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98)
- 2023(12881)
- 2022(11283)
- 2021(10674)
- 2020(8884)
- 2019(20506)
- 2018(20432)
- 2017(39861)
- 2016(21790)
- 2015(24239)
- 2014(24235)
- 2013(23853)
- 2012(21728)
- 2011(19451)
- 2010(19135)
- 2009(17257)
- 2008(16263)
- 2007(14017)
- 2006(12169)
- 2005(10391)
- 学科
- 济(87929)
- 经济(87845)
- 管理(57490)
- 业(54245)
- 企(43625)
- 企业(43625)
- 方法(38438)
- 数学(33768)
- 数学方法(33347)
- 地方(25706)
- 农(25261)
- 中国(22702)
- 财(19928)
- 学(19573)
- 业经(19069)
- 农业(17042)
- 制(14743)
- 环境(14268)
- 和(13625)
- 贸(13510)
- 贸易(13501)
- 理论(13224)
- 地方经济(13154)
- 易(12968)
- 技术(12283)
- 务(11857)
- 财务(11787)
- 财务管理(11769)
- 划(11348)
- 企业财务(11080)
- 机构
- 大学(296045)
- 学院(295961)
- 管理(118442)
- 济(112990)
- 经济(110265)
- 理学(103517)
- 理学院(102257)
- 管理学(100396)
- 管理学院(99882)
- 研究(99569)
- 中国(71377)
- 科学(65516)
- 京(62979)
- 所(49724)
- 农(49705)
- 财(49351)
- 业大(46874)
- 研究所(45852)
- 中心(45306)
- 江(43363)
- 范(41820)
- 师范(41452)
- 财经(39947)
- 北京(39271)
- 农业(38730)
- 院(37083)
- 经(36308)
- 州(35355)
- 师范大学(33724)
- 经济学(32881)
- 基金
- 项目(213875)
- 科学(168052)
- 研究(155278)
- 基金(153976)
- 家(134546)
- 国家(133431)
- 科学基金(114776)
- 社会(96351)
- 社会科(91177)
- 社会科学(91150)
- 省(86118)
- 基金项目(83783)
- 自然(76098)
- 自然科(74246)
- 自然科学(74229)
- 自然科学基金(72874)
- 划(71350)
- 教育(70299)
- 编号(63944)
- 资助(62411)
- 成果(50446)
- 重点(47937)
- 发(46742)
- 部(45805)
- 创(43882)
- 课题(43777)
- 创新(40979)
- 科研(40744)
- 大学(38932)
- 教育部(38773)
- 期刊
- 济(123715)
- 经济(123715)
- 研究(84268)
- 中国(54127)
- 学报(48702)
- 科学(45280)
- 农(45204)
- 管理(40656)
- 大学(36255)
- 财(35256)
- 学学(34045)
- 教育(32534)
- 农业(31492)
- 技术(25604)
- 融(21510)
- 金融(21510)
- 业经(21373)
- 经济研究(18639)
- 财经(17860)
- 图书(17206)
- 问题(16678)
- 资源(16615)
- 业(15527)
- 科技(15353)
- 经(15123)
- 理论(14269)
- 版(14166)
- 技术经济(13878)
- 现代(13433)
- 实践(13273)
共检索到4211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荣朝 苗长虹
优化县域城镇空间结构是科学决策、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河南省镇平县1990~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ETM数据,利用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经济增长强度指数等方法,分析了镇平县域城镇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形成机理和优化趋势。研究发现:河南镇平县域城镇空间结构具有廊道效应明显、复合通道地带城镇建成区面积快速增长、城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镇生态环境效益较差等现状特征,其形成机理为边缘效应作用、交通道路促动、产业簇群支撑等,具有"廊道效应"进一步强化、"交通节点作用"更加突出、以镇平县城为副角的南阳都市区雏形显现、重点小城镇建设日益凸现等发展趋势,今后的优化重组必须科学规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阳敏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国家级贫困县固始近10年通过回归式产业转移实现了包容性城镇化与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内在逻辑在于伴随企业家回归家乡的产业回归家乡(回归式产业转移),其具有高速度、低成本,强动力、低障碍,大规模、低风险的典型特征,而深层机理则是亲情、乡情和非正式制度等成为回归式产业转移的重要拉动因素,使得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家在产业布局、产品创新和战略调整时,更注重与环境的和谐,与员工的和谐,与政府的和谐等,并积极参与地方事务,使得回归式产业转移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缩小收入差距、平衡区域差距、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治理等包容性城镇化与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源动力和根本方法,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邵留长 乔家君 汪永新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依据综合得分进行空间分析。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空间结构呈现"多核心"格局。全局趋势分析表明:河南省西部县域经济实力强于东部,北部县域经济强于南部,近年来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缩小。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南省各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具有较强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达县域之间集聚更加明显;高高集聚区县域分布集中稳定,低低集聚区县域数量多且不稳定。经济实力增长的热点分析表明:2004—2008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集中分布在豫西县域;2009—2014年县域经济增长热点向东偏移并呈现零星分布状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克帅 赵永宏 李裕瑞
以中心地理论为依据,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探讨了县域范围内三级生活圈服务中心(县域中心、中心镇、中心村)的选择及其发展路径。首先,在确定各级服务中心地服务半径后,运用区位—配置模型,确定郸城县域服务圈由2个县域服务中心、7个中心镇和112个中心村组成。其次,根据基层干部的建议和农民意愿,提出了不同等级中心地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类型。最后,从政府投入、公众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等角度讨论了中心村镇公共服务的配套建设及其维护营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存友 胡希军 郑伯红
在介绍望城城镇空间结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辐射效应"、"屏蔽效应"、"规划效应"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心城对城郊型城镇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四条优化的策略:选择"网络城市"、采取"强势攀援"、实施"点轴开发"、推动"组团联动",最后给出了四条配套建议。
关键词:
城郊型城镇 城镇空间结构 优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代亚强 张玥 柯新利 陈媛媛
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耦合关系,开展两者的耦合研究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作用机制基础上,选取河南省为案例区,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PVAR模型等方法探究两者的耦合作用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演变过程,并且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2)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逐渐上升,并且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发展格局。(3)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并且呈现日益均衡的空间演化趋势;但是,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良好协调区域数量仍然较少,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升。(4)河南省耕地利用转型与县域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受自然、经济、社会、政府等多维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影响因素贡献程度和影响效应有所不同。其中,海拔、产业集聚、人口密度、公共财政支出的贡献程度相对较高;产业集聚、公共财政支出等对耦合协调度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海拔、人口密度等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小素 乔旭宁
