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10)
- 2023(11232)
- 2022(8761)
- 2021(7866)
- 2020(6328)
- 2019(13976)
- 2018(13929)
- 2017(26037)
- 2016(14672)
- 2015(16540)
- 2014(16716)
- 2013(15852)
- 2012(14599)
- 2011(13076)
- 2010(13343)
- 2009(12387)
- 2008(12425)
- 2007(11259)
- 2006(10269)
- 2005(9760)
- 学科
- 济(60098)
- 经济(59993)
- 管理(43769)
- 业(38399)
- 企(31002)
- 企业(31002)
- 方法(19325)
- 中国(18806)
- 农(18632)
- 地方(16759)
- 制(16556)
- 财(16547)
- 数学(16086)
- 数学方法(15872)
- 业经(15622)
- 学(13049)
- 农业(12487)
- 体(11938)
- 银(10510)
- 银行(10487)
- 融(10481)
- 金融(10475)
- 环境(10163)
- 理论(10127)
- 行(10046)
- 发(9480)
- 体制(9436)
- 务(9009)
- 财务(8981)
- 财务管理(8957)
- 机构
- 大学(210981)
- 学院(210381)
- 济(83512)
- 经济(81545)
- 研究(75895)
- 管理(74326)
- 理学(63211)
- 理学院(62366)
- 管理学(61152)
- 管理学院(60752)
- 中国(56964)
- 科学(46501)
- 京(45307)
- 财(42145)
- 所(38720)
- 农(36473)
- 江(35438)
- 研究所(34959)
- 中心(34094)
- 财经(32275)
- 范(30624)
- 师范(30315)
- 业大(30125)
- 经(29181)
- 北京(28167)
- 农业(28118)
- 院(27827)
- 州(27141)
- 经济学(26537)
- 省(24788)
- 基金
- 项目(140763)
- 科学(111519)
- 研究(104891)
- 基金(101617)
- 家(89310)
- 国家(88578)
- 科学基金(75311)
- 社会(67548)
- 社会科(63789)
- 社会科学(63774)
- 省(55529)
- 基金项目(53260)
- 教育(49045)
- 划(46818)
- 自然(46718)
- 自然科(45587)
- 自然科学(45571)
- 自然科学基金(44753)
- 编号(42576)
- 资助(39741)
- 成果(36145)
- 重点(32948)
- 发(31411)
- 部(31216)
- 课题(31126)
- 制(30625)
- 创(29308)
- 国家社会(28727)
- 创新(27639)
- 性(26882)
共检索到327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朱云
不同于规模城市的城市化,县域城镇化是农民市民化以及经济收入分配转型的一线,其在农民家庭进城实践中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化的特征。农民进城在县域社会实现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的二元交互中,形成了具有差异化的城镇化实践。研究结果显示:农民在县域城镇化与基层社会互动中存在三种关系模式,即"工薪式"城镇化类型、"两栖式"城镇化类型、"突围式"城镇化类型,这一实践差异由区域性市场辐射强度、县域工业资源、县域农业资源条件三方面形塑而成。农民县域城镇化在实践中产生了家庭资源投入内卷、家庭代际关系异化以及生育意愿主观抑制等问题。推动县域城镇化应从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农民收入分配公平两方面展开。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徐爽
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本构想,将新型城镇化列入"新四化建设"。农业银行肩负服务"三农"和县域的历史使命,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网点、网络、科技和人才基础,其县域城镇化业务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主体有序向县域汇聚,城市经济主体逐步向县域渗透,为县域经济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盼盼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治理创新得到广泛推行。田野调研发现,网格化管理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的实践形态,在实践中表现出“复合型的国家化网格”与“嵌入型的社区化网格”两种类型。“复合型的国家化网格”通过纵向科层资源的集中配置,将基层社会的扩大化治理事务纳入国家治理轨道,凸显了纵向秩序整合的社会治理机制。“嵌入型的社区化网格”基于社区本位逻辑,嵌入原有治理体系,并通过下沉治理单元,在社区内部塑造了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显示出横向秩序整合的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网格化治理制度实践的差异受到地方治理情境的影响,其中治理需求对接机制、治理资源动员机制和治理主体选择机制是形塑网格化管理实践差异的重要机制。基于中观维度的分析路径有助于理解制度的差异化实践。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盼盼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治理创新得到广泛推行。田野调研发现,网格化管理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的实践形态,在实践中表现出“复合型的国家化网格”与“嵌入型的社区化网格”两种类型。“复合型的国家化网格”通过纵向科层资源的集中配置,将基层社会的扩大化治理事务纳入国家治理轨道,凸显了纵向秩序整合的社会治理机制。“嵌入型的社区化网格”基于社区本位逻辑,嵌入原有治理体系,并通过下沉治理单元,在社区内部塑造了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显示出横向秩序整合的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网格化治理制度实践的差异受到地方治理情境的影响,其中治理需求对接机制、治理资源动员机制和治理主体选择机制是形塑网格化管理实践差异的重要机制。基于中观维度的分析路径有助于理解制度的差异化实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连霞 吴开亚 赵媛
与传统OLS方法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更能反映各要素间的空间关联性,故采用LISA、Getis-ord G_1~指数及GWR模型等方法,分析江苏省县域人口城镇化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 1990-2010年,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由低水平型转向中高水平型为主。Moran’sⅠ指数均为正,空间上略趋均衡,以HH集聚(苏南地区)和LL集聚(苏北地区)类型为主,冷、热点区呈"核心一边缘"结构,涓滴效应凸显,南北分异明显且有缩小趋势,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连一淮一宿"等地区,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一锡"及"宁一镇一扬"等地区。(2)国有动力和集聚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为正效应,初始动力和根本动力为负效应,推拉动力和非国有动力由正效应变为负效应,外部动力正、负效应均有。各动力因子不仅影响力变化,亦存在南北空间变异,多机制空间演化共同作用导致不同县域人口城镇化南北分异的空间布局。最后,提出优化县域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路径,为相关部门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岳昕沫
山西省晋中市共有十个县级行政区域,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农业优势、产业规划、资源种类、金融市场的规模与效率、信用体系建设等都因地制宜,具有自身的特色。然而相对于山西省内其他地市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而言,该地区略显迟缓,从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面貌来看,也改观不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袁梦 杨华
