需求缺乏弹性;机械需求弹性呈下降趋势,从富有弹性变为缺乏弹性。2)劳动力、化肥和机械两两之间相互替代,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关系最强,化肥与劳动力的替代关系最弱。3)棉区间的差异主要在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机械需求始终富有弹性,且化肥对劳动力的替代弹性整体下降;而西北内陆棉区的机械需求开始缺乏弹性,化肥对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则有所增长。因此,西北内陆棉区需合理控制机械价格,又要警惕化肥投入过量导致的环境负外部性;而黄河和长江流域棉区则应着力提升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既要增加与当地棉花生产配套的机械供给,又要利用政策工具有效调控机械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