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67)
2023(13647)
2022(10649)
2021(9490)
2020(7759)
2019(17126)
2018(16816)
2017(32159)
2016(17490)
2015(19439)
2014(19603)
2013(19208)
2012(17253)
2011(15187)
2010(15595)
2009(14664)
2008(14617)
2007(13682)
2006(12381)
2005(11410)
作者
(48929)
(41261)
(41136)
(38609)
(26040)
(19736)
(18516)
(15981)
(15689)
(14802)
(14155)
(13853)
(13220)
(13093)
(12669)
(12503)
(12089)
(11992)
(11957)
(11876)
(10371)
(10241)
(10006)
(9632)
(9424)
(9338)
(9259)
(9129)
(8325)
(8202)
学科
(83711)
(80573)
经济(80471)
(66387)
企业(66387)
管理(61239)
(46745)
农业(31311)
业经(30742)
方法(27848)
中国(25842)
(24797)
地方(21220)
数学(20105)
数学方法(20004)
(17372)
财务(17340)
财务管理(17329)
(17002)
技术(16631)
企业财务(16400)
(14995)
(14210)
(13973)
(13635)
(13330)
理论(13147)
(11994)
贸易(11980)
(11613)
机构
学院(253740)
大学(243675)
(109507)
经济(107397)
管理(102324)
理学(87558)
理学院(86729)
管理学(85650)
管理学院(85183)
研究(81700)
中国(65940)
(54147)
(50930)
(49070)
科学(46850)
(42189)
农业(40810)
(40285)
业大(39447)
中心(39062)
财经(38289)
研究所(35898)
(34680)
(32590)
经济学(32310)
(31590)
师范(31354)
北京(31292)
经济管理(30049)
经济学院(29281)
基金
项目(165474)
科学(133030)
研究(127995)
基金(119391)
(101899)
国家(100791)
科学基金(88825)
社会(84798)
社会科(79977)
社会科学(79961)
(68059)
基金项目(63728)
教育(56639)
编号(54046)
(53748)
自然(53617)
自然科(52376)
自然科学(52367)
自然科学基金(51463)
资助(45536)
成果(42188)
(38727)
(37212)
(36979)
重点(36655)
课题(36329)
(36260)
国家社会(35117)
创新(33934)
(33797)
期刊
(135985)
经济(135985)
研究(74244)
(57599)
中国(57562)
管理(39642)
(39274)
农业(38733)
科学(34625)
学报(32634)
业经(29503)
大学(26748)
教育(26646)
(25398)
金融(25398)
学学(25347)
技术(24908)
(20262)
经济研究(18797)
财经(18669)
问题(18630)
(16243)
农村(14857)
(14857)
技术经济(14831)
农业经济(14459)
世界(13826)
现代(13025)
经济问题(12852)
(12814)
共检索到3929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闯   郑旭刚   许文立  
县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空间,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的关键。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交错双重差分方法考察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新型城镇化试点显著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试点通过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外部“赋能”,通过增强身份认同感使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内部“增能”,最终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试点在财政压力较小的县实现了更强的就业质量提升,并且更能提升新生代和高中以上学历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本文研究结论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实施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闯   郑旭刚   许文立  
县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空间,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市民化的关键。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交错双重差分方法考察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新型城镇化试点显著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试点通过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外部“赋能”,通过增强身份认同感使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内部“增能”,最终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质量;试点在财政压力较小的县实现了更强的就业质量提升,并且更能提升新生代和高中以上学历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本文研究结论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实施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淑平  程业炳  张德化  
[目的]通过湖北、安徽、河南3省的实证调研,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进行了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4个层面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结果]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对市民化意愿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632、0.451、0.322、0.364(P值均小于0.001)。其中,农业转移人口对市民化的态度更多来源于工具层面的认知,主观规范中更注重参考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意见,知觉行为控制中个体素质和社会资本影响较大,但也应充分关注老人的照顾问题,过去的行为中是否有务工经验对个体影响较大。[结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程淑平  程业炳  张德化  
[目的]通过湖北、安徽、河南3省的实证调研,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进行了分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4个层面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结果]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过去的行为对市民化意愿影响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632、0.451、0.322、0.364(P值均小于0.001)。其中,农业转移人口对市民化的态度更多来源于工具层面的认知,主观规范中更注重参考家人和亲戚朋友的意见,知觉行为控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沈滨  赵蕾  
本文在考察影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供需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运用2007-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进程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得出结果,城镇化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虽统计上显著,但程度微乎其微。最后指出,传统城镇化模式已成为阻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必须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本文为新型城镇化推动城镇内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必要的政策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儒婷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核心任务,对于推动城镇化高质量的运行进而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机制分析及战略意义的全面阐述,认为应从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来合理有序的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雪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广东省已经具备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基础,但市民化是个系统工程,目前仍面临重重障碍,为了有效化解,需要制度的创新和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能力的提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向丽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就业质量为研究视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就业质量对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受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相对明显。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更容易受到工作时长、工资收入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更注重其职业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险健全程度。城市住房成本、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网络也是两代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关注的重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向丽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就业质量为研究视角,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比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的代际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就业质量对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意愿影响显著,且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就近城镇化意愿受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相对明显。第一代农业转移人口更容易受到工作时长、工资收入水平、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更注重其职业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险健全程度。城市住房成本、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良兵   马晓蕾   云振宇  
随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未来一段时间内,县城将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将承担承载我国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任务。鉴于此,本文对县城在承接农业转移人口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县城在承接农业转移人口方面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提升县城承接农业转移人口能力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焦晓云  
文章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和历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官方数据以及个人社会调查实际,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半城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半城镇化就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但又不能融入城市的不彻底的城镇化状态,随着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生存环境优化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增加,半城镇化现象终将得到解决。文章阐述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难以实现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和文化融入的半城镇化现象,通过文献研究和调研分析,认为破解半城镇化难题需要健全居住证制度,推行"渐进赋权"模式的户籍制度改革;消除歧视政策和歧视行为,营造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良好环境;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建设新型社区,推进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卫忠  
就地城镇化以县市域中小城镇为主要载体,可成为农业转移人口迁移的理想之地,并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一体化。就地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传承文化传统、建设生态文明等系列重要举措,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上产生系统性转变,并可处理好"现代性"与"乡愁"的生活方式失衡问题。就地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土地规模的扩张,而是有序推进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本尚且薄弱和社会资本尚未充分构建的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就地转移和城镇化。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詹韵秋  王军  陶原野  
本文基于CGSS的微观调研数据,分别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所在地城镇化水平和身份认同对个人环保行为以及公共环保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身份认同影响环保行为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1)从农业转移人口环保行为来看,个人环保行为的参与度明显高于公共环保行为,认同自己是城里人的转移人口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其环保行为参与度均处于更高水平。(2)农业转移人口所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对个人环保行为与公共环保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对个人环保行为的提升程度大于公共环保行为;城镇化水平在私人环保领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而在公共环保领域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3)城里人的身份认同能够同时改善私人和公共领域的环保行为,并且对个人环保行为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大众传媒、环境重视程度和人际互动,在身份认同对公、私领域环保行为的影响中起发挥中介作用。(4)受教育年限、环境素养以及环境了解程度与农业转移人口的环保行为呈正相关,其他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转移人口的环保行为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异质性。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傅端香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2014年7月,河南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争取新增1100万左右农村转移人口,有序推进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促进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学浪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相互支撑、同步发展。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因制度隔离障碍,产生了城市融入、社会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政治参与边缘化、与相关利益者之间冲突这四种类型繁杂、程度不一的社会风险。唯有破除制度壁垒,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就业市场,提升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才能有效地治理这些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