推进县域城镇化,是加快推动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县域社会具有产业去工业化、生活高消费性和社会强阶层性的特点,使进城农民家庭面临低收入高支出的结构压力,农民家庭不得不采取“半工半耕半陪”的家计模式、“城县乡三栖”的居住格局、阶段性进城的家庭流动方式和二次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家庭劳动力和资源配置更加刚性。分析表明,当前县域城镇化形塑出消耗型城乡三元结构,导致县域空间风险聚集,农民城镇化压力增加,呈现不稳定特征。因此,需要适当调整城镇化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系统布局,发挥县域的“稳定器”功能,坚持渐进式城镇化道路,为中国现代化转型提供稳定的基础。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卢黎霞 李富田
县域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水平较低、质量较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人口学的角度,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农村人口城镇化"推拉"机制模型,认为小城镇非农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设施较差所导致的镇区拉力不足,是西部县域城镇化的机制缺陷。这个机制缺陷,决定了西部小城镇镇区难以聚集产业和人口。要修复机制缺陷,必须因地制宜地引导重点城镇发展非农产业,提升小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
西部 县域城镇化 机制缺陷 拉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胜利 王金科 黄良伟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县域新型城镇化是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对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四川省128个县(市)2011—2020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县域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县域整体富裕水平,二是有助于缩小县域差距水平。基于此,从提升县域整体富裕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宋华锋
我国都市群、经济带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快,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空间格局选择的增长极与差异化。本文通过构建三级增长极体系,指出应进一步拓展地区经济轴带的发展空间,形成多中心的网络开发格局,实现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协调发展,最后在三横三纵增长极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差异化选择。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格局 增长极差异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滨
文章基于时空视角,采用Moran’s I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各省份及三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和变化趋势,并对这种空间差异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国2000—2018年各省份新型城镇化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各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存在差异是区域非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政府动力、市场动力和外向动力均对全国和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政府动力的影响程度最高;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来自政府动力和外向动力的作用;中部地区仅有政府动力对本地新型城镇化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各动力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炜
城镇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何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道路,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远智 周扬 成天婵 刘彦随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外来人口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以浙江省为例,从县域尺度探讨城镇常住人口的来源构成,揭示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并基于各类型常住人口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率和县域城镇化增速等变量,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县域城镇化的类型进行划分。研究表明:(1)2000—2010年,浙江省城镇化发展经历了由低水平的不均衡阶段向较高水平的相对均衡阶段的转变;(2)户籍城镇常住人口是浙江省县域城镇常住人口的主要构成,但绝大部分区县呈现出占比下降而空间趋向均衡的趋势,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小,而省内城镇常住人口和省外城镇常住人口在县域城镇常住人口中的占比小但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大;(3)浙江省县域城镇化可划分为省内人口主导低速增长型、省外人口主导中低速增长型、县外人口主导中速增长型、省外人口主导高速增长型和户籍人口萎缩增长停滞型五种类型。针对不同城镇化发展类型面临的问题,应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县域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为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秋海
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决定了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设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要体现区域差异性,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
区域差异化 新型城镇化 模式设计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任胜钢 蒋婷婷 李晓磊 袁宝龙
区域生态效率的提高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的重要路径,而有效的环境规制体系是促进区域生态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8—2013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将环境规制工具分为强制型、市场型和自愿型,检验了各类环境规制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地区的强制型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2)东、中部地区的市场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西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3)东、中部地区的自愿型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西部地区的自愿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并不显著。这表明,"波特假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