文章基于GIS,以河南省为例,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进行研究,通过对IDW方法和Kriging方法的比较,认为利用IDW方法对一个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更为合适。并且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利用GIS技术实现了经济数据与图形数据之间的关联,使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图形的形式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增强了其可视性,更利于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从而为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姗姗
本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前期,二者间相互促进的作用有限,产业集群未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有效方式。
关键词:
河南省 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樊新生 李小建
基于近来发展比较成熟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本文试图揭示河南省1980-2000年期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总体上河南省各市区对周围县域经济带动不明显,存在很强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只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豫西、豫北地区,但扩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较小,并且处于这种扩散效应的地区数量和面积在研究时段内有所减少。增长极扩散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临域扩散,而是存在方向差别。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经济增长 河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波 张吉献
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着力构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作为研究单元分别对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取的各时间截面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分别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东北部较高而西北与中东部较低的特征,县域农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逐渐降低,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总体来看,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付占辉 梅林 刘艳军 郑茹敏 田靖
以河南省南阳市为例,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脱钩模型等方法探讨1997—2015年县域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时空演进特征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南阳市县域城镇化水平表现为"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基本公共服务高水平和中等水平类型由带状分布逐步演变为连片分布,继而演变为分散布局。总体来看,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空间不匹配,多错位发展。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度值较低,二者耦合协调水平较差,总体以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从脱钩状态来看,主要以脱钩和负脱钩为主;从脱钩程度来看,方城、西峡、内乡、淅川等4个县(市)为扩张负脱钩,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为正向增长;南召、镇平、桐柏属于城镇化水平下降、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长、脱钩系数小于0的强脱钩;而唐河、邓州则与南召相反,属于强负脱钩。11个县域中仅有社旗、新野的脱钩关系较好,属于增长连接。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马荟 周立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组织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调查发现,乡村产业发展中出现了女性领班人,即劳动力经纪人。为探究农村女性领班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如何整合女性劳动力资源、管理关系网,本文以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平菇产业的女性领班人为例,通过多案例分析解读女性领班人的类型演变、角色定位、社会网络拓展和团队管理策略。本文主要有4点研究发现:第一,女性领班人逐渐演变出陪伴型、服务型、综合型、营利型4种类型。第二,女性领班人以自身为中心,构建领班人关系网,在产业发展中扮演着劳动力信息集散中枢、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枢的关键角色。第三,女性领班人运用生产协作关系实现领班人关系网的“纵横拓展”,进一步整合劳动力供需信息。第四,在团队管理方面,女性领班人遵循“刚柔相济”的管理策略,具体体现为女性领班人的管制性、原则性、同理心和乡土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洪涛 夏保林
从区域发展力量要素及其整合的角度,研究新的历史时期和全球化形势下的城镇化战略道路选择,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力量整合的类型。以河南省为例,围绕全省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河南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要素及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力、社会力、资源环境力、空间支撑力、政策力、行政力及其整合,提出依托河南省构建中原大都市区,在大都市区框架下整合全省区域发展力量。
关键词:
区域力量整合 城镇化 河南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娜琳 石博源 李小建 武小妮
明确集市村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条件与潜力是科学定位其在村镇聚落体系中功能的前提。以豫东平原宁陵县为研究区域,从空间分布、资源规模等多个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法、景观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将72个集市村与274个非集市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平原县域集镇布局基本符合“六边形”格局;(2)集市村多位于行政边界地带,是二级中心地远距离辐射不足的补充;(3)集市村居民点用地更加集聚高效;(4)集市村交通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更加丰富,非农产业发展基础更具优势,基础设施条件更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且综合发展潜力更大。鉴于此,在村镇规划与建设过程中,集市村可以作为仅次于集镇的重要节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 王九位
乡村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美化城镇环境,也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区域经济的增长。以河南省嵩县为例,利用协整方法分析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对河南省嵩县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都对河南省嵩县经济增长有着正向影响,且乡村旅游业发展拉动河南省嵩县经济增长的效应比新型城镇化的拉动效应要大,同时,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更加明显,而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较明显。今后嵩县应着力于促进乡村旅游业开发,注重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促进三大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以推动嵩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